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P41

  ..續本文上一頁慢是意志方面的錯誤,如高舉、傲慢、自是等。定有叁種:味定、淨定、無漏定。與般若相應的名無漏定;能遠離一分煩惱,有漏善心現前,名爲淨定。以愛著爲主,于定境貪戀系著,或恃定而起慢等,是味定。凡叁昧而不離煩惱,與煩惱相應,是必然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而結果退失了叁昧,造作惡業的。

  “真如叁昧”與外道叁昧不同。不依一切境界相,所以“不住見相”。由無所住而修,所以也“不住得相”。定中是這樣的無取無著,當然與煩惱不相應。就是“出定”以後,由于定的余勢,不貪睡眠,不著飲食,身心如定時一樣的輕安,“無”有“懈”怠、我“慢”,“所有”的一切“煩惱”,也都“漸漸”的“微薄”下去,這當然不會貪著名利恭敬了。所以,勘驗叁昧的邪正,可從出定以後的情形是否正常而判。“若諸凡夫不習此”真如“叁昧法”,說能“得入如來種性”──發心住,這是決“無有是處”的!修菩薩行,非修此真如叁昧不可。這因爲,“修世間諸禅叁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見,系屬叁界,與外道共”。世間的禅定,雖可以離一分煩惱,然不斷見谛所斷的我見,依于我見而修禅定。我見爲煩惱的上首,所以于定境生起種種味著,是叁界有漏所攝,不得解脫。如沒有離欲界染,起欲界系的煩惱,即是欲界系。如得了色界的禅定,欲界煩惱雖不起,然還有色界煩惱,所以名色界系。得無色界定,即使得了非想非非想定,無色界系的煩惱,還是不能斷盡。世間定是不離叁界的見愛煩惱,所以系屬叁界,不得出離。這都是世間叁昧,四禅、四無量、四無色等定,都是共于世間外道的。總之,凡依于境界,取著境界而修得的,都是共凡夫的世定;唯有修真如叁昧,才是不共世間的正定。要修習此真如叁昧,要依止善知識。“若離善知識所護”持,不能隨時請求開示,即會錯失正路,容易生“起外道”知“見”,落于邪網中。依止善知識,爲修止所必備的資糧。過去禅宗學者,參訪行腳,也是爲了請求善知識的指正。

  丁 結贊叁昧利益

  複次,精勤專心修學此叁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益。雲何爲十?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二者不爲諸魔惡鬼所能恐布。叁者不爲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六者于如來境界,信得增長。七者遠離憂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爲他人所惱。九者雖未得定,于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十者若得叁昧,不爲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真如叁昧的利益,究竟的說,能引得佛菩提果。這裏,且從現生所得的功德說。如“精勤專心修學此叁昧”,無論已得定,未得定,“現世當得十種利益”;這是總標。“十”益是:“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修真如叁昧,能知諸佛法界平等相,與佛的氣分相契合,所以能常爲十方佛菩薩所護念,常得順緣而勇猛的進修。“二者,不”再因“爲諸魔惡鬼”的現形“所能恐怖”。這因爲,佛菩薩常加護念,而又能不住一切相,那裏還會因魔鬼的現形而恐怖呢?“叁者”,由于得正知見,意欲清淨,所以再“不爲九十五種外道鬼神”的邪說“所惑亂”。外道,指邪教,邪見是最會欺诳惑亂衆生的。論說九十五種外道鬼神,這因爲一切外道,都是以鬼神──上帝、梵天、夜叉、羅刹等來惑人。以爲信奉它,就來護持,使你生天國;不信奉,就會受罰,入地獄。“四者”,能“遠離誹謗甚深”“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甚深法,即真如,是甚深最甚深的。修真如叁昧的,于自己所修的甚深法,當然會遠離誹謗。重罪業障,聲聞乘中,五無間業爲最重。大乘中,誹謗正法,瞎人慧眼的罪業最重,如般若經等廣說。依甚深的真如法而修叁昧,不但不起謗法的重罪業障;而過去所造的誹法罪,也可因修真如叁昧而逐漸的微薄。“五者,滅一切疑”及“諸惡覺觀”。覺觀,玄奘譯爲尋伺。是心中的分別:粗的分別,名爲覺(尋),細的分別名爲觀(伺)。覺觀有正有不正,這裏專指邪惡的覺觀說。惡覺觀有叁:欲覺觀、嗔覺觀、害覺觀。又有九種惡覺觀,如國土覺、親裏覺、不死覺等。狐疑與惡覺,是障礙叁昧的。能修真如叁昧,這些自然能除滅了。“六者,于如來境界,信”心漸“得增長”。約體說,即如來藏境界;約用說,即如來的智慧境界,所化的衆生境界,身相、國土等種種境界。能修真如叁昧,信心即日漸增強,自信當能證得。“七者,遠離憂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憂是意識相應的不可意受。悔是惡作,對于自己作的事,懊悔熱惱,心生憂苦。如人到了晚年,回想起自己的數十年間,惡業無邊,即會生憂悔心。修真如叁昧的,由于修行信心,功德善根不斷的在增進中,所以能無憂無悔,增強了在生死中勇猛前進的努力。“八者”,修此叁昧的內“心柔和,舍于憍慢”,就是有人來惱亂他,也“不爲他人”外來的惱亂“所惱”。一切惡逆的境界,能泰然處之,不爲所動。“九者,雖未得”此“定,于一切時”中,于“一切境界處”,已“能減損煩惱,不樂”著「世間”。這與世間定是極不同的地方。“十者,若得”了此“叁昧”,即能“不爲外緣一切音聲”“所驚動”。這可作二釋:一、音聲是修定的刺,音聲最能動亂修定者的心。若得了定,外面的一切音聲,即不能爲刺了。如經說:釋尊入定的時候,有五百乘車從他的面前過,而釋尊卻一無所聞。還有大雷大雨,震死了人和牛,釋尊也沒有聽到。二、常人多爲音聲所轉,贊我便歡喜,罵我就忿怒。得了定的,在定中或出定以後,都能不爲音聲所轉動。修習真如叁昧,所得的利益,當然不止此十種,這裏且說少分,以引生初學者的興趣。

  叁 觀修

  甲 助止起觀

  1 觀意

  複次,若人唯修于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衆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

  爲什麼要修觀?“若人唯修于止”,“心”即“沈沒”。沈沒,是心力下沈,現出昏沈、瞢瞳、闇昧的心態。心既沈沒了,“或起懈怠”,如耽于睡眠,或沈沒于昏昏的境界中,“不”再“樂”修“衆善”,什麼功德也不想去作了。這樣,就“遠離大悲”心,失去大乘精神。爲了對治這從沈沒而來的弊病,“是故修觀”。修習止觀,應該使心中正,安甯明淨,不散亂也不沈沒。昏沈與掉舉,這是修止觀人的二大障礙。昏沈,即本論的沈沒,能障礙觀。掉舉,令心散亂,障礙于止。所以,如心靜定而向于沈沒,應使它興起,如憶念佛的功德,和思惟法的義理。觀修久了,心易散動,即應該修止。這如調馬一樣,偏于左了,拉到右邊來;偏于右了,拉向左邊來。調心而能安住于不昏不掉,即住于舍的情況中,修習前進。止與觀,爲大乘法、聲聞法所共修的。本論偏重于止,攝勝義慧于無分別的止中,所以偏約對治沈沒、懈怠,別明修觀。其實,觀修不限于如此。

  2 觀相

  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爲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于雲,忽爾而起。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汙,無一可樂。

  這裏所說的修觀,即是共聲聞乘的四念處觀。第一、無常觀:“修習觀”的,應“當觀一切世間”的“有爲”“法,無得久停”,都是“須臾變壞”的。須臾,即刹那頃。一切法都不是常住的,是刹那刹那生滅變壞的。第二、苦觀:由于“一切心行念念生滅”,所“以是”“苦”。心行,即心、心所的一切活動,受想等都是。心行是刹那生滅無常的,無常的所以是苦。這確是阿含經常有的觀法,以無常成立爲苦。第叁、無我觀:“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過去的是過去了,憶想起來,如夢境一樣的不真實。“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現在的法不住,如石火電光。無常不住的法,當然無實在性可說。“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空中的“雲”。未來的法,因緣和合時,本無而有,如雲的“忽爾而起”,起沒無常。本論依無常義明法無我觀,無我即無實自性。第四、不淨觀:“應觀世間一切有(叁有)身”,都是“不淨”的,只是“種種穢汙”的集聚,實“無一可樂”。從托胎的種子不淨到住胎出胎,實無一淨法可說。

  四念處觀,有別有總。別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總觀,一切身、受、心、法,都名爲法,這一切都是無常苦空不淨的。一般的說,修定(止)是共世間外道的,唯有修勝義法性空觀,才是不共世間的。般若的空觀中,或說我空,或說二空,都是共小乘的。因爲專修勝義空觀,悲心薄劣,所以取證涅槃。若說修習大乘菩薩行,應特別重視發菩提心,以悲願去修集種種功德,用功德來助成般若的勝義空觀,莊嚴法界。關于這,本論是攝勝義空觀于修止中,也說專重于止,可能遠離大悲,于是修觀以生悲心。但引發大悲大願,要以四念處爲觀,這是非常奇特的。因爲專修四念處觀,不一定能發悲心。聲聞都是修四念處的,但都傾向于厭生死,證涅槃。修四念處觀,以什麼方便,不厭苦而能生愍衆生苦的大悲呢?以無常苦無我不淨的四念處,爲起大悲心的觀本,爲不致落入小乘的正觀,這是與大乘通途不同的。

  3 觀用

  如是當念一切衆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舍難離,而不覺知,衆生如是,甚爲可愍。作此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以起如是願故,于一切時,一切處,所有衆善,隨己堪能,不舍修學,心無懈怠。

  也許是大乘根性吧?一切法既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那麼,應“當”正“念一切衆生,從無始世來,皆因”不覺一法界的“無明…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切莫誤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