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P36

  ..續本文上一頁

  是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余世界,供養諸佛,請轉*輪,唯爲開導利益衆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爲怯弱衆生故。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祗劫當成佛道,以爲懈慢衆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叁阿僧祇劫故,但隨衆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

  此說登地以上(實證真如菩薩)所有的功德妙用。“是”十地中的“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余世界”。無余世界,即應有盡有的一切世界。于一念頃,遍到十方一切世界,在一切世界中,“供養諸佛,請轉*輪”。華嚴經說:初地菩薩,能分身百世界而作佛事;二地菩薩,分身千世界成道作佛;從此以上,都是倍倍增多。而本論卻說: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余世界。這應當知道:經說百界千界作佛等,約初地、二地等菩薩報得的自然力量說。若初地等菩薩起神通,即可以超越報得的力量,現身一切世界了。菩薩到一切世界去,是爲了供養十方的諸佛,和勸請諸佛的轉大*輪。大乘經中常說:佛說法教化衆生的時候,十方世界的菩薩,都來助佛揚化,請佛說法、供養等。法身大士的供養諸佛,是所經的無量世界,同時能以無量香、花、音樂,無邊供具而行供養,一刹那間能供養一切諸佛。這樣的供養、勸請,都“唯”是“爲”了“開導衆生,不依文字”。這二句話,向來爲禅者所賞識。在本論中,可以作二種解釋:一、一般的說,教化衆生,要用言說,才能使衆生知善惡,信業果,而學佛入法。文字是名、句、文身,本是語言,其後始有寫錄的文字。菩薩教化衆生,不一定要用語言文字的,如化現花、香、音樂等,都可以使衆生得益。佛菩薩的叁業大用,都可以教化衆生的,如身業的動作,口業的說法,意業的感召,加持。所以,不依文字,即可以解說作不一定要依語言文字。二、不依文字,也可以順著下文去解說。這是說:菩薩到十方世界去供養、勸請諸佛,目的在開導利益衆生。但菩薩的利益衆生,可以不定依向來所聽聞的教法。這即是說:不依佛向來所說的教法,而菩薩可以別有一番教化衆生的方便。的確,教化衆生應該契合時宜;拘泥的照著佛說過的文字去說,不免成爲古人的糟粕,是不一定能使衆生獲益的。所以,菩薩不依佛所說過的文教,而“或示”現“超”越一切“地”而“速成正覺”。超地,即不依漸次,如從初地而直登佛位,如法華經的龍女現身成佛。這因爲,有些人聽說菩薩要經叁大阿僧祇劫而成佛,就害怕起來,覺得太難了。菩薩“爲”了教化這樣的“怯弱衆生”,所以示現速急成佛。爲怯弱的衆生,說難行法,即易生退心;如說成佛容易,就肯發心修行。大乘佛教中,盛行的即心是佛,即身成佛,念佛即生淨土等,都是爲了這些怯弱不堪大用的衆生而說。任重道遠的大乘真義,在怯弱衆生前,是不合時機的。還有,菩薩“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這是“爲”了“懈慢衆生”而說的。有的衆生,生性是懈怠而傲慢的。因爲他懈怠,覺得“行遠自迩,登高自卑”,不能一蹴而及,總得慢慢來。因爲他傲慢,以爲短期修行,不夠偉大。所以,菩薩爲說經無量劫才成佛道;這是適應根性懈怠及我慢衆生而說的。像這些說法教化,都是隨機應變,不固定于(文宇)教法的真義。菩薩“能示”現“如”此的“無數方便”,都不拘泥于文字。上面列舉的,只是二個極端的例子。在衆生的根機中,還有無量無邊的根機,需要無量無邊的方便去教化他們。如不能厭舍于夫婦的,即爲他(她)們說:在家也可以學佛成佛。爲欣樂恬淡,清靜自守的,即爲他(她)們說出家的功德勝利。總之,菩薩的方便是無邊的,說易成佛,難成佛,都是“不可思議”的方便。“而實”在說起來,“菩薩”的“種性、根”機是平“等”的。真發菩提心的菩薩,必具足可以成佛的種性;如來藏性爲成佛的種性,衆生是一樣的。根,菩薩都是經過無量福德智慧(善根)的熏集而成熟的。菩薩的善根,有下中上,但這不是決定的,由下可以至于中,由中可以至于上。因此,菩薩的種性與善根,都是平等的。種性與根平等,“發心”也就平“等”了。因爲發心是平等的,由發心而解行,由解行而“所證”的真如智,也是平等的。不論那一位學菩薩行的,都是要具備這種性、善根、發心、行證的,而且都是一樣的,決“無有超過”的別“法”。如龍女即身成佛,那不過是方便說。因爲,“一切菩薩,皆經叁阿僧祇功”而成佛,這是任何菩薩都是一樣的。從初住到第十回向滿,爲初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滿心,爲二阿僧祇劫;從八地到第十地滿,爲第叁阿僧祇劫。種性、善根、發心、證悟,都是一樣的;等到圓滿成佛,所以也是佛佛平等。“但隨”順“衆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現菩薩的“所行”,也“有差別”。根異,根機的利鈍(下中上)有異;欲異,即好樂與興趣的各別;性異,即習慣熏染有別。如來鑒機的十力中,即有根勝劣智力(根),種種勝解智力(欲),種種界智力(性)。因爲衆生所處的世界不同,所見所聞不同,根、欲、性也都不同,故不能不示現所行有差別;實則菩薩的行程是一樣的。

  所經叁大阿僧祇的劫數,舊有二說:一、約時間而說劫: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才可以名叁大阿僧祇劫滿。二、約功德而說劫:如說修多少功德,名一大劫滿。這如讀書,分一年級二年級等的級次一樣。不肯用功的學生,經過幾年以後,也許還是一年級呢!經叁大劫,約功德說,必須滿足,決不能超過;約時說,衆生間可以不同,可以有超越的。如說:釋迦菩薩精進,超越九劫而成佛。

  第叁目 發心相

  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叁種心微細之相。雲何爲叁?一者真心,無分別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衆生故。叁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再說證菩提心的心相。“是”十地“菩薩”的“發心相”,可分析爲“叁種”的“心微細”“相”。叁種是:“一者、真心,無分別故”。唯識學說此爲根本智,是正證真如時,與無漏識相應的真智。依本論說,此即如來藏出纏,無分別智親證法身;這是不能以分別心去思量擬議的。“二者、方便心,自然”而然的能“遍行利益衆生”事。唯識學說此爲後得智。依本論說,此即是真心所起的妙用。真心是智淨相,方便心即不思議業相。這二者,一根本,一後得;一真智,一俗智;一達體,一起用。這二者,都是清淨無漏的。“叁者、業識心”,即大地菩薩所有的“微細起滅”。菩薩雖已分證法身,但業識心還沒有滅。這業識心的生滅,是一種微細的生滅,也即是變易的生死。本論說證菩提心,爲什麼說到虛妄的業識心?要知道:本論是肯定的主張:真妄是可以同在的,如覺與不覺的不離,真如與無明展轉相熏等,都是同一道理。在生滅的業識心中,可以有真心和方便心的現前。在唯識學中,真心與方便心,是第六第七識所起;業識心是第八識。在不離業識心的起滅中,有真心和方便心的存在,名證發心。菩薩雖已分證法身,但以業識心的存在,所以還不能達圓滿而究竟的地步。

  第四目 圓滿

  一 正說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于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衆生。

  “又是菩薩”,到第十地終心,“功德成滿”。成滿,即完滿成就了,不再有欠缺,從此不會再有失壞。那時,菩薩“于色究竟處”,現身成佛。色究竟處,即色究竟天,又名摩醯首羅天,爲色界天中的最高天。依大乘說,真正的成佛,在此天上,“示一切世間”的“最高大身”。天的身衣壽量,都是逐次增加的。到了色究竟天,他的身量,在一切物質世間中,要算最高、最大、最圓滿端嚴了。論到成佛,即是“以一念相應”(從來未曾有過)的妙“慧,無明頓”時斷“盡”,得“名一切種智”。一切種,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法門,總之是一切的一切都完全通達了。得了此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普“現十方”世界,“利益”一切“衆生”。聲聞乘說:最後身菩薩,居兜率天;要成佛時,從兜率天降,入胎、出胎、出家以至于成道作佛;轉*輪、入涅槃等。大乘法以爲,這是化身的示現;真正的成佛,那是不應在此汙濁的人間的,應在色界的頂點的摩醯首羅天。約菩薩修證所得說,名爲報身佛;依佛陀的究竟圓滿說,即是法身。

  二 釋疑

  甲 釋智見難遍疑

  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衆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複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雲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此下有二疑,第一、依一切種智而起。境界是無邊的,怎麼此智能頓時了達!如處處經說:“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是依報,是不離正報而起的。所以“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衆生──六趣四生的衆生,已是多極了,而衆生都是有心識的,所以“衆生無邊故,心行”的“差別”也是“無邊”。每一衆生的心行,如貪心行、嗔心行、無貪心行、無嗔心行等,刹那刹那,實有無量無邊的心行。每一衆生的心行,已經是無邊了,何況無邊衆生的無邊心行?更何況無邊世界中的無邊衆生的心行呢!論文由世界說到衆生,由衆生說到心行,從大而小,而所形容的境界,卻是愈顯得廣大。這無邊世界中的無邊衆生的心行,舉心動念,所分別的“境界”,是不可以局限的,“不可”以說有“分齊”的。這是怎樣的“難知難解”!怎麼本論說:“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呢?“若無明斷”了,即“無有心想”。因衆生的能知心,所知境,都是根源于不覺而起。那麼,無明既斷了,依無明不覺而生起的心想也就沒有了,這還“能了”別什麼,而可以“名”爲“一切種智”呢?疑問中含有二個意思:一、…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切莫誤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