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P36

  ..续本文上一页

  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祗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此说登地以上(实证真如菩萨)所有的功德妙用。“是”十地中的“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无余世界,即应有尽有的一切世界。于一念顷,遍到十方一切世界,在一切世界中,“供养诸佛,请转*轮”。华严经说:初地菩萨,能分身百世界而作佛事;二地菩萨,分身千世界成道作佛;从此以上,都是倍倍增多。而本论却说: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这应当知道:经说百界千界作佛等,约初地、二地等菩萨报得的自然力量说。若初地等菩萨起神通,即可以超越报得的力量,现身一切世界了。菩萨到一切世界去,是为了供养十方的诸佛,和劝请诸佛的转大*轮。大乘经中常说:佛说法教化众生的时候,十方世界的菩萨,都来助佛扬化,请佛说法、供养等。法身大士的供养诸佛,是所经的无量世界,同时能以无量香、花、音乐,无边供具而行供养,一刹那间能供养一切诸佛。这样的供养、劝请,都“唯”是“为”了“开导众生,不依文字”。这二句话,向来为禅者所赏识。在本论中,可以作二种解释:一、一般的说,教化众生,要用言说,才能使众生知善恶,信业果,而学佛入法。文字是名、句、文身,本是语言,其后始有写录的文字。菩萨教化众生,不一定要用语言文字的,如化现花、香、音乐等,都可以使众生得益。佛菩萨的三业大用,都可以教化众生的,如身业的动作,口业的说法,意业的感召,加持。所以,不依文字,即可以解说作不一定要依语言文字。二、不依文字,也可以顺著下文去解说。这是说:菩萨到十方世界去供养、劝请诸佛,目的在开导利益众生。但菩萨的利益众生,可以不定依向来所听闻的教法。这即是说:不依佛向来所说的教法,而菩萨可以别有一番教化众生的方便。的确,教化众生应该契合时宜;拘泥的照著佛说过的文字去说,不免成为古人的糟粕,是不一定能使众生获益的。所以,菩萨不依佛所说过的文教,而“或示”现“超”越一切“地”而“速成正觉”。超地,即不依渐次,如从初地而直登佛位,如法华经的龙女现身成佛。这因为,有些人听说菩萨要经三大阿僧祇劫而成佛,就害怕起来,觉得太难了。菩萨“为”了教化这样的“怯弱众生”,所以示现速急成佛。为怯弱的众生,说难行法,即易生退心;如说成佛容易,就肯发心修行。大乘佛教中,盛行的即心是佛,即身成佛,念佛即生净土等,都是为了这些怯弱不堪大用的众生而说。任重道远的大乘真义,在怯弱众生前,是不合时机的。还有,菩萨“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这是“为”了“懈慢众生”而说的。有的众生,生性是懈怠而傲慢的。因为他懈怠,觉得“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不能一蹴而及,总得慢慢来。因为他傲慢,以为短期修行,不够伟大。所以,菩萨为说经无量劫才成佛道;这是适应根性懈怠及我慢众生而说的。像这些说法教化,都是随机应变,不固定于(文宇)教法的真义。菩萨“能示”现“如”此的“无数方便”,都不拘泥于文字。上面列举的,只是二个极端的例子。在众生的根机中,还有无量无边的根机,需要无量无边的方便去教化他们。如不能厌舍于夫妇的,即为他(她)们说:在家也可以学佛成佛。为欣乐恬淡,清静自守的,即为他(她)们说出家的功德胜利。总之,菩萨的方便是无边的,说易成佛,难成佛,都是“不可思议”的方便。“而实”在说起来,“菩萨”的“种性、根”机是平“等”的。真发菩提心的菩萨,必具足可以成佛的种性;如来藏性为成佛的种性,众生是一样的。根,菩萨都是经过无量福德智慧(善根)的熏集而成熟的。菩萨的善根,有下中上,但这不是决定的,由下可以至于中,由中可以至于上。因此,菩萨的种性与善根,都是平等的。种性与根平等,“发心”也就平“等”了。因为发心是平等的,由发心而解行,由解行而“所证”的真如智,也是平等的。不论那一位学菩萨行的,都是要具备这种性、善根、发心、行证的,而且都是一样的,决“无有超过”的别“法”。如龙女即身成佛,那不过是方便说。因为,“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功”而成佛,这是任何菩萨都是一样的。从初住到第十回向满,为初阿僧祇劫;从初地到七地满心,为二阿僧祇劫;从八地到第十地满,为第三阿僧祇劫。种性、善根、发心、证悟,都是一样的;等到圆满成佛,所以也是佛佛平等。“但随”顺“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现菩萨的“所行”,也“有差别”。根异,根机的利钝(下中上)有异;欲异,即好乐与兴趣的各别;性异,即习惯熏染有别。如来鉴机的十力中,即有根胜劣智力(根),种种胜解智力(欲),种种界智力(性)。因为众生所处的世界不同,所见所闻不同,根、欲、性也都不同,故不能不示现所行有差别;实则菩萨的行程是一样的。

  所经三大阿僧祇的劫数,旧有二说:一、约时间而说劫: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才可以名三大阿僧祇劫满。二、约功德而说劫:如说修多少功德,名一大劫满。这如读书,分一年级二年级等的级次一样。不肯用功的学生,经过几年以后,也许还是一年级呢!经三大劫,约功德说,必须满足,决不能超过;约时说,众生间可以不同,可以有超越的。如说:释迦菩萨精进,超越九劫而成佛。

  第三目 发心相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再说证菩提心的心相。“是”十地“菩萨”的“发心相”,可分析为“三种”的“心微细”“相”。三种是:“一者、真心,无分别故”。唯识学说此为根本智,是正证真如时,与无漏识相应的真智。依本论说,此即如来藏出缠,无分别智亲证法身;这是不能以分别心去思量拟议的。“二者、方便心,自然”而然的能“遍行利益众生”事。唯识学说此为后得智。依本论说,此即是真心所起的妙用。真心是智净相,方便心即不思议业相。这二者,一根本,一后得;一真智,一俗智;一达体,一起用。这二者,都是清净无漏的。“三者、业识心”,即大地菩萨所有的“微细起灭”。菩萨虽已分证法身,但业识心还没有灭。这业识心的生灭,是一种微细的生灭,也即是变易的生死。本论说证菩提心,为什么说到虚妄的业识心?要知道:本论是肯定的主张:真妄是可以同在的,如觉与不觉的不离,真如与无明展转相熏等,都是同一道理。在生灭的业识心中,可以有真心和方便心的现前。在唯识学中,真心与方便心,是第六第七识所起;业识心是第八识。在不离业识心的起灭中,有真心和方便心的存在,名证发心。菩萨虽已分证法身,但以业识心的存在,所以还不能达圆满而究竟的地步。

  第四目 圆满

  一 正说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又是菩萨”,到第十地终心,“功德成满”。成满,即完满成就了,不再有欠缺,从此不会再有失坏。那时,菩萨“于色究竟处”,现身成佛。色究竟处,即色究竟天,又名摩醯首罗天,为色界天中的最高天。依大乘说,真正的成佛,在此天上,“示一切世间”的“最高大身”。天的身衣寿量,都是逐次增加的。到了色究竟天,他的身量,在一切物质世间中,要算最高、最大、最圆满端严了。论到成佛,即是“以一念相应”(从来未曾有过)的妙“慧,无明顿”时断“尽”,得“名一切种智”。一切种,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法门,总之是一切的一切都完全通达了。得了此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普“现十方”世界,“利益”一切“众生”。声闻乘说:最后身菩萨,居兜率天;要成佛时,从兜率天降,入胎、出胎、出家以至于成道作佛;转*轮、入涅槃等。大乘法以为,这是化身的示现;真正的成佛,那是不应在此污浊的人间的,应在色界的顶点的摩醯首罗天。约菩萨修证所得说,名为报身佛;依佛陀的究竟圆满说,即是法身。

  二 释疑

  甲 释智见难遍疑

  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此下有二疑,第一、依一切种智而起。境界是无边的,怎么此智能顿时了达!如处处经说:“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是依报,是不离正报而起的。所以“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六趣四生的众生,已是多极了,而众生都是有心识的,所以“众生无边故,心行”的“差别”也是“无边”。每一众生的心行,如贪心行、嗔心行、无贪心行、无嗔心行等,刹那刹那,实有无量无边的心行。每一众生的心行,已经是无边了,何况无边众生的无边心行?更何况无边世界中的无边众生的心行呢!论文由世界说到众生,由众生说到心行,从大而小,而所形容的境界,却是愈显得广大。这无边世界中的无边众生的心行,举心动念,所分别的“境界”,是不可以局限的,“不可”以说有“分齐”的。这是怎样的“难知难解”!怎么本论说:“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呢?“若无明断”了,即“无有心想”。因众生的能知心,所知境,都是根源于不觉而起。那么,无明既断了,依无明不觉而生起的心想也就没有了,这还“能了”别什么,而可以“名”为“一切种智”呢?疑问中含有二个意思:一、…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切莫误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