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释疑新论

  净土释疑新论

  律航法师著述

  净土释疑新论(一)

  净土释疑新论(二)

  净土释疑新论(三)

  净土释疑新论(四)

  净土释疑新论(五)

  净土释疑新论(一)

  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尝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为要。”为什么信心这样重要呢?佛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若无信心之人,即为“一阐提”(久缺善根,无法劝导)。所以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以信字为首。本师释尊以彻底悲心,开示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大畅本怀,最后告诫我们众生,此为“易行难信之法”。所谓“易行”,人人皆知,男女老幼智愚贫富贵贱等人,无论忙碌闲暇的场合,皆能念佛,皆可念佛,真正“易行”了。为什么不肯念佛的人很多呢?此即“难信”之故也。为什么难信呢?以持名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收效速,其法太方便了,其效太便宜了,因此之故,不惟外道凡夫不相信,而二乘圣人也不相信,不惟声闻缘觉不相信,而权位菩萨也不相信。竟使我佛无上妙法,不能普及大众化,甚至视为消极厌世的老太婆的勾当,岂不太可哀吗?殊不知持名念佛法门,乃诸佛甚深行处,唯除一生果遂菩萨,可知少分,其余一切圣贤,但当遵信而已,非其智力之所能知,地前菩萨尚不能知,何况凡夫二乘怎能知道呢?

  历代祖师暨善知识,鉴于念佛法门难信之故,悉凭自己悟证的道理,设为问答,以释群疑。例如智者大师著《十疑论》;怀感法师作《净土释疑论》;永明大师著《万善同归集》;妙什法师作《净土或问》;乃至明代袁宏道居士作《西方合论》。统统采用问答体裁,解释群疑,令人人皈信净土,往生极乐,圆成佛道。真可谓上秉佛智,下化众生,功德之大,实莫能名了!

  但因往昔众生器根淳厚,社会环境亦较良善,且所设问题,皆就适应当时的需要,不甚切合现时根器浮薄之众生,和风气恶劣之社会,俗语说:“十全大补汤,不治时令症。”现代人对净土法门,群疑满腹,焉能生信?晚学不揣固陋,谨效古德的良范,勉索时人的疑根,试作〈净土释疑新论〉,以作净土行人的参考,断疑生信,不复再疑。尚祈诸方大德慈悲教正为祷!

  全论体例,拟分三章:第一章、所设问答,专对未信净土之人;第二章、所设问答,专对初信净土而未断旧习之人;第三章、专对久修净业尚未理事圆融之人。参考书籍,以净土宗“五经一论”为圭臬,其他历代祖师和善知识的精辟理论摘要纂入,浅显易解,只求应病与药,契理契机,词句不妨俚俗,义理务期准确。

  第一章 假设对于未信净土者问答释疑

  问:照佛教上讲,此生若不了生脱死,死后就要入六道中轮回,生了再死,死了再生,生死死生永无休止,究竟轮回六道之说,有什么凭据?果真可信么?

  答:我们身体有败坏,性灵没有败坏。譬如五谷吧,根叶虽枯,其子落地,向春复生,六道轮回,亦复如是。究竟六道是什么呢?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法界是。(法界者,约胜义言,放之则遍满虚空无所不包,近之即人人当前一念之心性)。约浅近言,在此处可作类字解。畜生以下,名叫三涂,加上修罗,名叫四恶趣。人为什么转入四恶趣呢?若嗔恨傲慢,就感受修罗趣;若愚痴不信因果,就感受畜生趣;若悭贪不舍,就感受饿鬼趣;若五逆十恶就感受地狱趣。修罗一道,也属恶趣者,以修罗有天福,无天德故。天人二道,名叫善道,胜于他道。人道以前生修持五戒而得生,乐少苦多,人人自想可知;纵有修行的人,多不发大心,福报一尽,仍堕三涂。天道以修十善及诸禅定所致,感报受乐,乐极不暇修行,福尽也还堕落。所以人们欲免六道轮回,当求生净土,则情欲灭而本性现,业障尽而感报空,既无轮回之因,自不受轮回之果了。

  轮回六道之说,虽然倡自佛教,而儒者也多主张此说:例如贾谊说:“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魏伯起说:“三世神识不灭。”张子厚说:“知死之不亡,可与言性。”以上三说皆是也。缘以生死之名,从肉躯得,非从心性得。若以佛说疑为无据,则《左传》和《史记》上明载伯鲧为熊、如意为犬、郑人相惊以伯有、彭生报怨于齐襄,种种事迹皆在汉明帝以前,时佛法未传到东夏,而轮回之理,已大著于天下。

  或谓轮回之理,既为中国固有,孔子为什么不说呢?殊不知孔子言之已详,人自不察耳。《易经》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精气”是就受生后说,“游魂”是就入胎前说,知其情状,则轮回之说明了。又《中庸》上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言始终,而言终始,正见循环无端,并非断灭。可惜后世儒者见不及此,或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只论其理,不信其事。若谓实有轮回之事,则诋近于妄诞。殊不知《二十五史》中所载三世轮回事,如羊祜前身为李氏子、梁元帝前身为眇目僧、范祖禹前身为邓禹、郭祥正前身为李太白、夏原吉前身为牛僧孺,如此之类,数说不尽。现在归纳为三点,方知轮回之说,大有益于社会人心:(一)人惟不知有后世,所以屈指将来,尝叹光阴无几。苟知肉体虽死,而真性不灭,即悟当身寿数原来地久天长,是易短命为长寿者,此轮回说之利益一也。(二)人惟不知有前生,故见帝王将相,自惭藐小。苟知真性一昧,便入六道,天人四趣,互为高下,则大富豪贵之途,我夙世悉皆经历,是等贫贱于富贵者,此轮回说之利益二也。(三)人惟不知有前生后世,所以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如颜回短命、盗跖善终等,便谓天道难凭,苟知今生所受之祸福,乃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今生所作之善恶,又为来生所受祸福之因种,则知因果通于三世,福善祸淫,毫发不差,是转愚痴为智慧者,此轮回说之利益三也。六道轮回之说:既有历史为凭据,又为经典所证明,还会有不思了脱生死之人吗?还尚有自甘沦堕之人吗?还尚有不愿往生净土,亲见弥陀,蒙佛授记,一生成佛之人吗?则皈依三宝忆佛念佛,安敢迟疑不决呀!

  ——本文曾刊于《中国佛教》月刊——

  净土释疑新论(二)

  ——答解“三世因果”难凭疑——

  问:佛教既主张六道轮回之说,必有前因后果。乃就现生所表现者,善人未得善报,反多贫苦艰难,而恶人未必受恶报,甚至富贵如意,这因果不尽可凭,则又有何说?

  答:善哉此问,所关甚大,兹分条说明,以解众疑:

  一、因果关系人心社会的重大:现在各报纸上社会新闻,每日所登杀、盗、淫三恶业,层出不穷。推究其故,皆由人心之贪、嗔、痴三毒。治安机关,虽然刑警密布,破案敏捷,严惩峻罚,终不克戢止恶风者,世人不明因果之故也。盖因果不明,必谓善恶不一定有报,死后不复受形,则利欲薰心之徒,作奸犯科,徒快目前,于是三毒恶念滔滔,更无忌惮了。凡不明因果者,以为励行修身,徒然自苦,荡检踰闲,深为得计,社会那有不日趋于恶浊紊乱呢?周安士尝说:“人人明因果,则天下大治;人人昧因果,则天下大乱。”此诚探本之论也。

  二、因果的真理:彻悟祖师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由此足见因果和心性,息息相关。若与世人说因果,则往往反讥为三世无凭,若言凡属有情的动物,皆不无当前之一念心性,即贪生怕死,求食避害,则除非抱绝对断灭见者,皆不否认此说。若既承认心性为人人所本有,为永在不灭,则因果互亘三世之真理,自然显明。盖一人行为,无论是善是恶,皆成为业;业之力用又皆随附心性,古德云:“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心性既然不灭,报应岂能全无?语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然则因果之事理当合前生后世而交互观之,不能以目前之境遇而为断定也。

  三、儒教明示三世因果之理论:如谓三世因果之说,全出于佛,不于出儒,便疑为不尽可信。则不思《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果也。《书经》上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作不善,因也;百祥,百殃,果也。又在《周易》为吉凶消长,在〈洪范〉为五福六极,在〈无逸〉为寿夭,即在佛说为因果,名异而实同。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各随所为,如影随形,纤毫不差。此前因后果之理论,迭见于经史,独惜世人不省察耳。

  四、腐儒狂士创破坏因果之谬说:“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为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据,实无其事。”断以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地狱的剉斫舂磨,将何所施?神已散矣,合谁受生?在彼断其必无因果,而《春秋传》、《史记》、《汉书》,每有冤杀者作祟,蒙恩者报德,种种事实,皆在佛教未到中国以前,岂是前贤为佛教预作骗人之据么?唉!既无因果,无有报应,则尧舜桀纣,同归于尽,谁肯孳孳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乎?以实我已无,虚名何用?由此善无以劝,恶无以惩,流毒所至,酿成今日杀父、杀母、共产、共妻之古今中外未有之奇祸。在彼不过固执门户之见,创造无因果之说,而不料竟为狂妄者流打倒孔家店的预行铺路也。哀哉!

  五、佛教阐明因果之谛理:语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除,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善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么?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大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但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俗语说…

《净土释疑新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