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智顗對法華妙理的開展(沈海燕)

  天臺智顗對法華妙理的開展

  [上海市]《上海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第96-99頁

  --------------------------------------------------------------------------------

  【摘要】天臺智顗的巨著《法華玄義》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其诠釋《法華經》之旨意的精妙,更體現在其圍繞著法華妙理,而開展出中國佛教得以成立的完整佛學體系。同時,各種佛教理論亦得到了歸納、整理、總結和發揚。故此,學人欲了解中國佛教乃至整個佛教的教理和教義,《法華玄義》不失爲一部集大成的著作,足以一窺中國佛教的精髓。

  【關鍵詞】天臺佛學|妙法蓮華經|法華玄義|四教義|五章

  --------------------------------------------------------------------------------

  隋唐之際,各種佛教著述興盛,而對《妙法蓮華經》的注疏可謂興盛一時。其中,天臺智顗有關《法華經》的論著更是獨步古今。而最能反映智顗對于法華妙理之開展的則是其巨著《妙法蓮華經玄義》(又稱《法華玄義》)。《法華玄義》的性質是屬于對一部佛經的旨義進行诠釋,並對其內容用诠釋者自身創建的各類體系範疇加以整理,然此類诠釋並非機械的文句的注釋,有別于注疏類的論著。 注是對經典中的字和句的意思的解釋,疏則是著重揭示一部經的要旨而不涉及具體的字句。 故疏的篇幅一般較精煉,而注則較冗長。以對《法華經》的注疏爲例,竺道生 的《妙法蓮花經疏》是疏類,只有短短兩卷。而梁光宅法雲 的《法華經義記》屬注類,故有八卷之長。

  至于智顗的著作《法華玄義》雖屬于疏的性質,但其篇幅卻可與注類媲美,甚而至于比法雲之注還要恢宏,由此可見《法華玄義》風格的獨特之處。另外,《法華玄義》共有十卷,前後皆由智顗自己的诠顯佛經深義的體例“五章”或“五重玄義”(名、體、宗、用、教)作爲綱要貫穿起來,使其整個對《法華經》的诠釋皆圍繞著這五重意思展開。如此,《法華玄義》就不僅僅限于講經的性質,講經本身變成了智顗表述自己思想的手段,而非目的。再者,用來對《法華經》作系統诠釋的“五章”體例同時也成爲《法華玄義》的文本結構。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結構在“五章”的統領下有條不紊地展開,在诠釋《法華經》主旨的同時,智顗也將自己的佛學理論彰顯無遺。

  顯然,智顗對《法華經》的诠釋已經不止限于揭示經典的宗旨,而是借此對整個佛教理論思想作一個全面的、系統性的梳理,故所有的佛教概念理論皆放在其判教理論藏、通、別、圓四教義 之下進行評判。智顗對《法華經》的诠釋實是其自身佛學體系的闡揚。以四教義理論爲核心的論述體系使得《法華玄義》具備了佛教百科全書的特色。然而,對于佛教的各種理論和概念的解釋仍然只是智顗自身思想體系的一部分,證明其觀點涵蓋一切的特性,正是其圓融哲學的折射。在此一哲學的統攝下,佛教中不同的理論和派別不再顯得矛盾對立,萬事萬物皆和諧互補,互爲關聯,而非相互隔離排斥。諸法平等,不僅互相關聯,而且就終極的意義上來說,乃互相認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同時又各自代表一實相真理的不同特色。這一圓融哲學是從智顗的中道實相理論體現出來的, 乃由叁方面組成:即空、即假、即中。“空”謂諸法虛幻,因緣生、因緣滅故。“假”指諸法暫時的存在,揭示了其假有的性質。諸法雖然虛幻,但具名相,因緣而生,暫時存在。“中”的觀點則認爲諸法同時具有空和假的特色。從空的意義上來說,諸法的存在是應該否定的,其虛幻性便是即空即假;從假有存在的肯定意義上來說,則諸法又非空非假。此種肯定與否定相結合的中道觀即是“雙遮雙照”。智顗的中道觀代表的是一種圓滿無缺的整體觀,不被某一特定的觀念和思想所局限,那是因爲任何固定僵化的思維方式注定落于極端偏頗,而使人們不能窺見實相真理。

  一、關于《法華玄義》中智顗的哲學

  智顗對《法華經》的诠釋正是由其中道哲學統率的。此一中道哲學決定了《法華玄義》具有佛教百科全書的性質,將整個佛藏的主要理論都囊括無遺。這得益于智顗圓融無礙的思維方式,使得他的觀點高屋建瓴,涵蓋一切,超越兩邊。如此的思維方式無邊無際,可以從任何一件事物無限地擴展開去而包羅萬象,以至于無限。最典型的例證便是智顗的以“十如是”爲代表的諸法實相理論。十如是乃是從《法華經》中引申出來,而由智顗構造成了“十如是”理論,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以及如是本末究竟等。智顗將“十如是”用來描述十法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以及佛)的特性。 智顗的十法界理論謂十界互具,而成百界。而每一界皆具十如是,故百法界共有千如是。如此廣大無極的境界在《法華經》中比比皆是,用來表述佛境的不可思議。用十如是的理論來展現如此不可思議境,說明智顗哲學思想的形成即是源自其本身對成佛之境的修行證悟。正如西方學者Donald Lopez所說:

  若要真正的理解文本,诠釋文本者也必須經驗與作者相似的心路曆程,诠釋者因此而得到開悟。

  既然智者對佛教經典的诠釋是基于他自身契入佛境的修行證悟,那麼,此诠釋本身所揭示的一定是蘊含在《法華經》中的佛陀說法的真正意旨。智顗對法華之教的領悟使之能任運自如地將整部佛藏組織成前後連貫的體系,使佛陀在不同時間的不同說教不再分裂而自相矛盾。

  二、智顗诠釋《法華經》的特色

  智顗的釋經風格靈活自由,富于創意和新意,同時又嚴謹而體系化。其靈活自由的風格從智顗對“叁昧”一詞的解釋即可見一斑。他將叁昧解釋爲空、假、中叁面,證得叁昧即是證得空、假、中叁種止觀。其富于創意和新意的風格可從其運用“五章”來對經典進行解析上體現出來。最後,其風格的嚴謹精微和體系之完整連貫反映在其以四教義的判教體系來將佛陀的說法內容進行分類,並從頭至尾將之貫穿在其整個的論釋中。 尤爲重要的是,整個《法華玄義》中的每一類對佛教理論概念的诠釋都以四教義作爲核心和衡量的標准。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智顗對迹門十妙的诠釋,其中對每一妙的闡釋皆以四教義統貫之。例如他用四教義對傳統的十二因緣和四谛理論進行劃分,而將之發展成爲四種十二因緣(即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不思議生滅以及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理論和四種四谛(即生滅、無生、無量以及無作四谛)理論。 這四種十二因緣和四種四谛分別代表了四類行者對真理的不同的認知程度。

  叁、智顗哲學的影響力

  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智顗在《法華玄義》中將傳統佛教的理論概念融入到他自身的思想體系中,重新加以界定組合,並以新的面貌呈現出來。這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産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力。智顗富于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闡述反映的是中國化的思維方式,乃是中國本土文化的産物,從而使印度傳來的佛教産生了根本的變化,具有了中國本土的氣息。也正因爲如此,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臺宗得以建立。 智顗哲學的影響力也可以從其創造的“五章”的釋經模式上體現出來。智顗以後,“五章”被廣泛用作爲釋經的範例。智顗的判教哲學更是深入人心,成爲各宗各派用來建立自身宗派的不可或缺的立論方法,即必以自己獨特的判教理論來確立自宗優于它宗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論及與此,我們有必要檢視一下公元叁到六世紀的中國曆史。魏 (220-265)、晉 (265-420)、南 (420-589) 北 (386-581) 朝時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那個時期的文人學士們最關心的莫過于玄學本體論,他們熱衷于探討本末、體用的關系。這一現象乃是知識界渴求新思想、新概念的反映,爲的是描繪出世界萬物整體的圖像。而佛教界的人士則也試圖解決南北朝佛教中存在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傳統的籍評述儒家和老莊學說來表達作者個人思想的方法在那個時代尤其盛行。在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討論中,對老子和莊子的著作的解釋完全以一種嶄新的觀點呈現在世人面前。顯然,智顗也受到了這一潮流的影響,而以诠釋經典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日本學者安藤俊雄對智顗這種方式大加贊賞,曰:

  天臺叁大部,與其把它說爲法華經的論釋,毋甯說法華經是天臺智者獨創的思想的注釋。

  顯然,此種自由的評經論典的方式是智顗那個時代潮流的反映,無論是玄學清談還是般若義學,亦或是講解其它經論的活動皆以經典爲主軸而夾雜自己的觀點。但不同的是,同時代的其他學者皆以經典爲重心,脫離不了經典本身的約束。而智顗則高屋建瓴,以自己的哲學體系統攝整個釋經的過程,廣征博引,將整部佛藏融會貫通,以使其思想體系有理有據,立論充分。整個釋經的過程即是展現其思想體系的過程,而且其著作本身即是其圓融哲學的形象體現。

  玄學討論中的潮流是評釋老、莊的著作,曾經過了叁個階段的變化。王弼代表了第一個階段,鍾情于本體之無,無即是老子之道,萬物由無而生。道靜默無形,必由存在之有而得以顯現。 無是世界萬象的根本。在王弼的哲學裏,萬事萬物必由一(即無)所統攝,所有有爲法皆源自寂靜之道。玄學第二階段的代表人物是裴頠。他所持的觀點與王弼相反,以萬物之有爲主體。他認爲,老子雖然講無,但其終極目的卻是爲了呈現有。玄學的第叁個階段以郭象爲代表人物,其理論乃融合前兩家的觀點,有無並重。郭象的調和觀點以爲,王弼的思想盡管將重點放在無上…

《天臺智顗對法華妙理的開展(沈海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