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真如自体相熏习,是一切众生平等平等的,所以或者不免要发生怀疑,需要假设问答来抉择一下。有人“问”:“若”是“如是”的,那么,“一切众生悉有”此本具“真如”德相的,而且是平“等”的同样在“熏习”的;在平等熏习的过程中,不能说有差别。为什么世间众生,有的对三宝生“有”清净的“信”心,有的“无”清净“信”?又为什么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无量前后差别”?论理,真如为一切众生所等有的,一切众生所等熏的,众生即“应”同“一时”中,“自知有真如法”;应当于同一时中,精“勤”勇猛的“修”习“方便”加行;也应同一时中,平“等”的“入”于究竟“涅槃”。可是,众生有信不信的差别,成佛有前后的差别,这怎么能合于真如自体相的平等熏习呢?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
解答上面的来问,从两方面说:一约烦恼厚薄差别答,一约因缘具缺答。今先约第一义答:
不错,“真如”是“本一”的、平等的。可是与真如同时存在的,还有“无量无边”的“无明”,“从本已来”,“自性”不了真如一法界所起的作用,就有各式各样的“差别”,“厚薄”非常的“不同”。如太阳光,本来是一样的光明,但由于云层的厚薄,光明即现有强弱的差别。真如是平等一味,无明是千差万别。无始时来,即造成有无量无边无明的局面;厚薄情形,不是一切众生所同的。由于无明的厚薄,“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所“起”的现行,也是“差别”的。上烦恼,异译作随烦恼,是依根本而发起的,如树枝依于树根而发一样。依胜鬘经说:上烦恼,即起烦恼的别名。微细的起烦恼,名过恒沙等上烦恼,即大乘所断的烦恼障现行(此依本论说)。烦恼多得很,多到比恒河里所有的沙还要多。这不是凡夫、二乘所能断,而为佛菩萨所断的。“我见爱染烦恼”,即共二乘所断的烦恼障,前四住地烦恼。有住地,有起,都是“依无明”而“起”的,也是“差别”无边。综合见爱与过恒沙上烦恼说,即五住烦恼:见烦恼为见一切住地,爱烦恼别为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此四住地各有起烦恼;上烦恼是起烦恼,所依的住地,名为根本无明住地。若以天台三惑来说,见思惑是见爱烦恼,尘沙惑是上烦恼,无明惑是根本无明。“如是,一切”上烦恼,见爱“烦恼”,都是“依于无明所起”的,浅深,厚薄,有“前后无量”的“差别”。这烦恼的差别不同,“唯”有一切智的“如来”,方“能”了“知”它的头数。众生有这样的烦恼,厚薄差别不一,所以迷覆真如,起惑、造业、感果,沉溺在生死中,苦乐也非常差别。受此妄染的迷蔽,真如虽平等本有,平等熏习,而众生即有信不信的差别,成佛有先后的不同。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此约因缘具缺答。“佛法”,不论什么,都要“有因有缘。因”与“缘”都“具足”了,然后能“得”事业“成办”。如世间的建屋、种田,缺少了因缘的任何一种,都是不会成功的。譬“如木中”具有的“火性”──火极微性,“是火”的“正因”。但“若无人知”道,不知求火的方法,“不假”藉两木相钻的取火“方便”,想火自动的发生,“能自烧木”,这是决“无”“是处”的。当知“众生”的修行成佛,也是如此。众生“虽”本“有”真如“正因熏习”的“力”量,“若不遇”到“诸佛、菩萨、善知识”“为”他的助“缘”,要众生“能”够“自”己“断”除“烦恼”,“入”于“涅槃”,那也是决“无”“是处”的。什么是诸佛菩萨善知识为缘:如佛的现通、说法;菩萨的种种方便教化;善知识的教授、教诫。这些,都为助成众生成佛的外缘。二乘中的独觉,虽说是无师自悟的,实也由于前生的种善根,修方便行;现生的因缘成熟了,这才能无师自悟。这样说,外缘是极重要的。然而,“若虽有外缘”的助“力”,“而”本有如来藏的正因──“内净法”,还“未有熏习”增胜的“力”量,也“不能究竟”的“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上是因具缘缺;这是缘具因缺。然不是没有如来藏净法,是内熏力还没有增胜。约无漏种子说,这还是本性住种,而不是习所成种。“若”是“因缘具足”,如来藏净法,“自有熏习”“力”为因;“又为诸佛菩萨”善知识“等慈悲愿”力所摄受“护”念为缘,因缘具足,方“能”真实的发“起厌”离生死苦报的出离“心”,能确切的自“信”己“有”本具的自性清净“涅槃”。依此厌苦乐求涅槃的发心,“修习”种种功德善法的“善根”。“以”不断的“修”习,“善根成熟”了,这才“值”遇“诸佛菩萨”开“示教”化,知道佛法的“利”益安乐,起广大的欣“喜”快慰。这样,才“能”精“进”的“趣向”于“涅槃道”。所以,了生死与成佛道,必要因缘具足。
由上所说的无明厚薄不同,与外缘有无不同,所以真如自体相,虽平等平等,而众生有信与不信,前后成佛的差别。
寅 用熏习
Ⅰ 标列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真如自体相熏习,即是众生如来藏的内熏;真如“用熏习,即是众生”所遇佛菩萨的“外缘”“力”。见佛菩萨,遇善知识的外缘,好像是在外的,而实际也是法界的等流。佛菩萨等,所以能为众生的缘力,由于悟证真如法界性,从如来藏性中现起三业的大用,作众生的境界性。从众生说,这是外缘力;从佛菩萨说,这仍是内在的真如如来藏的妙用。所说的“外缘”力,“有”师,有友,有佛,有菩萨,有声闻等,“无量”的差别“义”,但概“略”的“说”,可有“二种”:“一者,差别缘”,是别对一一众生而不同的;“二者,平等缘”,是普对一切众生无不如此的。
Ⅱ 差别缘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
“差别缘”,是说“此”发心修行的“人”,“依于诸佛、菩萨”、圣贤“等”种种差别的助缘。从“初发(菩提心)意”,开“始”趣“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时”,一直到“得”成“佛”道止。经三大阿僧祇劫,“于”这一长时的修学“中”间,“若见若念”佛菩萨等。见,是亲自见到佛菩萨等现通说法;念是忆念,如念本师释迦牟尼佛,起景仰尊敬心,归依,礼足,称名等。从直接与间接说,是见与念。从现身说,“或”现身“为”众生的“眷属”,如“父母诸亲”:兄弟、姊妹、夫妻、儿女,以亲属的关系,时时的激发他,劝进他,护助他,开导他,使他不断的进向佛道。“或为”作“给使”。“或为知”心的朋“友”,如一般说的同参道友。“或为怨家”,如提婆达多,生生为释迦佛的怨家,而恰好的助成了释尊的佛道。知友为顺增上缘,怨家为逆增上缘。顺缘,逆缘,都可能为佛菩萨的现身,而助成自己道念的。如怨家的提婆达多,法华经说:“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密……成等正觉,广度众生”。从所起的事业说,不但现通说法而已;“或起四摄”,这是佛菩萨摄受众生的重要法门。四摄是:一、布施,缺乏衣食等时,就以生活所需的物资来布施,能摄受而引他趣向佛道。二、爱语,如彼此相处,特别是身心有种种的苦恼时,就给以同情的安慰。三、利行,凡是对于众生有利的,或有利于众生的修学佛法的,佛菩萨能为众生去行。四、同事,与众生合作,同甘苦,同事业,从彼此合作中,引导而使修行于佛道。四摄行而外,佛菩萨的摄生方便,无量无边,所以说:“一切所作无量行缘”。行缘,即种种事行,为众生的助缘。在这一切所作的无量行缘中,不论是摄受的,折伏的;为友的,为敌的,“以”都是佛菩萨所“起”的“大悲熏习”“力”,所以一一行缘,都“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不论是亲自“见”到的,或是间接听“闻”而忆念的,无不能“得”种种的“利益”。这能令众生得利益的无量行缘,由于是种种不同,各式各样的,所以名为差别缘。
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
如将“此”差别“缘”分别起来,也“有二种”差别:“一者,近缘”:如有众生,于现生中,见到佛菩萨现通说法,即发心,修行,能迅“速”的“得度”证果。佛菩萨所作的助缘,能迅速成就解脱,所以名为近缘。“二者,远缘”:如有众生于现生中,蒙佛菩萨的教化,或不能立即发心;或发心面不能起行;或修而不能于今生,要“久远”后才能“得度”。然还是为众生作了缘的,不过是远缘吧了。经中说:“一历耳根,永劫不失”。当时虽不见发生什么影响,未能发心,修证;但将来的发心解脱,还是远由于最初见佛闻法的熏习力。为缘的有远有近,不是佛菩萨的熏力强弱,是众生的根器关系。向来说:“未种者令种,已种者令熟,已熟者令解脱…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