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止观双修的必要性已获得极其充分的强调。
八、天台止观之如来禅
天台止观是究如来藏体性之修之悟,修离垢证如来藏,故可称其为如来禅。佛的法尔的自然而然的一种清净的境界,称如来藏。凡夫他是受污染的心识境界;菩萨是修离垢去掉污染的心识境界。空如来藏是菩萨,是离垢以后,通过修禅定将污染除去得了清净;不空如来藏是佛,是法尔的自然清净的心识状态。
我们假使能够见如来藏,那就是能够体验到心识不受污染的状态(受污染是阿赖耶识)。这个实相就是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内在光明,原始觉性——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藏体无异无相,名之为如;体具染净二用,目之为来。如者,般若不变体;来者,般若随缘之用。佛、法,尽虚空遍法界群相,皆从“如”而来。如来者,乃诸法各以如之本位而来。“如”是为法体,佛说法皆以“如”为是。法华文句九曰“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指此为法身如来。”因体具染净二性之用,故依染净二种熏力,能生世间出世间法。天台止观以知此染净二性之用,故大乘止观于第一大科中明止观依止自性清净心。而尽在“觉”与“不觉”义。于第二大科“复约一心开三自性以为止观境界者,因凡夫已迷真成妄须依三自性,为止观之境,乃有下手处。是为定境,观心之法门”,故曰:
(一)依分别性——明凡夫修止观,唯有从染浊分别性著手,令其性依净熏而起净用。如宗下本分功夫。
(二)约依他性——依彼净业所熏故性净之用显现,故名依他。
(三)对真实性——无垢真实性者,体显离障为义,即是体也。
吾人本有佛性,但自无明不觉。此性已与染分和合,我为依他。而依他,正式由妄想分别而有。故必先从分别性。斩关而入,步步深进,乃能达到真实性,究竟依止之地。
真如在烦恼中之如来藏,而于修习止观禅行中,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是体。三德密藏中,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每德皆含常、乐、我、净之四德。可知,法身庄严,由般若解脱之功德而显现。
天台教观之义理是佛说之教化,止观是印佛心印之境界。教观是天台之学说,止观是天台之禅行功夫。论天台止观即禅,亦即中国禅法的渊源法脉。这是因为天台学与禅宗关系颇深,创始的慧文、慧思二师,都是修禅的禅师,天台之一心三观的禅可谓是智者成立教义的时期,最高的禅定功夫了。台家禅法是禅戒合一,禅教并重,即教观并重。天台止观之究竟也可谓是般若禅、法华禅。佛说大乘法,教化菩萨,是圆教之究竟。这究竟法应在天台叛教中之第四时。圆教以般若观空,直显实相,一念三千,入不可思议境。
楞严开慧,法华成佛。佛入无量义处三昧禅,超越菩萨教化之经教,法华经为成佛之径者,而是台家教观总持,禅教并进。为示众生入佛知见故,方迹本两门之互用。既不染一尘,也不拾一法。佛说法四十一年后,至法华开敷,亦无非是方便示观。天台教观纲宗虽十乘观法,亦是究竟于观心禅境。须知,大乘之超越,方便也无门。唯悲智双运,方可就路如还家,路路相通,法法皆妙法。教观相融,若教若观,是返妄归真之表里并用。
若觉如来清净禅,六度万行体中圆。如来禅乃穷究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密藏之大涅槃,而起无依妙用。所谓“妙湛总持不动尊”,即首楞严大定。如来禅法门,无论在法相、法性、般若多系,释义及理之体,皆为至极之心法。也即达摩所传之宗旨,更是灵山会上,密付迦叶之传心。智者大师入大苏山上,普贤道场,悟“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顿入法华三味。天台止观观心法要,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以般若熏修,助显净法。照五蕴空,显无尘智照。
九、一念心性乃佛祖慧命之所在
我佛如来,于菩提树下趺坐现瑞。悟大慈出世,垂迹显本,欲令众是生开佛知见使乃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如此,因现前一念心之实性是也,开发正宗之端绪,进而入佛道知见,安顿人心。
近代台宗大德谛闲大师曾云:“西祖初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予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而已。”(《谛闲大师语释》)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唯依一念心起修,谛观一念心,吾人才有真正下手处,修摄净法。须知一切了义大乘诸祖公案,皆我现前一念注脚,说来说去,总不离我一心。非心性外别有佛祖道理也。
大乘止观述记云:正当惑业若三障空时,意识即转为无尘智,不名为识矣。何以故,向迷尘缘,执之为实。今则知无实尘,即为妙观察智相应品,故转名为无尘智。一切菩萨行门。皆以此智为枢机。即心经照见五蕴皆空之照字是也。一切佛法无不以明心见性而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本旨,明心见性即是自我从来明净、无增减一异来去的妙明真心,本觉之性的开明与洞见;所谓明明白白一条路,得之于照也。照则明,通达无障。照见五蕴皆空,哪个“照”在照?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不空了,五蕴就即身成就了,这都随你那个“照”而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分别转灭、痴、嗔、慢、贪心、疑心五毒。成就五方佛智。
佛的知见是无见,开悟了,那么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心中,能心包太虚,成佛之后得了无上菩提涅槃,菩提是智德,涅槃为断德。用智慧来断烦恼,就得要修止观。修止观要先用二十五方便,然后进入十乘止观法。则佛之性德必然彰显。但又要知明,一切修只是方便,不是根本,并非本来的真面目。且记,诵经念佛持咒都是方便,人本来的面目是生佛不二,寂然如一。学佛要权实将事理和合,因缘和合,将同在清净般若智慧觉地之中的戒定慧导归一念心性于本体,把佛的知见打开,见性成佛,方是止观的用处与目的。
如天河之不息,似孤月之常轮。止观之定慧,其下手所处,从空入(依般若熏修)或令(依他)入(即修五蕴皆空),二者总总无碍,简易明确,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真如空性昭朗万有。闻此法门,遂将一切念头放下,意未尽,绝诸对待,尔时即止即观,若能时时观照,渐渐纯熟,自性清净悠然而兴,一念圆明现前,佛心我心平等如一。至此还道一句么?
一念心之实性既为一切依正名色凡圣之所依,是即实相;实相无相,而举一切法之全体皆即实相,是故必以“现前一念”的自我妙观察,实为明心见性,还原实相的必由途径。若禅若教,以一贯之。
《达摩禅法与天台止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