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P25

  ..續本文上一頁事識,是前六識。依微細妄心(業識)而增長的,依見愛煩惱而增長的。分別事識所起的熏習力,“能”感“受凡夫”所共的“業”力所“系”的分段生死“苦”。即自執取相到業系苦相的境界。分段生死,隨業力所系;變易生死,是以無漏悲願力而自在往生的。一念妄動,熏習而起變易生死,要意滅才能滅盡。執取分別,造業,感受的分段生死,意識滅就能滅了。

  參 無明熏習

  無明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

  “無明熏習義”,也“有二種”:“一者,根本熏習”:根本,是根本無明,對下所起的枝末說。根本無明的熏習力,即無明的熏于真如,“能成就”妄心的“業識”。“二者,所起見愛熏習”:見愛,從無明而起,所以說所起。從無明所起的推求性,是見,有身、邊、邪、見取、戒取等諸見;從無明所起的貪著性,是愛,有欲愛、有愛、無有愛等諸愛。以此見愛不斷熏習的力量,“能成就分別事識”──眼等的前六識。見與愛,依于分別事識而有的,又能成就分別事識。所以說:“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前六識不斷,見愛即增長相續;反之,見愛若滅了,分別事識也就滅而不起。

  丙 熏習起淨法不斷

  1 熏習生起

  雲何熏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

  次說“熏習起淨法不斷”,也即是衆生心隨淨而成佛涅槃(圓成實性),這也由真如、無明、妄心、妄境的四法,展轉熏習中說明。從還滅而作方便說,也有叁種熏習。一、真如熏習成發心:“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衆生無始來,在和合識的無明迷妄中,雖有本具的覺性,而始終沒有覺了過。然生死凡夫而傾向于正覺,還是以真如爲根本淨因。真如爲無明所迷,從來即熏習那蒙昧的無明,給予蒙昧的無明以覺的可能。在染法熏起中,說無明熏真如而成妄心。在這淨法熏起中,即“以”真如“熏習”無明爲“因緣力”,于是就“令妄心”中發出懇切的“厭生死苦”,誠摯的“樂求涅槃”的動機。生死苦是現實的,涅槃樂是理想的。不感現實生死苦的逼迫,不會去求理想的涅槃。所以能發起此心,即由于真如的內在熏習,使無明妄心中,發現這樂求真淨的意欲。二、發心熏習成解行:在前熏起雜染時,說妄心反熏無明,起妄境界。在熏習還淨中說:“以此妄心”中所起的“厭”生死苦,樂“求”涅槃爲“因緣”,“即”反而“熏習真如”,傾向真如,使妄心中的清淨力能,日見強大,能正確的解了,“自”己“信”得自“己”本具的覺“性”──或佛性,確是本來清淨,不生不滅,常住涅槃的。“知”道現在的沈淪生死,雜染流轉,不是本性如此,而只是妄“心妄動”所造成的。妄心妄動,就有妄境界起;實在推究起來,“無”有當“前”的“境界”可得。悟得唯心無境,于是就“修遠離法”,遠離妄心妄境,以求證自性清淨涅槃。這樣說來,妄心不一定是不好的。學佛,一定要利用妄心,去從事聞思修叁慧的實踐。叁、修行熏習證涅槃:“以如實”了“知”,唯妄心所現,實“無”有當“前”的“境界”,即能生起“種種方便”,發“起隨順”真如的修“行”。怎樣才算是隨順真如而修行?要“不取不念”才得。不取,是不執取當前的虛妄境界。不念,是對不覺心起的妄念,徹底的破除;通達念無自相可得,但是妄境的影象。知道心念妄動,無前境界,即是修習唯心無境的法門,依唯識學說:遍計是無境性,依他是妄識性,圓成是真實性,了知遍計無境,遣除依他妄識,就證得真實圓成性了。勘破當前的妄境,不取不念,修無分別觀;“久遠”下斷的“熏習”因緣“力”,即可把那不覺真如一法界的“無明”“滅”除。“無明滅”除了,由無明熏習真如而有的妄“心”,也就“無有”現“起”的可能。妄心“無”法現“起”,由不覺妄心所現起的“境界”,自然也就“隨滅”。無明不覺滅是因滅,妄作境界滅是緣滅。“以”內“因”外“緣俱滅”的緣“故”,一切依因依緣而有的虛妄“心相”,“皆”滅“盡”無余。到達這樣的境界,即“名”爲證“得涅槃”。這所證得的涅槃,是如來的究竟涅槃,也是如來藏性的徹底顯發。所以即體起用,“成”就“自然”的叁“業”妙用,隨時隨地的利益無量衆生。

  從上分別,可知:若妄心向外轉,執外境爲實有,由此妄境爲緣熏習妄心,增長念著,造種種業,就成爲雜染生死了;若知妄心妄動,遠離現實境界,不念不著,即能破根本無明,實現清淨涅槃的大覺!

  2 熏習差別

  壹 妄心熏習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分別事識熏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隨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二者意熏習,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上依進修次第,說叁重熏習;這裏更爲作詳盡的敘述。在熏習起染法不斷中,有妄境界、妄心、無明叁法爲熏習體。在這熏習起淨法不斷中,唯有妄心與真如的二法爲熏習體。無明是雜染的根本因,妄現外境,爲生死雜染的外緣;這等于唯識家的遍計執種與遍計所執境,順于雜染而不順清淨,所以此中不談。真如是本性清淨的,爲清淨法因;妄心中有淨分,是依真如而起的亂識,可爲清淨法的助緣,所以唯明此二熏習。

  先說“妄心熏習義”,可“有二種”:“一者,分別事識熏習”。分別事識,爲妄心所增長的粗識。凡是“依”“凡夫”身,或是(未入無余涅槃的)“二乘人”身,所有的見佛、聞法、發心、持戒、修定、修慧,一切的修持,都是不出分別事識的境界,依分別事識而進修。所以分別事識的熏起淨法,即依一般的凡夫及二乘人等,所發的“厭”離“生死苦”的出離心,及各“隨力”量“所能”行得到的行去,“以漸”漸的“趣向”于“無上”佛“道”。學佛者的修行,最終目的是成佛;這不論是凡夫、二乘、或者菩薩。二乘的修行,如法華經化城喻品說:聲聞者也是向佛道前進的,不過行到叁百由旬的半途,由于感到身心的疲憊,在化城休息一下而已;其後終歸到達佛的寶所。凡夫所修行的,也是爲了成佛。即使但修人天心行,如歸依叁寶、布施、持戒,實也是成佛的勝增上緣,爲趣向佛道的初基。初發心修學大乘,而還沒有入信相應地的,這是菩薩凡夫,攝于凡夫人中。“二者,意熏習”:業識爲本的五種意。意的境界,不像分別事識的心外取境,而是能解了得境由心現的。所以意熏習,是破除分別事識,而了得唯心的細意境界。依唯識說,意識能起我法空慧;由于意識而第七識也轉成無漏的。這是純以粗細來分別,意識由意而雜染,意由意識而轉淨。依本論說,意不是與意識條然別體的,是意識的細分。又意識能達我空而不能離法執;能了唯心,分除法執,即名爲意。五種意中,叁種是不相應的細心;智識分別染淨法,相續識有無量念相應不斷,是相應的細心。此中說意熏習,實也是淺深不等的。信相應地以上的“諸菩薩”,依此妄境由心的意境界,“發”大菩提“心”,“勇猛”精進的“速趣”于涅槃,即是意的熏習而起淨。涅槃,是佛的大般涅槃,也即是無上道。依分別事識而熏修的,漸入佛道;依意而熏修的,即可以直入大般涅槃了。

  貳 真如熏習

  (一)體用熏習差別

  子 標列

  真如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

  “真如熏習義”,也“有二種”,即:“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前說一心真如,有體、相、用叁者。今明真如熏習,但分爲二,因爲相是不離于體的,稱爲自體相熏習。用熏習中,不說自體用,因爲用與體,不妨說爲可分離的。如日輪(體)的圓滿光明(如相),是不離于日輪的。但從日輪所發的照物,溫暖等,似可離于太陽而有。今即依此而辨體用二熏習。

  醜 體相熏習

  Ⅰ 正說熏習

  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

  什麼是真如“自體相”所能發生的“熏習”力?“從無始世來”,真如如來藏性,“具”有無量無邊的“無漏”功德“法”。同時,還具“備有不思議”的自然“業”用,爲衆生“作境界”的可能“性”。如佛的放光、現通,使衆生見佛、聞法,即是不思議的業用,作衆生的境界。若以衆生與佛對論:一、無始世來具足無漏法,一切衆生與佛是平等的。二、不思議業作境界性,諸佛不但具有,而且顯發出來了;衆生雖不是沒有,但還沒有顯出。“依此”如來藏中,具無漏法,有不思議業──“二”種意“義,恒常”不斷的起著內在的“熏習”作用。如熏習而達到“有力”的階段,即“能”夠“令”諸“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衆生既有苦可厭,有樂可求,即“自”己相“信”自“己”的“身”內,有“真如”無漏“法”──佛性、如來藏的存在。依此本具的真如無漏法,“發心修行”,以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所以真常論者說:人們能知苦求樂,能認真修行,就等于承認自己有成佛的可能性;如不信自己有這成佛的可能性,也決不會發心修行了。如確信礦中含有大量的金質,方肯費時耗資的去開采;假使不信礦中有金質存在,誰還願意去開采呢?所以自體相熏習,是從衆生真如心內所自發的;一切衆生之所以能向上、向善、向光明而趨向,即因本身具有這可能性,由于這真如德相的內熏而引發。淨法的根源,從此而來。

  Ⅱ 問答抉擇

  問曰:若如是義者,一切衆生悉有真…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切莫誤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