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境妙究竟——从《妙法莲华经玄义》中看天台智顗对真理的论述(沈海燕)▪P2

  ..续本文上一页的说,十二因缘即是佛性。智者将佛性分为三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 以及缘因佛性 。此三因佛性是成佛的依据,而其显现就是成佛之果,为法身、解脱和菩提三德。第一,无明、爱、取三支为烦恼道。因为无明是过去之因,爱、取是现在之因,此过去与现在之因导致现在与未来之生,生灭轮回是烦恼。然而,若即事显理,烦恼即菩提。因为烦恼是行者精进修行的动力,因修行而获得菩提,因获得菩提而无复烦恼,清净寂然,此境界就是了因佛性。其次,行和有二支是业道。因为无此二支为缘,亦无业之缘生,故是业道。然而,业道即解脱。这是因为,业道使众生轮回不休,此永无休止的轮回促使行者要了生脱死,以求得到解脱,而解脱自在的境界就是缘因佛性。再其次,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苦道即法身。这时因为,苦道与法身的区别只是心之产物而已。无心之作用,则无所谓苦道与法身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者相即。而法身就是无苦无乐,不生不死。此境界为乐和常,为正因佛性的特征。既然圆教所理解的十二因缘在智者看来“无非佛性,并是常、乐、我、净”, 故名“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四种十二因缘的表解如下:

  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¾¾¾¾¾¾ 界内法 ¾¾¾¾¾¾ 三藏钝根

   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 ¾¾¾¾ 界内法 ¾¾¾¾¾¾ 通教利根

  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¾¾¾¾¾ 界外法 ¾¾¾¾¾¾ 别教钝、利根

  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 ¾¾¾ 界外法 ¾¾¾¾¾¾ 圆教利根

   在智者的理论体系中,上述四种十二因缘显然是有高下之分的。比较而言,四教人对十二因缘的认知程度由浅入深,至圆教而达登峰造极的地步。故智者判属藏、通、别三教的十二因缘为粗,属圆教的十二因缘为妙。 通过这样的判别,圆教就无可辩驳地被推立为对实相最究竟的认知。在极力推崇圆教的同时,智者亦并不排斥其它三教。他主张,实相本身即是由权(粗)和实(妙)组成的。智者判粗妙的目的乃在于融合四教之间的差别。因为只有承认四教皆具价值,才能普度不同根机的众生。智者的立论是,无论粗、妙,皆是佛说。从开权显实,引领众生皆成佛道的意义上来说,粗即是妙,藏、通、别三教皆是通向成佛之路的阶梯。这种粗、妙圆融、皆妙无粗的立论被智者称为“开粗显妙”或“开权显实”。若联系经典来看,智者将《法华经》作为佛的最后说教,强调其崇高的地位。因为只有在《法华经》里,佛陀才清楚地揭示了开权显实、皆妙无粗的实相真谛。权是方便,为了显实;实唯有借着权才得以显现。故权中含实,实由权显,权实相即而不离。据此,《法华经》卓卓然代表了实相,并成为圆教的同义词。

   智者论述的第三个种类的真理是四谛境。 按照智者的判教体系,有四种四谛,即生灭、无生灭、无量以及无作四谛,分别属于,藏、通、别、圆四教。 四教人对四谛的不同理解是由其对真谛和中道的认知方式所致。对三藏人和通教人来说,他们所追求的是空的真谛,但方式不同。三藏人入空的方式是“析法”。诸法实有,只有通过拆析诸法直至一无所有才能得出诸法皆空的结论。智者称之为“迷真重”。其对四谛的理解就是,集谛(因缘和合导致生死之苦)和道谛(灭苦之道)是因,苦谛(集之果)和灭谛(灭除生死之苦)是果。故称生灭四谛。通教人入空的方式是“体法”。 诸法本空,不须灭除以后才空。智者称之为“迷真轻”。 其对四谛的理解就是,“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 故称无生灭四谛。别教人与圆教人认为只看到事物空的一面而忽略了其假有的一面是有偏颇的。这种即认识到事物的空性又认识到其假有的观点就是中道。智者认为别教人对中道的认识与圆教人相比是不够的,因为别教人尚未认识到空和假的相即相融,故是“迷中重”。其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只看到森罗万象的一面,而不知相即一体的实相,故其对四谛的理解是,苦、集、灭、道均有无量相。圆教人对中道的认知最为究竟,即事而中,诸法一体,故“迷中轻”。 也就是说,若行者不晓万事万物皆包含了中道实相,那么,“菩提是烦恼,名集谛。涅槃生死,名苦谛。” 若行者通达中道之理,那么,“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 既然圆教行者对四谛的证悟只是观念上的转变,并没有故意造作,故称无作四谛。四种四谛的表解如下:

  生灭四谛 ¾¾¾¾¾¾¾迷真重¾¾¾¾¾ 三藏教二乘

  无生灭四谛 ¾¾¾¾¾¾迷真轻¾¾¾¾¾¾ 通教人

  无量四谛 ¾¾¾¾¾¾¾迷中重¾¾¾¾¾¾ 别教菩萨

  无作四谛 ¾¾¾¾¾¾¾迷中轻¾¾¾¾¾¾ 圆教菩萨

   通过对上述四种四谛的论述,智者根据教、行、证三者融不融来判属藏、通、别三教的四谛为粗,属圆教的无作四谛为妙。智者认为,四教的每一教都由教、行、证三个方面组成。而藏、通、别三教的教、行、证不融或未融,故粗,圆教的教、行、证俱融,则妙。 如此,由《法华经》所代表的圆教被确定为佛之最后的说教,最为圆融。虽然在对四谛的认知程度上,四教有粗、妙之分,但智者分别粗妙的目的却在于揭示《法华经》普度众生的宗旨。佛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旨在揭示一佛乘,三乘均蕴涵了佛陀令众生普成佛道的宗旨。经如此决了入妙,四种四谛已无粗、妙之分,皆是不可说、不可说了。

  智者论述的第四个种类的真理是二谛境。二谛指真实之理性的真谛之空和世间之世相的俗谛之有。有、无(空)之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相当激烈的。智者对此情况作了批评:

   古今异执,各引证据,自保一文,不信余说。今谓不尔。夫经论异说,悉是如来善权方便,知根知欲,种种不同。

   智者将不同的二谛理论加以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二谛理论,而合为七种二谛。首先,为了确立自己的七种二谛 理论,智者认为不同的二谛说是如来随机而教,其说教的方式共有三种:随情、随情智、随智。“随情”只随顺众生的情性而说;“随情智”是随顺众生的情性与宣说如来自悟之谛理两者的结合;“随智”则只说圣人自悟之理。

   其次,智者解释了七种二谛,每一种二谛说因众生的根性不同而迥然有异。第一种是“实有二谛”。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实有,实有是俗谛;分析事物直至实有灭,才通达空谛,故俗灭会空是真谛。智者认为,这种二谛论是属于藏教的观点,二谛之义不能成立。因为俗谛与真谛不能并存。俗谛不灭,真谛不能证得;真谛的证得必意味着俗谛之泯灭。

   第二种是“幻有空二谛”。现实世界只是暂时存在,故是幻有,幻有是俗谛,诸法既是幻有,这幻有本身就是空,故幻有空是真谛。智者认为,这种二谛论属于通教的观点,二谛之义能够成立。因为俗谛之幻有与真谛之幻有空并不矛盾,两者是相即的。

   第三种是“幻有空不空二谛”。俗谛仍然是诸法幻有,但真谛义为,诸法幻有既是空又是不空。因其幻有而论空,因其短暂存在而论不空。这一真谛的内容包含了三种对于真谛的理解,分别属于通教、别入通以及圆入通。二谛以有漏和无漏来表达。有漏是有烦恼之法,故用来表达俗谛;无漏是离烦恼之法,故用来表达真谛。第一种是通教人对真谛的理解。真谛是非有漏,而非无漏是去除对无漏的执著。正因为去除了对无漏的执著,行者得以证得无漏解脱。 第二种是别入通的行者。因其将别教的中道思想接入了通教,故其对真谛的认识又进了一步。也就是说,行者认识到非漏(空)和非无漏(有)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中道之理即是真谛。然此中道是超越两边,非漏和非无漏是不相即的。 第三种是圆入通的行者。因其将圆教的中道思想接入了通教,故其对真谛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双重之否定“非漏(空)非无漏(不空)”揭示诸法相即一体的中道思想。 因此,这三种对真谛的认识上接第二种属于通教的二谛,中合第三种属于别入通的二谛,下衔第四种属于圆入通的二谛。

   第四种是“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二谛”。俗谛是幻…

《境妙究竟——从《妙法莲华经玄义》中看天台智顗对真理的论述(沈海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