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境妙究竟——从《妙法莲华经玄义》中看天台智顗对真理的论述(沈海燕)▪P7

  ..续本文上一页 3. 别 ù é 有边:思议六道十二因缘生 | 十 十 | 十

   |¾¾ | | 因 因 | 因

   4. 圆入别 û ë 无边:思议六道十二因缘灭 | 缘 缘 | 缘

   | 灭 灭 | 灭

  5. 圆 ¾¾¾¾¾¾¾义通两种思议¾¾¾¾¾ û û

   其次是五种三谛合四种四谛。智者将五种三谛中的俗谛分为两类。在别入通、圆入通三谛中的俗谛与无生灭四谛中的苦、集皆是有关存在的现象,故合。别、圆入别、圆三谛中的俗谛与无生灭四谛中的苦、集合(因前者之有边与后者皆是有关存在的现象),亦与无生灭四谛中的道、灭合(因前者之空边与后者皆是有关诸法之空),亦与无量四谛中的苦、集合(因二者都有有关诸法不空的思想)。智者将五种三谛中的真谛分为三类。在别入通、圆入通三谛中的真谛与无生灭四谛中的道、灭合,因二者都表达空的观念。别、圆入别三谛中的真谛之假有的世界非有非空与无生灭四谛中的道、灭合(因前者之非有与后者皆持空的观点),亦与无量四谛中的苦、集合(因前者之非空与后者都持非空的观点)。圆三谛中的真谛包含俗谛和中道谛的观点,可与无生灭四谛中的道、灭合(因前者之非有与后者都是有关空的思想),亦可与无量四谛中的苦、集合(因前者之非无与后者都是有关不空的思想),亦与无作四谛中的苦、集合(因二者都属于中道观)。至于五种三谛中的中道,智者分别将之作了探讨。别入通三谛之中道的非有非空与无量四谛中的道、灭合,因二者皆持诸法不空的观点。圆入通三谛之中道的具一切法与无作四谛中的道、灭合,因为二者皆认为现实是由空和假组成。别教三谛之中道的非有非空与无量四谛中的道、灭合,因二者皆持超越空、有两边的观点。圆入别三谛之中道的具足佛法与无作四谛中的道、灭合,因二者都是对现实世界具有空、有二边的肯定。圆教三谛之中道的具足佛法与无作四谛中的道、灭合,因为二者皆表达了真理具有涵盖一切的特征,诸法是圆融而无分别的。兹表解“五种三谛合四种四谛”如下:

  五种三谛 四种四谛

  é 1. 别入通 ù

  | |¾¾¾¾¾ 无生苦集

  é俗谛¾ | 2. 圆入通 û

  | |

  | | 3. 别 ù é无生苦集

  | | 4. 圆入别 |¾¾¾¾¾ | 无生道灭

  | ë 5. 圆 û ë无量苦集

  |

   | é 1. 别入通 ù

  | | |¾¾¾¾¾ 无生道灭

   | | 2. 圆入通 û

   | 真谛¾ |

  | | 3. 别 ù é 无生道灭

  | | |¾¾¾¾¾|

  | | 4. 圆入别û ë 无量苦集

  | |

  | | é 无生道灭

  | ë 5. 圆 ¾¾¾¾¾¾¾| 无量苦集

  | ë 无作苦集

  |

  | é 1. 别入通 ¾¾¾¾¾ 无量道灭

  | | 2. 圆入通 ¾¾¾¾¾ 无作道灭

  ë 中谛¾ | 3. 别 ¾¾¾¾¾¾¾ 无量道灭

  | 4. 圆入别 ¾¾¾¾¾ 无作道灭

  ë 5. 圆 ¾¾¾¾¾¾¾ 无作道灭

   再其次是五种三谛合七种二谛。在这里,第一、二种二谛不含中道义,故不包括在组合当中。别入通、圆入通二谛中的俗谛与五种三谛中的俗谛合,因二者皆持幻有的观点。真谛之幻有空不空,其空边与五种三谛中的真谛合;其不空边与五种三谛中的中道谛合。别、圆入别、圆二谛中的俗谛之幻有空,其有边与五种三谛中的俗谛合,其空边与五种三谛中的真谛合。而真谛之中道的含义与五种三谛中的中道合。兹表解“五种三谛合七种二谛”如下:

   七种二谛 五种三谛

  é 1. 实有二谛 ù

  | 2. 幻有二谛 û¾¾¾¾¾¾¾¾¾¾ 不被合

   |

   | 3. 别入通 ù é 俗 ¾¾¾¾¾¾ 五种三谛家:俗

   | |¾ | é空边: 五种三谛家:真

  | 4. 圆入通 û ë 真 ¾¾¾ |

   | ë不空边:五种三谛家:中

  |

   |

  | é 有边:五种三谛家:俗

  | 5. 别 ù é 俗 -- |

  | 6. 圆入别 |¾¾¾¾ | ë 空边:五种三谛家:真

  ë 7. 圆 û ë 真¾¾¾¾ 五种三谛家:中

   最后第五组在以上第四组组合的基础上扩展到一谛境合十如是境、十二因缘境、四谛境、二谛境、三谛境。 根据智者的观点,一谛境可由其它五境中属于圆教的认知境界来做注解,因其表达的正是圆教之佛的境界。故藏、通、别三教不包括在组合里面。也就是说,一谛境与佛法界十如是同,与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同,与无作四谛同,与五种二谛中的真谛有同有不同, 及与五种三谛中的中道谛同。

   以上是智者论真理的第二部分:论诸境同异。通过五组之间诸境的互相组合,智者证实了诸境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只是一个圆融整体里的各个不同的侧面而已。借由如此复杂的关联体系,智者旨在显示真理即多样化又单一性的特色。真理多样化的特色使得代表实相不同侧面的各类真理都具有了合法性;真理单一性的特色使得各类真理能够统一起来,而形成一个圆融的实相整体。这两个特色的功用由智者的四教义判教体系而得以显现。在四教的范畴里,每一类真理都被区分为藏、通、别、圆四教,因此而各类真理之间得以和合相应。被判为属于同一教的诸类真理不仅可以互相认同,而且还能互为注解。通过不断地扩展诸境之间的组合,最后一组的一谛就被确立为可以包容所有种类的真理。也就是说,一谛是诸谛的实相,诸谛是一谛的定义。智者的这一复杂的组合系统揭示了诸谛之间的相同之处,使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真理得到了展示。如下表所示,通过五组组合的不断扩展,诸谛所蕴涵的一实相境表露无遗。

  1.十二因缘

  ¯

  十如是

  2.四谛

  ¯

  十如是、十二因缘

  3.二谛

  ¯

  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

  4.三谛

   ¯

  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二谛

  5.一谛

  ¯

  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二谛、三谛

   这个组合表解形象地展现了一谛作为诸谛之究竟实相的事实。而一谛又正是圆教所要揭示的最高的佛境。其由上往下的模式使人们得以通达一谛境。另外,这个自上而下扩展的图形犹如一朵闭合的莲华,展现了真理深远的意境。从下往上包容的图形有如一朵盛开的莲华,呈现了实相宽广而无所不包的胸怀。

   结论

   智者对于“境妙”的论述首先是说明真理的含义,以激发起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十如是境是对实相特征的描述。三谛境说明了构成实相的三个部分。一谛境和无谛境揭示了实相一词乃是表达佛境的用语。然而,人们如果对实相一无所知,那么,实相就成了空洞的名词,失去了其使人得到解脱的意义。所以,智者认为,实相乃是佛陀教化众生的宗旨,可以用不同的名称来表达,诸如十二因缘、四谛和二谛等。这些种类的真理以圆教为对实相最究竟的认知。虽然在智者的判教体系里,藏、通、别三教对实相的认知相对而言比较粗浅,但它们亦都是个人修行道路中不可或缺的阶段,代表了从浅到深的渐进过程。另外,四教亦是适合于不同根机的众生。尽管教有浅深,但不同根机的众生因此而都能最终认知实相,解脱成佛。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这正是如来应机设教的意图,乃一实相境也。

   此外,通过展开对真理四种不同认识的探讨,智者强调对真理的认知程度决定修行的果位高下。至于真理本身,通过不同的组合,每一类真理的定义都被放在一个大的范畴中进行探讨,使其内容皆与其它诸境相关,不再局限于其本身的范围,具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如此,智者的判教体系也勿庸置疑地建立了起来。

   总之,智者在《妙法莲华经玄义》中对真理的论述具有五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通过建立六个种类的真理,智者的真理体系具有包容万象的特征,概括了佛教当中所有有关真理的理论。第二,通过提出四种对真理的认知,智者的真理体系成为修行历程的指南,各教之对真理的认知程度以及得果的高低都一目了然。第三,通过对四教所做的合理解释,将它们视为适应不同根机的众生,智者的真理体系使得佛典中不同的教义都得到了圆满的解释。第四,通过提出他自己对真理的认知—实相说,智者的真理体系得以将佛经中不同的教义都统一在实相真谛之下。第五,通过诸境的组合,每一类真理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容,并揭示了它们统一在实相之下的客观现实。所以说,智者有关真理的理论乃在于呈现成佛的境界,具有鼓励人人皆追求成佛的功用。此外,智者有关四教的判教体系及其复杂的诸境组合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如何认知真理以通达成佛之境的指南。

   本文原载《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一期,2001,商务印书馆,页150至页170。

  

《境妙究竟——从《妙法莲华经玄义》中看天台智顗对真理的论述(沈海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