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三昧。如能入真如三昧,烦恼虽还不能断除,已能“深伏烦恼”令不起现行。烦恼不起,如上所说的四种“信心”,即得逐渐“增长”,迅“速”的“成”就“不退”;到达了真发菩提心,也即是初发心住。
由如上所说的修止方便,能成就真如三昧。但也有修习而不能成就的,所以说:“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疑惑,是没有肯定的信解;不信,是根本不相信。于修定的方便,修定的功德,修定的利益,如疑惑不信,也就不能切实修学;修学也不能成就。诽谤,或诽谤奢摩他,或诽谤佛法,或诽谤修止的人,这当然是不会得到成就了。修定的时候,过去生中所熏习的恶业障,都会现起,招魔成病。所以修学止观,必先持清净戒,生慈悲心,惭愧忏悔以消除宿业。我慢,自以为是利根,不能虚心受教;或得少为足,或未得而自以为成就。懈怠,不精进修学,进一步,退两步,怎能修习成功?真如三昧,是这“等人所不能入”的;如没有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而能精动修学,一定可以成就。
3 渐得深广
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学者“依是”真如“三昧”,能“知法界一相”,是平等而无差别的。修真如三昧时,不依相而修;故成就时能通达一相无相的平等法界。彻了“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于法界一相中,“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一行三昧,为真如三昧的别名,出于文殊般若经。这是粱时译的圣典,于中国的修行者,有著很大的影响。如禅宗六祖坛经中,也说到这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即楞伽经的攀缘如禅。如文殊般若经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这实是缘真如而成三昧,并非亲证(证入即如来禅)。这是三昧的深彻法性;更依此进修,即得广大无边。“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此真如三昧,即“渐渐”的“能生无量三昧”。三昧──定,或称为心,即离分别的寂静心体。本论说:一切三昧,以真如为本,即以真如心为本。真如是寂灭无戏论的,三昧也是离分别而寂静的。三昧的离分别相,即或浅或深或多或少的趣向于真如,所以真如为一切三昧本;而真能与真如相应的真如三昧,为一切三昧的根本了。大乘经论的一分,倾向于真如与三昧的统一。真如三昧为一切三昧本,所以从此能起一切三昧。这等于说:如能契于真如法性,从真出假,从体起用,即能不离此无分别的真如智引发后得智的无边胜德。经中三昧的名字极多,都是依三昧的德用不同而立名的。不离真如的妙用无边,三昧也就无边。这在不断的进修中,不断的显发,不断的广大起来。
乙 对治魔外惑乱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研经究理,不妨自己修学;修习禅定,必须依止师友而修。以修习过程中所现起的种种境界,如不能正知,即易为邪魔所惑乱了。“或有众生无善
根力”,这是所以起魔招邪的因由。无善根力,即是善根力薄;或因过去熏集的恶业多,或以前没有积集广大的福智资粮,或动机不正确,或戒行不清净,这都称为善根无力。因善根力薄,即“为诸魔外道鬼神”“所惑乱”。诸魔,是魔王魔眷属等。外道,是邪教师的修持者,以咒力、术力来诳诱。鬼神,如堆场鬼,精媚神,实可摄罗刹夜叉等一切鬼趣。诸魔、外道、鬼神的惑乱行者,主要的方法,为软诱与硬迫。“若于坐中现形恐怖”,即现种种可怖畏相,使修行的骇得发狂。如释尊降魔时,魔王以魔军刀枪等来逼害。“或现端正男女等相”,以引生行者的贪欲心。如释尊成道前,魔女作种种媚态来惑乱如来。对于这些魔事的对治法,大乘法说:但观一切法空不可得,魔事、佛事自性本空,魔事即顿灭。这是破魔事的根本方法。本论说:“当念”这一切是“唯心”的,所现起的“境界则灭”;无论如何可怕可爱,行者也“终不为”他所“恼”乱了。一切境界,都是由心而现起的,能了知唯心所现,外境本空,魔邪的境界就惑乱不了自己。若把魔现的境界,取著为真实的,或嗔或怖或爱,那就落入魔邪的圈套了。
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嗔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著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上来的魔事,还容易了知;此下的魔事,更容易受他的诳惑。此中有四对八事,一、现形说法一对:“或现天像,菩萨像”,“作如来像相好具足”,以及现父母像,善知识像,比丘像等;这是现身。修习真如三昧,不依一切而修,所以一切形像现前,即使是佛菩萨像,也决为魔邪的诈现。这些佛菩萨像,还能为修行者,“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陀罗尼,译为总持,如密宗的咒语,也称陀罗尼。有些修行的,见到什么天或什么菩萨,为说种种咒语。布施到智慧,即六波罗蜜。诸魔所说的六度,是取相的相似修。说平等空到是真涅槃,是不即缘起的空义。或因而堕入小乘,或因而落入断灭见,拨无因果。二、得通起辩一对:以魔邪的加持力,“或令人知过去”“事”,即得宿命通;或“知未来”“事”,即起天眼通;“得他心智”,这是起他心通。不但得神通,能知过去、未来、现在事,还能“辩才无碍”的为人说法。如行者不觉得这是魔邪的惑乱,自以为得了神通辩才,那就坏了!因为这是最“能令众生”招引世人来皈信、受礼敬、受供养、受称赞的。行者并没有真实功德,心地不净,即会“贪著世间名利”的“事”。如有些外道,修些邪法,少得灵验,贪著于世间名利,就为非作恶,自害自己。三、起惑造业一对:“又”以魔邪的惑乱,“使人数嗔数喜,性”情忽然喜怒“无常”,没有标“准”。“或”过分的“多慈”多“爱”,超过自己的能力,牺牲去助人;或想到说到,即相怜流泪。或“多睡、多病”,终日无精无彩的,身“心懈怠”,不能进修。“或”是“卒起精进”,勇猛得了不得;可是不到几天,“后”来“便休”止“废”弃了!甚至“生于不信,多疑多虑”,信念都动摇起来。“或”是“舍”弃了“本”来修习的殊“胜行”,如不取相而修止,反而“更”去“修”习“杂业”,如修建寺院、拜佛、放生等培植福德的有为功德。甚至染“著世”间俗“事,种种牵缠”,不再修持。四、得定乱食一对:以魔邪的力量,“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这些相似三昧,都“是外道所得,非”佛法中所得的“真三昧”。“或”者,“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七日,住于定中”,能“得自然香美”的“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这即是一般传说的天人送供了。天食自来,“使人爱著”滋味,增长贪欲。“或”者“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如传说中的左慈,吃起来,斗米只羊也吃不饱,不吃,隔多少日子也无所谓。还有“颜色变异”,忽而红润,忽而憔悴。传说中的庄周,即能如此。总之,这都是魔邪的惑乱,毫无利益。修止习禅,与身体有非常关系的。即使定力滋润,也不能反常的。所以久定不食,出定即会死亡。凡饮食不正常,颜色不正常,都是魔邪,都会成病的。
上来所说的种种,都“是”魔事,“故行者常应”以“智慧观察”,切“勿”以邪为正,起贪起嗔,颠颠倒倒的“令此心堕于邪网”中。说到智慧观察,即是应“当”精“勤正念”:常安住于唯心无境的正念中,“不”执“取”,“不”计“著”,不起恐怖,不生贪恋,即“能远离是诸业障”。本论所说的种种魔事,所以招魔引邪,实都由于行者过去所熏集的诸恶业障,也即是无善根力。所以,魔事现前,但应安住于正念而勘破他。不著魔境,即魔事自会息灭。如想修止习禅,必先勤修正行,忏悔恶业。如能戒行清净,知见纯正,善识方便,魔事即会少起,或者不起。如不从此根本著想;又不能不取不著,那即使结坛、遣召、持咒、结印,也难出魔网的!
丙 简除凡外世定
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真如三昧与凡夫外道的世定不同,这里特别加以简别。此承上文而来:如得相似三昧,或七日得定等,“应知”这都是同于“外道所有”的“三昧”,都是“不离见爱我慢”的惑“心”;终不外“贪著世间”的“名利恭敬”,不能成就出世的上上法──成佛。三昧,不是佛法特有的,凡是能意志集中,达到身心的宁静;如凡夫和外道共的四禅八定,都是三昧。不过凡夫外道所得的,是与见、爱、我慢等烦恼相应的。见爱我慢,可代表一切的烦恼。见,是思想方面的错误,如见取、戒禁取、邪见等。爱是情感方面的错乱,如贪恋取著等。我…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