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的三类。“若见一切来求索”的,自己“所有”的“财物”,应“随力”所能的“施与”他;此说财施。布施财物,要称合自己的力量──心力与财力;过分的施舍,会引起自己的困难,可能要生起懊悔的。但不应当悭吝,应随力可能的布施。随力布施的好处:一、“令彼欢喜”,二、“自舍悭贪”。使对方欢喜,可以培植自己的福德;自舍悭贪,可以减薄自己的烦恼。“若见”有人遭遇了“厄难、恐怖、危逼”,应该“随己”所“堪任”──能力所做得到的,“施与无畏”,此说无畏施。众生遭遇困难苦厄、恐惧怖畏,以及危害逼迫的事,菩萨能使他没有怖畏。施与无畏,不是说众生在忧愁苦逼中,菩萨但以佛法去安慰众生一番。使众生不再感到厄难等的威胁,这是要以一切的援助,除去那威胁、逼害的恶势力。“若有众生来求法”的,菩萨应“随己”所“能”了“解”的正法,“以方便为”他解“说”,使他信解得益:此说法施。为众生解说佛法,“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如为了自己的名利恭敬,就成为卖法,算不得法施了。宏宣佛法,有时名利恭敬,会跟著到来。但名利恭敬,在修学佛法者,并不是好东西,每每会成为进修佛法的障碍,所以应该特别警觉。如为了这些才说法,那更是要不得了。
第三目 戒门
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嗔恚,邪见。
第二、“修行戒门”中,有二节:一、菩萨的共戒,二、出家菩萨的不共戒。大乘戒律的核心,当然是菩提心戒;然表现于行为,就是十善行。依十善行去做了,就是受持菩萨戒。菩萨戒,可以该括一切菩萨的大行,但既别分为六波罗蜜多,戒即著重在止恶。据实,菩萨受持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是不限于止恶的。
先说菩萨的共戒:“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三善业;“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是口四善业。绮语,即是说一些没有义利的好听话。意的三业中,不贪的内容,略有引申,一、“远离贪嫉”:贪是贪求,嫉是嫉妒。嫉妒是贪心所的等流。他人有了好事,自己不能生随喜心,反觉心里难过,即是嫉。二、远离“欺诈”:如经商的,为了达到自己的贪财目的,不惜使用一切欺骗手段。有的出家人专门说神说鬼说梦,以达某种目的,也属于此类。三、远离“谄曲”:谄媚不直的心,叫谄曲。逢迎他人的意思去说,令他生欢喜心,肯布施,肯扶助。嫉妒、欺诈、谄曲,都是从贪心而来的,所以本论说远离贪欲时,把这些都说了。远离“嗔恚、邪见”,这是意三业中的后二种。三毒为贪、嗔、痴。邪见与痴,是多少不同的。痴的意义,广大而又深细;邪见,虽狭小而病重。如听了外道的宣传而不信业果三宝等,是邪见。
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次明出家菩萨的不共戒(即与声闻乘共的)。“若”菩萨是“出家”的,那么“为”了“折伏”自己的“烦恼”,“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的地方。愦闹是城镇乡村人口密集的地方。为了折伏烦恼,要住到山间僻静的地方,甚至一个人独自的去静修。在寂静的阿兰若处,“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出家者是乞食为生的,所以在没有得到的时候,不要妄生希求多得的心,名为少欲。凡自己所得到的衣食等,不要嫌少,嫌不好,名为知足。头陀,意思是抖擞。头陀行,有十二种,或说十三种。这主要为穿衣、吃饭、住处的淡泊精苦的生活。这头陀行,不是一人必须具足了,才算是头陀行者。如在树下住了,即不能在冢间坐。所以,只要能够照著头陀行的规定去作了,即是属于头陀行者。出家人的衣食住,应该是清苦的。随得多少,即应满足,不应该在这些上去多计较。戒有轻重的分别:出家戒中,如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是重;波逸提,恶作等,是轻。然出家菩萨,应该轻重等持,即使是“小罪”,也“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的“禁戒”。众生的心行善恶,都从熏集而来的。常见到,有最初持戒精进的人,到后来,解放得什么恶事都作,这大都是由于轻视小戒而渐次演变成的。不知小戒是重戒的前卫,不防微杜渐,势必如河水的由小孔的渗透而成为大灾害。所以,对于小罪也要生怖畏心,犯了要诚恳的惭愧忏悔。
小罪中,或是重罪的等流,可以引发重罪。或是随顺社会习惯,避免一般无谓的讥嫌。所以又说:“当”防“护”世俗的“讥嫌,不令众生”因讥嫌而“妄起过罪”。有些无关重要的事,本是算不得什么的;但要是一般人以为不好的,出家人也不应该去作,以免世人的无理批评。如佛在世的时候,印度的外道,有以为草木等是有生命的。这虽不合佛法,但出家人有时去铲草伐木,外道见了,就讥嫌起来。佛为了防护当时外道的讥嫌,便禁制比丘不得坏生种。所以,持戒不单是范围自己的身心,防非止恶;对于当时社会,也要照顾到,这就是随顺众生。不然,众生发嫌恶心,招致罪过,这是学佛者所应极力避免的!
第四目 忍门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第三、“修行忍门”。平常都泛称为忍辱,其实,不必一定是忍辱的。如本论即说有众生忍与法忍。一、众生忍,即“应忍他人”的“恼”苦、逼迫,“心不怀报”。他人损恼了我,不要以仇报仇的去报复他人。用仇恨心去报复仇恨,怨恨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对个人,佛法是取著忍辱的态度,以忍去报怨的。但如有关大众的事,佛教的事,要以为人护法心,出以正义的对治。二、法忍:菩萨还应“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利等,名为世间八法。人生在社会里,利衰等法是免不了,如不能忍此八法,为这八事而生起烦恼,一切德行都不能如法的进修了。八法,可约为四对: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四对是一好一坏的。利,如人得财,和作事而称心如意等。衰,如经商而亏了本,或作事而遭逢失败等。一般人,总以为利是好的,佛法以为利是可以增长贪心,所以也应忍得住,不致放逸。不但要忍苦,也要忍乐。世人的多少罪恶,多少失败,往往从有利的环境中造成的,所以学佛者是应该特别警惕的。他人背著自己,毁谤或称誉,名毁誉。这些可能都是过分夸张了的,不一定切合于自己的功德与过失。所以听到了,不要忧愤,也不要欢喜,要安忍而不为所动。如他人当著自己的面,称赞或者是讥讽自己,名为称讥。听到别人的称赞或讥毁,应反省自己的。有功德更应努力;无功德应生惭愧心。有过失应该承认悔改,无过失应更为警策。身心的苦痛和快乐,也要能安忍不动。众生的烦恼,此八法是最易引发的,所以特以此为例而说明忍。平常说忍辱,但是不计他人的恼害,这是忍的狭义。正确的忍的意义,即对于一切境界,心能不为所动。
第五目 进门
一 勤修功德行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第四、“修行进门”。先说勤修功德行:菩萨“于诸善事,心”要“不懈”不“退”。“立志坚强”,不怕困难,也不怕时间长久,“远离”畏“怯”懦“弱”的心情。在修行的时候,“当念”自己从“过去久远已来”,徒然的“虚受”了“一切身心大苦,无有”真实的“利益”。现在因为修行,多少受此苦痛,这算得什么!“故”知道“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以达到“速离众苦”的目的。精进,在四正勤中,分行善、止恶二事。行善与止恶,都是需要精进的。如仅说止恶,这是不够的。有些恶法,必须修集善法,才能对治下去。若仅说行善,而不知止恶,这也是不清净的。所以行菩、止恶,要二方面并重。
二 勤治罪障行
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动,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此明对治修诸善行的障碍,即著重于净治罪恶,发起善根。“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不能成就。这些罪恶业障,在不修善的时候,糊糊涂涂过去。等到要精勤的向好处行去,即反动起来。这或“为邪魔诸鬼”“所恼乱”。魔鬼对于人,和猫对老鼠一样,在没有跳出它的势力圈,它可以不睬;如被认为可能逃脱的时候,那它就立刻咬住。邪魔恶鬼,也都是这样的。“或为世间事务”──为生活,为事业,“种种牵缠”,忙得不亦乐乎,顾不得修学佛法。出家人,也有为佛教、寺庙等事务所缠的。“或为病苦所恼”,展转床笫,障碍了修行。“有”了这些“众多”的“障碍”,那么学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的修易行道。印度日夜各分三时,故称昼夜六时。这不是说一天到晚不断的,是说按著规定的时间,修习六次。如“礼拜诸佛,诚心”向佛“忏悔,劝请”佛说法与不入涅槃,“随喜”功德,“回向菩提”。这样精进勇猛的“常不休废”,即“得免”除“诸障”,而“善根”可以“增长”起来。罗什所传的禅经中,也说到如障重而修定不成就,应修这些助道行,以除障生善。信成就发心中,也曾说到这止恶生善的方便。自己的力量薄,业障又重,不能进修难行难忍的大行,所以要修礼佛等助道行,以助成精进的正行。如有利根慧熟,业障不深重,即可以直修六波罗蜜等难行道。
第六目 止观行
一 略说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