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智顗对法华妙理的开展(沈海燕)

  天台智顗对法华妙理的开展

  [上海市]《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第96-99页

  --------------------------------------------------------------------------------

  【摘要】天台智顗的巨著《法华玄义》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诠释《法华经》之旨意的精妙,更体现在其围绕着法华妙理,而开展出中国佛教得以成立的完整佛学体系。同时,各种佛教理论亦得到了归纳、整理、总结和发扬。故此,学人欲了解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佛教的教理和教义,《法华玄义》不失为一部集大成的著作,足以一窥中国佛教的精髓。

  【关键词】天台佛学|妙法莲华经|法华玄义|四教义|五章

  --------------------------------------------------------------------------------

  隋唐之际,各种佛教著述兴盛,而对《妙法莲华经》的注疏可谓兴盛一时。其中,天台智顗有关《法华经》的论著更是独步古今。而最能反映智顗对于法华妙理之开展的则是其巨著《妙法莲华经玄义》(又称《法华玄义》)。《法华玄义》的性质是属于对一部佛经的旨义进行诠释,并对其内容用诠释者自身创建的各类体系范畴加以整理,然此类诠释并非机械的文句的注释,有别于注疏类的论著。 注是对经典中的字和句的意思的解释,疏则是着重揭示一部经的要旨而不涉及具体的字句。 故疏的篇幅一般较精炼,而注则较冗长。以对《法华经》的注疏为例,竺道生 的《妙法莲花经疏》是疏类,只有短短两卷。而梁光宅法云 的《法华经义记》属注类,故有八卷之长。

  至于智顗的著作《法华玄义》虽属于疏的性质,但其篇幅却可与注类媲美,甚而至于比法云之注还要恢宏,由此可见《法华玄义》风格的独特之处。另外,《法华玄义》共有十卷,前后皆由智顗自己的诠显佛经深义的体例“五章”或“五重玄义”(名、体、宗、用、教)作为纲要贯穿起来,使其整个对《法华经》的诠释皆围绕着这五重意思展开。如此,《法华玄义》就不仅仅限于讲经的性质,讲经本身变成了智顗表述自己思想的手段,而非目的。再者,用来对《法华经》作系统诠释的“五章”体例同时也成为《法华玄义》的文本结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结构在“五章”的统领下有条不紊地展开,在诠释《法华经》主旨的同时,智顗也将自己的佛学理论彰显无遗。

  显然,智顗对《法华经》的诠释已经不止限于揭示经典的宗旨,而是借此对整个佛教理论思想作一个全面的、系统性的梳理,故所有的佛教概念理论皆放在其判教理论藏、通、别、圆四教义 之下进行评判。智顗对《法华经》的诠释实是其自身佛学体系的阐扬。以四教义理论为核心的论述体系使得《法华玄义》具备了佛教百科全书的特色。然而,对于佛教的各种理论和概念的解释仍然只是智顗自身思想体系的一部分,证明其观点涵盖一切的特性,正是其圆融哲学的折射。在此一哲学的统摄下,佛教中不同的理论和派别不再显得矛盾对立,万事万物皆和谐互补,互为关联,而非相互隔离排斥。诸法平等,不仅互相关联,而且就终极的意义上来说,乃互相认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同时又各自代表一实相真理的不同特色。这一圆融哲学是从智顗的中道实相理论体现出来的, 乃由三方面组成:即空、即假、即中。“空”谓诸法虚幻,因缘生、因缘灭故。“假”指诸法暂时的存在,揭示了其假有的性质。诸法虽然虚幻,但具名相,因缘而生,暂时存在。“中”的观点则认为诸法同时具有空和假的特色。从空的意义上来说,诸法的存在是应该否定的,其虚幻性便是即空即假;从假有存在的肯定意义上来说,则诸法又非空非假。此种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中道观即是“双遮双照”。智顗的中道观代表的是一种圆满无缺的整体观,不被某一特定的观念和思想所局限,那是因为任何固定僵化的思维方式注定落于极端偏颇,而使人们不能窥见实相真理。

  一、关于《法华玄义》中智顗的哲学

  智顗对《法华经》的诠释正是由其中道哲学统率的。此一中道哲学决定了《法华玄义》具有佛教百科全书的性质,将整个佛藏的主要理论都囊括无遗。这得益于智顗圆融无碍的思维方式,使得他的观点高屋建瓴,涵盖一切,超越两边。如此的思维方式无边无际,可以从任何一件事物无限地扩展开去而包罗万象,以至于无限。最典型的例证便是智顗的以“十如是”为代表的诸法实相理论。十如是乃是从《法华经》中引申出来,而由智顗构造成了“十如是”理论,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以及如是本末究竟等。智顗将“十如是”用来描述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佛)的特性。 智顗的十法界理论谓十界互具,而成百界。而每一界皆具十如是,故百法界共有千如是。如此广大无极的境界在《法华经》中比比皆是,用来表述佛境的不可思议。用十如是的理论来展现如此不可思议境,说明智顗哲学思想的形成即是源自其本身对成佛之境的修行证悟。正如西方学者Donald Lopez所说:

  若要真正的理解文本,诠释文本者也必须经验与作者相似的心路历程,诠释者因此而得到开悟。

  既然智者对佛教经典的诠释是基于他自身契入佛境的修行证悟,那么,此诠释本身所揭示的一定是蕴含在《法华经》中的佛陀说法的真正意旨。智顗对法华之教的领悟使之能任运自如地将整部佛藏组织成前后连贯的体系,使佛陀在不同时间的不同说教不再分裂而自相矛盾。

  二、智顗诠释《法华经》的特色

  智顗的释经风格灵活自由,富于创意和新意,同时又严谨而体系化。其灵活自由的风格从智顗对“三昧”一词的解释即可见一斑。他将三昧解释为空、假、中三面,证得三昧即是证得空、假、中三种止观。其富于创意和新意的风格可从其运用“五章”来对经典进行解析上体现出来。最后,其风格的严谨精微和体系之完整连贯反映在其以四教义的判教体系来将佛陀的说法内容进行分类,并从头至尾将之贯穿在其整个的论释中。 尤为重要的是,整个《法华玄义》中的每一类对佛教理论概念的诠释都以四教义作为核心和衡量的标准。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智顗对迹门十妙的诠释,其中对每一妙的阐释皆以四教义统贯之。例如他用四教义对传统的十二因缘和四谛理论进行划分,而将之发展成为四种十二因缘(即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以及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理论和四种四谛(即生灭、无生、无量以及无作四谛)理论。 这四种十二因缘和四种四谛分别代表了四类行者对真理的不同的认知程度。

  三、智顗哲学的影响力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智顗在《法华玄义》中将传统佛教的理论概念融入到他自身的思想体系中,重新加以界定组合,并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来。这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智顗富于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阐述反映的是中国化的思维方式,乃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从而使印度传来的佛教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具有了中国本土的气息。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得以建立。 智顗哲学的影响力也可以从其创造的“五章”的释经模式上体现出来。智顗以后,“五章”被广泛用作为释经的范例。智顗的判教哲学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各宗各派用来建立自身宗派的不可或缺的立论方法,即必以自己独特的判教理论来确立自宗优于它宗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论及与此,我们有必要检视一下公元三到六世纪的中国历史。魏 (220-265)、晋 (265-420)、南 (420-589) 北 (386-581) 朝时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那个时期的文人学士们最关心的莫过于玄学本体论,他们热衷于探讨本末、体用的关系。这一现象乃是知识界渴求新思想、新概念的反映,为的是描绘出世界万物整体的图像。而佛教界的人士则也试图解决南北朝佛教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传统的籍评述儒家和老庄学说来表达作者个人思想的方法在那个时代尤其盛行。在魏晋、南北朝的玄学讨论中,对老子和庄子的著作的解释完全以一种崭新的观点呈现在世人面前。显然,智顗也受到了这一潮流的影响,而以诠释经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日本学者安藤俊雄对智顗这种方式大加赞赏,曰:

  天台三大部,与其把它说为法华经的论释,毋宁说法华经是天台智者独创的思想的注释。

  显然,此种自由的评经论典的方式是智顗那个时代潮流的反映,无论是玄学清谈还是般若义学,亦或是讲解其它经论的活动皆以经典为主轴而夹杂自己的观点。但不同的是,同时代的其他学者皆以经典为重心,脱离不了经典本身的约束。而智顗则高屋建瓴,以自己的哲学体系统摄整个释经的过程,广征博引,将整部佛藏融会贯通,以使其思想体系有理有据,立论充分。整个释经的过程即是展现其思想体系的过程,而且其著作本身即是其圆融哲学的形象体现。

  玄学讨论中的潮流是评释老、庄的著作,曾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王弼代表了第一个阶段,钟情于本体之无,无即是老子之道,万物由无而生。道静默无形,必由存在之有而得以显现。 无是世界万象的根本。在王弼的哲学里,万事万物必由一(即无)所统摄,所有有为法皆源自寂静之道。玄学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裴頠。他所持的观点与王弼相反,以万物之有为主体。他认为,老子虽然讲无,但其终极目的却是为了呈现有。玄学的第三个阶段以郭象为代表人物,其理论乃融合前两家的观点,有无并重。郭象的调和观点以为,王弼的思想尽管将重点放在无上…

《天台智顗对法华妙理的开展(沈海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