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P26

  ..續本文上一頁如,等皆熏習,雲何有信、無信,無量前後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真如自體相熏習,是一切衆生平等平等的,所以或者不免要發生懷疑,需要假設問答來抉擇一下。有人“問”:“若”是“如是”的,那麼,“一切衆生悉有”此本具“真如”德相的,而且是平“等”的同樣在“熏習”的;在平等熏習的過程中,不能說有差別。爲什麼世間衆生,有的對叁寶生“有”清淨的“信”心,有的“無”清淨“信”?又爲什麼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的“無量前後差別”?論理,真如爲一切衆生所等有的,一切衆生所等熏的,衆生即“應”同“一時”中,“自知有真如法”;應當于同一時中,精“勤”勇猛的“修”習“方便”加行;也應同一時中,平“等”的“入”于究竟“涅槃”。可是,衆生有信不信的差別,成佛有前後的差別,這怎麼能合于真如自體相的平等熏習呢?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恒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于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

  解答上面的來問,從兩方面說:一約煩惱厚薄差別答,一約因緣具缺答。今先約第一義答:

  不錯,“真如”是“本一”的、平等的。可是與真如同時存在的,還有“無量無邊”的“無明”,“從本已來”,“自性”不了真如一法界所起的作用,就有各式各樣的“差別”,“厚薄”非常的“不同”。如太陽光,本來是一樣的光明,但由于雲層的厚薄,光明即現有強弱的差別。真如是平等一味,無明是千差萬別。無始時來,即造成有無量無邊無明的局面;厚薄情形,不是一切衆生所同的。由于無明的厚薄,“故過恒沙等上煩惱,依無明”所“起”的現行,也是“差別”的。上煩惱,異譯作隨煩惱,是依根本而發起的,如樹枝依于樹根而發一樣。依勝鬘經說:上煩惱,即起煩惱的別名。微細的起煩惱,名過恒沙等上煩惱,即大乘所斷的煩惱障現行(此依本論說)。煩惱多得很,多到比恒河裏所有的沙還要多。這不是凡夫、二乘所能斷,而爲佛菩薩所斷的。“我見愛染煩惱”,即共二乘所斷的煩惱障,前四住地煩惱。有住地,有起,都是“依無明”而“起”的,也是“差別”無邊。綜合見愛與過恒沙上煩惱說,即五住煩惱:見煩惱爲見一切住地,愛煩惱別爲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此四住地各有起煩惱;上煩惱是起煩惱,所依的住地,名爲根本無明住地。若以天臺叁惑來說,見思惑是見愛煩惱,塵沙惑是上煩惱,無明惑是根本無明。“如是,一切”上煩惱,見愛“煩惱”,都是“依于無明所起”的,淺深,厚薄,有“前後無量”的“差別”。這煩惱的差別不同,“唯”有一切智的“如來”,方“能”了“知”它的頭數。衆生有這樣的煩惱,厚薄差別不一,所以迷覆真如,起惑、造業、感果,沈溺在生死中,苦樂也非常差別。受此妄染的迷蔽,真如雖平等本有,平等熏習,而衆生即有信不信的差別,成佛有先後的不同。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衆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爲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爲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此約因緣具缺答。“佛法”,不論什麼,都要“有因有緣。因”與“緣”都“具足”了,然後能“得”事業“成辦”。如世間的建屋、種田,缺少了因緣的任何一種,都是不會成功的。譬“如木中”具有的“火性”──火極微性,“是火”的“正因”。但“若無人知”道,不知求火的方法,“不假”藉兩木相鑽的取火“方便”,想火自動的發生,“能自燒木”,這是決“無”“是處”的。當知“衆生”的修行成佛,也是如此。衆生“雖”本“有”真如“正因熏習”的“力”量,“若不遇”到“諸佛、菩薩、善知識”“爲”他的助“緣”,要衆生“能”夠“自”己“斷”除“煩惱”,“入”于“涅槃”,那也是決“無”“是處”的。什麼是諸佛菩薩善知識爲緣:如佛的現通、說法;菩薩的種種方便教化;善知識的教授、教誡。這些,都爲助成衆生成佛的外緣。二乘中的獨覺,雖說是無師自悟的,實也由于前生的種善根,修方便行;現生的因緣成熟了,這才能無師自悟。這樣說,外緣是極重要的。然而,“若雖有外緣”的助“力”,“而”本有如來藏的正因──“內淨法”,還“未有熏習”增勝的“力”量,也“不能究竟”的“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上是因具緣缺;這是緣具因缺。然不是沒有如來藏淨法,是內熏力還沒有增勝。約無漏種子說,這還是本性住種,而不是習所成種。“若”是“因緣具足”,如來藏淨法,“自有熏習”“力”爲因;“又爲諸佛菩薩”善知識“等慈悲願”力所攝受“護”念爲緣,因緣具足,方“能”真實的發“起厭”離生死苦報的出離“心”,能確切的自“信”己“有”本具的自性清淨“涅槃”。依此厭苦樂求涅槃的發心,“修習”種種功德善法的“善根”。“以”不斷的“修”習,“善根成熟”了,這才“值”遇“諸佛菩薩”開“示教”化,知道佛法的“利”益安樂,起廣大的欣“喜”快慰。這樣,才“能”精“進”的“趣向”于“涅槃道”。所以,了生死與成佛道,必要因緣具足。

  由上所說的無明厚薄不同,與外緣有無不同,所以真如自體相,雖平等平等,而衆生有信與不信,前後成佛的差別。

  寅 用熏習

  Ⅰ 標列

  用熏習者,即是衆生外緣之力,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略說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差別緣,二者平等緣。

  真如自體相熏習,即是衆生如來藏的內熏;真如“用熏習,即是衆生”所遇佛菩薩的“外緣”“力”。見佛菩薩,遇善知識的外緣,好像是在外的,而實際也是法界的等流。佛菩薩等,所以能爲衆生的緣力,由于悟證真如法界性,從如來藏性中現起叁業的大用,作衆生的境界性。從衆生說,這是外緣力;從佛菩薩說,這仍是內在的真如如來藏的妙用。所說的“外緣”力,“有”師,有友,有佛,有菩薩,有聲聞等,“無量”的差別“義”,但概“略”的“說”,可有“二種”:“一者,差別緣”,是別對一一衆生而不同的;“二者,平等緣”,是普對一切衆生無不如此的。

  Ⅱ 差別緣

  差別緣者,此人依于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于中若見若念,或爲眷屬父母諸親,或爲給使,或爲知友,或爲怨家,或起四攝,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衆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

  “差別緣”,是說“此”發心修行的“人”,“依于諸佛、菩薩”、聖賢“等”種種差別的助緣。從“初發(菩提心)意”,開“始”趣“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時”,一直到“得”成“佛”道止。經叁大阿僧祇劫,“于”這一長時的修學“中”間,“若見若念”佛菩薩等。見,是親自見到佛菩薩等現通說法;念是憶念,如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起景仰尊敬心,歸依,禮足,稱名等。從直接與間接說,是見與念。從現身說,“或”現身“爲”衆生的“眷屬”,如“父母諸親”:兄弟、姊妹、夫妻、兒女,以親屬的關系,時時的激發他,勸進他,護助他,開導他,使他不斷的進向佛道。“或爲”作“給使”。“或爲知”心的朋“友”,如一般說的同參道友。“或爲怨家”,如提婆達多,生生爲釋迦佛的怨家,而恰好的助成了釋尊的佛道。知友爲順增上緣,怨家爲逆增上緣。順緣,逆緣,都可能爲佛菩薩的現身,而助成自己道念的。如怨家的提婆達多,法華經說:“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密……成等正覺,廣度衆生”。從所起的事業說,不但現通說法而已;“或起四攝”,這是佛菩薩攝受衆生的重要法門。四攝是:一、布施,缺乏衣食等時,就以生活所需的物資來布施,能攝受而引他趣向佛道。二、愛語,如彼此相處,特別是身心有種種的苦惱時,就給以同情的安慰。叁、利行,凡是對于衆生有利的,或有利于衆生的修學佛法的,佛菩薩能爲衆生去行。四、同事,與衆生合作,同甘苦,同事業,從彼此合作中,引導而使修行于佛道。四攝行而外,佛菩薩的攝生方便,無量無邊,所以說:“一切所作無量行緣”。行緣,即種種事行,爲衆生的助緣。在這一切所作的無量行緣中,不論是攝受的,折伏的;爲友的,爲敵的,“以”都是佛菩薩所“起”的“大悲熏習”“力”,所以一一行緣,都“能令衆生增長善根”。不論是親自“見”到的,或是間接聽“聞”而憶念的,無不能“得”種種的“利益”。這能令衆生得利益的無量行緣,由于是種種不同,各式各樣的,所以名爲差別緣。

  此緣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近緣,速得度故。二者遠緣,久遠得度故。是近遠二緣,分別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增長行緣,二者受道緣。

  如將“此”差別“緣”分別起來,也“有二種”差別:“一者,近緣”:如有衆生,于現生中,見到佛菩薩現通說法,即發心,修行,能迅“速”的“得度”證果。佛菩薩所作的助緣,能迅速成就解脫,所以名爲近緣。“二者,遠緣”:如有衆生于現生中,蒙佛菩薩的教化,或不能立即發心;或發心面不能起行;或修而不能于今生,要“久遠”後才能“得度”。然還是爲衆生作了緣的,不過是遠緣吧了。經中說:“一曆耳根,永劫不失”。當時雖不見發生什麼影響,未能發心,修證;但將來的發心解脫,還是遠由于最初見佛聞法的熏習力。爲緣的有遠有近,不是佛菩薩的熏力強弱,是衆生的根器關系。向來說:“未種者令種,已種者令熟,已熟者令解脫…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切莫誤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