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釋疑新論
律航法師著述
淨土釋疑新論(一)
淨土釋疑新論(二)
淨土釋疑新論(叁)
淨土釋疑新論(四)
淨土釋疑新論(五)
淨土釋疑新論(一)
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禅師,嘗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爲要。”爲什麼信心這樣重要呢?佛經上說:“信爲道源功德母”,若無信心之人,即爲“一闡提”(久缺善根,無法勸導)。所以淨土叁資糧——信願行——以信字爲首。本師釋尊以徹底悲心,開示淨土法門,普被叁根,大暢本懷,最後告誡我們衆生,此爲“易行難信之法”。所謂“易行”,人人皆知,男女老幼智愚貧富貴賤等人,無論忙碌閑暇的場合,皆能念佛,皆可念佛,真正“易行”了。爲什麼不肯念佛的人很多呢?此即“難信”之故也。爲什麼難信呢?以持名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收效速,其法太方便了,其效太便宜了,因此之故,不惟外道凡夫不相信,而二乘聖人也不相信,不惟聲聞緣覺不相信,而權位菩薩也不相信。竟使我佛無上妙法,不能普及大衆化,甚至視爲消極厭世的老太婆的勾當,豈不太可哀嗎?殊不知持名念佛法門,乃諸佛甚深行處,唯除一生果遂菩薩,可知少分,其余一切聖賢,但當遵信而已,非其智力之所能知,地前菩薩尚不能知,何況凡夫二乘怎能知道呢?
曆代祖師暨善知識,鑒于念佛法門難信之故,悉憑自己悟證的道理,設爲問答,以釋群疑。例如智者大師著《十疑論》;懷感法師作《淨土釋疑論》;永明大師著《萬善同歸集》;妙什法師作《淨土或問》;乃至明代袁宏道居士作《西方合論》。統統采用問答體裁,解釋群疑,令人人皈信淨土,往生極樂,圓成佛道。真可謂上秉佛智,下化衆生,功德之大,實莫能名了!
但因往昔衆生器根淳厚,社會環境亦較良善,且所設問題,皆就適應當時的需要,不甚切合現時根器浮薄之衆生,和風氣惡劣之社會,俗語說:“十全大補湯,不治時令症。”現代人對淨土法門,群疑滿腹,焉能生信?晚學不揣固陋,謹效古德的良範,勉索時人的疑根,試作〈淨土釋疑新論〉,以作淨土行人的參考,斷疑生信,不複再疑。尚祈諸方大德慈悲教正爲禱!
全論體例,擬分叁章:第一章、所設問答,專對未信淨土之人;第二章、所設問答,專對初信淨土而未斷舊習之人;第叁章、專對久修淨業尚未理事圓融之人。參考書籍,以淨土宗“五經一論”爲圭臬,其他曆代祖師和善知識的精辟理論摘要纂入,淺顯易解,只求應病與藥,契理契機,詞句不妨俚俗,義理務期准確。
第一章 假設對于未信淨土者問答釋疑
問:照佛教上講,此生若不了生脫死,死後就要入六道中輪回,生了再死,死了再生,生死死生永無休止,究竟輪回六道之說,有什麼憑據?果真可信麼?
答:我們身體有敗壞,性靈沒有敗壞。譬如五谷吧,根葉雖枯,其子落地,向春複生,六道輪回,亦複如是。究竟六道是什麼呢?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法界是。(法界者,約勝義言,放之則遍滿虛空無所不包,近之即人人當前一念之心性)。約淺近言,在此處可作類字解。畜生以下,名叫叁塗,加上修羅,名叫四惡趣。人爲什麼轉入四惡趣呢?若嗔恨傲慢,就感受修羅趣;若愚癡不信因果,就感受畜生趣;若悭貪不舍,就感受餓鬼趣;若五逆十惡就感受地獄趣。修羅一道,也屬惡趣者,以修羅有天福,無天德故。天人二道,名叫善道,勝于他道。人道以前生修持五戒而得生,樂少苦多,人人自想可知;縱有修行的人,多不發大心,福報一盡,仍墮叁塗。天道以修十善及諸禅定所致,感報受樂,樂極不暇修行,福盡也還墮落。所以人們欲免六道輪回,當求生淨土,則情欲滅而本性現,業障盡而感報空,既無輪回之因,自不受輪回之果了。
輪回六道之說,雖然倡自佛教,而儒者也多主張此說:例如賈誼說:“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爲人。”魏伯起說:“叁世神識不滅。”張子厚說:“知死之不亡,可與言性。”以上叁說皆是也。緣以生死之名,從肉軀得,非從心性得。若以佛說疑爲無據,則《左傳》和《史記》上明載伯鲧爲熊、如意爲犬、鄭人相驚以伯有、彭生報怨于齊襄,種種事迹皆在漢明帝以前,時佛法未傳到東夏,而輪回之理,已大著于天下。
或謂輪回之理,既爲中國固有,孔子爲什麼不說呢?殊不知孔子言之已詳,人自不察耳。《易經》上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精氣”是就受生後說,“遊魂”是就入胎前說,知其情狀,則輪回之說明了。又《中庸》上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言始終,而言終始,正見循環無端,並非斷滅。可惜後世儒者見不及此,或疑精氣爲物,遊魂爲變,只論其理,不信其事。若謂實有輪回之事,則诋近于妄誕。殊不知《二十五史》中所載叁世輪回事,如羊祜前身爲李氏子、梁元帝前身爲眇目僧、範祖禹前身爲鄧禹、郭祥正前身爲李太白、夏原吉前身爲牛僧孺,如此之類,數說不盡。現在歸納爲叁點,方知輪回之說,大有益于社會人心:(一)人惟不知有後世,所以屈指將來,嘗歎光陰無幾。苟知肉體雖死,而真性不滅,即悟當身壽數原來地久天長,是易短命爲長壽者,此輪回說之利益一也。(二)人惟不知有前生,故見帝王將相,自慚藐小。苟知真性一昧,便入六道,天人四趣,互爲高下,則大富豪貴之途,我夙世悉皆經曆,是等貧賤于富貴者,此輪回說之利益二也。(叁)人惟不知有前生後世,所以見善人得禍,惡人得福,如顔回短命、盜跖善終等,便謂天道難憑,苟知今生所受之禍福,乃前生所作善惡之果報,今生所作之善惡,又爲來生所受禍福之因種,則知因果通于叁世,福善禍淫,毫發不差,是轉愚癡爲智慧者,此輪回說之利益叁也。六道輪回之說:既有曆史爲憑據,又爲經典所證明,還會有不思了脫生死之人嗎?還尚有自甘淪墮之人嗎?還尚有不願往生淨土,親見彌陀,蒙佛授記,一生成佛之人嗎?則皈依叁寶憶佛念佛,安敢遲疑不決呀!
——本文曾刊于《中國佛教》月刊——
淨土釋疑新論(二)
——答解“叁世因果”難憑疑——
問:佛教既主張六道輪回之說,必有前因後果。乃就現生所表現者,善人未得善報,反多貧苦艱難,而惡人未必受惡報,甚至富貴如意,這因果不盡可憑,則又有何說?
答:善哉此問,所關甚大,茲分條說明,以解衆疑:
一、因果關系人心社會的重大:現在各報紙上社會新聞,每日所登殺、盜、淫叁惡業,層出不窮。推究其故,皆由人心之貪、嗔、癡叁毒。治安機關,雖然刑警密布,破案敏捷,嚴懲峻罰,終不克戢止惡風者,世人不明因果之故也。蓋因果不明,必謂善惡不一定有報,死後不複受形,則利欲薰心之徒,作奸犯科,徒快目前,于是叁毒惡念滔滔,更無忌憚了。凡不明因果者,以爲勵行修身,徒然自苦,蕩檢踰閑,深爲得計,社會那有不日趨于惡濁紊亂呢?周安士嘗說:“人人明因果,則天下大治;人人昧因果,則天下大亂。”此誠探本之論也。
二、因果的真理:徹悟祖師說:“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由此足見因果和心性,息息相關。若與世人說因果,則往往反譏爲叁世無憑,若言凡屬有情的動物,皆不無當前之一念心性,即貪生怕死,求食避害,則除非抱絕對斷滅見者,皆不否認此說。若既承認心性爲人人所本有,爲永在不滅,則因果互亘叁世之真理,自然顯明。蓋一人行爲,無論是善是惡,皆成爲業;業之力用又皆隨附心性,古德雲:“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心性既然不滅,報應豈能全無?語雲:“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然則因果之事理當合前生後世而交互觀之,不能以目前之境遇而爲斷定也。
叁、儒教明示叁世因果之理論:如謂叁世因果之說,全出于佛,不于出儒,便疑爲不盡可信。則不思《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積善,積不善,因也;余慶,余殃,果也。《書經》上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作不善,因也;百祥,百殃,果也。又在《周易》爲吉凶消長,在〈洪範〉爲五福六極,在〈無逸〉爲壽夭,即在佛說爲因果,名異而實同。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各隨所爲,如影隨形,纖毫不差。此前因後果之理論,疊見于經史,獨惜世人不省察耳。
四、腐儒狂士創破壞因果之謬說:“佛說叁世因果,六道輪回,乃爲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據,實無其事。”斷以人死之後,形既朽滅神亦飄散,縱有地獄的剉斫舂磨,將何所施?神已散矣,合誰受生?在彼斷其必無因果,而《春秋傳》、《史記》、《漢書》,每有冤殺者作祟,蒙恩者報德,種種事實,皆在佛教未到中國以前,豈是前賢爲佛教預作騙人之據麼?唉!既無因果,無有報應,則堯舜桀纣,同歸于盡,誰肯孳孳修持,以求身後之虛名乎?以實我已無,虛名何用?由此善無以勸,惡無以懲,流毒所至,釀成今日殺父、殺母、共産、共妻之古今中外未有之奇禍。在彼不過固執門戶之見,創造無因果之說,而不料竟爲狂妄者流打倒孔家店的預行鋪路也。哀哉!
五、佛教闡明因果之谛理:語雲:“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除,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衆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善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叁世,轉變由心之奧旨麼?報通叁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叁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大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但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俗語說…
《淨土釋疑新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