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P40

  ..續本文上一頁如叁昧。如能入真如叁昧,煩惱雖還不能斷除,已能“深伏煩惱”令不起現行。煩惱不起,如上所說的四種“信心”,即得逐漸“增長”,迅“速”的“成”就“不退”;到達了真發菩提心,也即是初發心住。

  由如上所說的修止方便,能成就真如叁昧。但也有修習而不能成就的,所以說:“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懈怠”。疑惑,是沒有肯定的信解;不信,是根本不相信。于修定的方便,修定的功德,修定的利益,如疑惑不信,也就不能切實修學;修學也不能成就。誹謗,或誹謗奢摩他,或誹謗佛法,或誹謗修止的人,這當然是不會得到成就了。修定的時候,過去生中所熏習的惡業障,都會現起,招魔成病。所以修學止觀,必先持清淨戒,生慈悲心,慚愧忏悔以消除宿業。我慢,自以爲是利根,不能虛心受教;或得少爲足,或未得而自以爲成就。懈怠,不精進修學,進一步,退兩步,怎能修習成功?真如叁昧,是這“等人所不能入”的;如沒有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障、我慢,而能精動修學,一定可以成就。

  3 漸得深廣

  複次,依是叁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叁昧。當知真如是叁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叁昧。

  學者“依是”真如“叁昧”,能“知法界一相”,是平等而無差別的。修真如叁昧時,不依相而修;故成就時能通達一相無相的平等法界。徹了“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于法界一相中,“平等無二,即名一行叁昧”。一行叁昧,爲真如叁昧的別名,出于文殊般若經。這是粱時譯的聖典,于中國的修行者,有著很大的影響。如禅宗六祖壇經中,也說到這一行叁昧。一行叁昧,即楞伽經的攀緣如禅。如文殊般若經說:“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入一行叁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這實是緣真如而成叁昧,並非親證(證入即如來禅)。這是叁昧的深徹法性;更依此進修,即得廣大無邊。“當知真如是叁昧根本,若人修行”此真如叁昧,即“漸漸”的“能生無量叁昧”。叁昧──定,或稱爲心,即離分別的寂靜心體。本論說:一切叁昧,以真如爲本,即以真如心爲本。真如是寂滅無戲論的,叁昧也是離分別而寂靜的。叁昧的離分別相,即或淺或深或多或少的趣向于真如,所以真如爲一切叁昧本;而真能與真如相應的真如叁昧,爲一切叁昧的根本了。大乘經論的一分,傾向于真如與叁昧的統一。真如叁昧爲一切叁昧本,所以從此能起一切叁昧。這等于說:如能契于真如法性,從真出假,從體起用,即能不離此無分別的真如智引發後得智的無邊勝德。經中叁昧的名字極多,都是依叁昧的德用不同而立名的。不離真如的妙用無邊,叁昧也就無邊。這在不斷的進修中,不斷的顯發,不斷的廣大起來。

  乙 對治魔外惑亂

  或有衆生無善根力,則爲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于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爲惱。

  研經究理,不妨自己修學;修習禅定,必須依止師友而修。以修習過程中所現起的種種境界,如不能正知,即易爲邪魔所惑亂了。“或有衆生無善

  根力”,這是所以起魔招邪的因由。無善根力,即是善根力薄;或因過去熏集的惡業多,或以前沒有積集廣大的福智資糧,或動機不正確,或戒行不清淨,這都稱爲善根無力。因善根力薄,即“爲諸魔外道鬼神”“所惑亂”。諸魔,是魔王魔眷屬等。外道,是邪教師的修持者,以咒力、術力來诳誘。鬼神,如堆場鬼,精媚神,實可攝羅刹夜叉等一切鬼趣。諸魔、外道、鬼神的惑亂行者,主要的方法,爲軟誘與硬迫。“若于坐中現形恐怖”,即現種種可怖畏相,使修行的駭得發狂。如釋尊降魔時,魔王以魔軍刀槍等來逼害。“或現端正男女等相”,以引生行者的貪欲心。如釋尊成道前,魔女作種種媚態來惑亂如來。對于這些魔事的對治法,大乘法說:但觀一切法空不可得,魔事、佛事自性本空,魔事即頓滅。這是破魔事的根本方法。本論說:“當念”這一切是“唯心”的,所現起的“境界則滅”;無論如何可怕可愛,行者也“終不爲”他所“惱”亂了。一切境界,都是由心而現起的,能了知唯心所現,外境本空,魔邪的境界就惑亂不了自己。若把魔現的境界,取著爲真實的,或嗔或怖或愛,那就落入魔邪的圈套了。

  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衆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數嗔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于不信,多疑多慮。或舍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亦能使人得諸叁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叁昧。或複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顔色變異。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于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

  上來的魔事,還容易了知;此下的魔事,更容易受他的诳惑。此中有四對八事,一、現形說法一對:“或現天像,菩薩像”,“作如來像相好具足”,以及現父母像,善知識像,比丘像等;這是現身。修習真如叁昧,不依一切而修,所以一切形像現前,即使是佛菩薩像,也決爲魔邪的詐現。這些佛菩薩像,還能爲修行者,“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陀羅尼,譯爲總持,如密宗的咒語,也稱陀羅尼。有些修行的,見到什麼天或什麼菩薩,爲說種種咒語。布施到智慧,即六波羅蜜。諸魔所說的六度,是取相的相似修。說平等空到是真涅槃,是不即緣起的空義。或因而墮入小乘,或因而落入斷滅見,撥無因果。二、得通起辯一對:以魔邪的加持力,“或令人知過去”“事”,即得宿命通;或“知未來”“事”,即起天眼通;“得他心智”,這是起他心通。不但得神通,能知過去、未來、現在事,還能“辯才無礙”的爲人說法。如行者不覺得這是魔邪的惑亂,自以爲得了神通辯才,那就壞了!因爲這是最“能令衆生”招引世人來皈信、受禮敬、受供養、受稱贊的。行者並沒有真實功德,心地不淨,即會“貪著世間名利”的“事”。如有些外道,修些邪法,少得靈驗,貪著于世間名利,就爲非作惡,自害自己。叁、起惑造業一對:“又”以魔邪的惑亂,“使人數嗔數喜,性”情忽然喜怒“無常”,沒有標“准”。“或”過分的“多慈”多“愛”,超過自己的能力,犧牲去助人;或想到說到,即相憐流淚。或“多睡、多病”,終日無精無彩的,身“心懈怠”,不能進修。“或”是“卒起精進”,勇猛得了不得;可是不到幾天,“後”來“便休”止“廢”棄了!甚至“生于不信,多疑多慮”,信念都動搖起來。“或”是“舍”棄了“本”來修習的殊“勝行”,如不取相而修止,反而“更”去“修”習“雜業”,如修建寺院、拜佛、放生等培植福德的有爲功德。甚至染“著世”間俗“事,種種牽纏”,不再修持。四、得定亂食一對:以魔邪的力量,“能使人得諸叁昧,少分相似”,其實是似是而非的。這些相似叁昧,都“是外道所得,非”佛法中所得的“真叁昧”。“或”者,“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七日,住于定中”,能“得自然香美”的“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這即是一般傳說的天人送供了。天食自來,“使人愛著”滋味,增長貪欲。“或”者“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如傳說中的左慈,吃起來,鬥米只羊也吃不飽,不吃,隔多少日子也無所謂。還有“顔色變異”,忽而紅潤,忽而憔悴。傳說中的莊周,即能如此。總之,這都是魔邪的惑亂,毫無利益。修止習禅,與身體有非常關系的。即使定力滋潤,也不能反常的。所以久定不食,出定即會死亡。凡飲食不正常,顔色不正常,都是魔邪,都會成病的。

  上來所說的種種,都“是”魔事,“故行者常應”以“智慧觀察”,切“勿”以邪爲正,起貪起嗔,顛顛倒倒的“令此心墮于邪網”中。說到智慧觀察,即是應“當”精“勤正念”:常安住于唯心無境的正念中,“不”執“取”,“不”計“著”,不起恐怖,不生貪戀,即“能遠離是諸業障”。本論所說的種種魔事,所以招魔引邪,實都由于行者過去所熏集的諸惡業障,也即是無善根力。所以,魔事現前,但應安住于正念而勘破他。不著魔境,即魔事自會息滅。如想修止習禅,必先勤修正行,忏悔惡業。如能戒行清淨,知見純正,善識方便,魔事即會少起,或者不起。如不從此根本著想;又不能不取不著,那即使結壇、遣召、持咒、結印,也難出魔網的!

  丙 簡除凡外世定

  應知外道所有叁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真如叁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若諸凡夫不習此叁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以修世間諸禅叁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見,系屬叁界,與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

  真如叁昧與凡夫外道的世定不同,這裏特別加以簡別。此承上文而來:如得相似叁昧,或七日得定等,“應知”這都是同于“外道所有”的“叁昧”,都是“不離見愛我慢”的惑“心”;終不外“貪著世間”的“名利恭敬”,不能成就出世的上上法──成佛。叁昧,不是佛法特有的,凡是能意志集中,達到身心的甯靜;如凡夫和外道共的四禅八定,都是叁昧。不過凡夫外道所得的,是與見、愛、我慢等煩惱相應的。見愛我慢,可代表一切的煩惱。見,是思想方面的錯誤,如見取、戒禁取、邪見等。愛是情感方面的錯亂,如貪戀取著等。我…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切莫誤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