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达摩禅法与天台止观▪P2

  ..续本文上一页在修持上能够发挥他成佛本质的功能作用,这是其要领。众生本具成佛的功能,能够发生作用,发挥出来,修练成佛,才是诸佛的密意。

  第五,达摩禅经慧可等的发展,至至慧能处成为最具中国化特征的佛教宗派。“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风格不仅对佛教的影响巨大,对中国传统文化其他方面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五、慧思、智凯对达摩禅法的继承与整合

  慧思与达摩及慧可,主要是禅的实践家,其思想共渊源于般若一系。在禅观上多有一致。达摩以理入而“起信”,以“壁观”为实践,禅定先行,由禅发慧,而慧思尤以禅定为佛法之根本。如慧思云:“一切众生具足法身藏与佛一无异,如佛藏经中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湛然清净。众生但以乱心惑障,六情暗浊法身不现。如镜尘垢,面像不现。是故行人勤修禅定,净惑障垢,法身显现。”(慧思《法华经·安乐行义》、《大正藏》卷四六)。达摩之“四行”,为安心之贯彻及其境界之展开,而“四行”之义,又以忍辱精进,顺物方便为枢要;慧思则不仅以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为疾成佛道的根本前提,且据《法华经·安乐行义》之四种安乐行,详其义旨,实与达摩“四行”不殊。

  智凯受到达摩学说的影响以及对其禅观的承继是间接的,是通过慧可作为仲介环节才得以实现的。

  智凯之禅法的开创及其义学结构的建立。其实都有明显受到菩提达摩“二入四行”的基本思想的影响。在智凯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代表了其较早的一个阶段,是其初南下而创弘禅法的代表作,实际上亦更多更明显的保留了他渊源于北方的禅学思想。《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的全部内容,都是按照“发大心”、“修大行”来组织的。如其前五章,即大意、释名、明门、诠次、简法心,总说“发大心”。第六方便与第七修证,则总说“修大行”。从某种角度和意义上分析,这一结构乃可以看作是对菩提达摩理、行二入之禅学思想的继承及其精域的拓展。其后随著智凯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发展,逐渐由禅定先行而转向以圆顿止观的表述为理念核心,但是其以“发大心”、“修大行”为系统表述其佛学思想的宏观框架或基本模式,却一直未曾改变,而贯彻到了最后的《摩诃止观》。天台宗原以“圆顿”为归,“初缘实相,造境即中”,佛之知见的终极开显亦可藉“一念相应慧”的切入来实现。一念悟入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圆融一实谛理,便即出离于无明惑障而转进于存在的澄明之境。可以说,经过智凯对达摩禅法的继承与整合而系统化的天台佛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未来禅宗的发展方向。

  六、天台止观是般若观照之具体显示

  止观,即定慧,亦即禅定与般若。智凯的止观学说使其深玄的佛学理论具有了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从而成为天台宗入门之枢要。天台止观定慧具足,教观并宏,统摄一代圣教;具六度而兼修,四悉檀之圆备。止观法门,依般若而熏修,显自性清净心。止者有三种: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观是观照:有空观、假观、中观。

  荆溪大师在辅行传弘决序文中称云:大矣哉!摩诃止观之为法也,了大事因缘之钢锤,开佛知见之利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要门,趣无上菩提涅槃之正道。

  止观的用处,佛之出世为一大事因缘

  作为修持实践之基本原则的定慧相资、止观双修,谁能生起,谁能显化,谁能修行?唯具大乘菩萨心能生起,唯修大乘行门能起行。大乘法要者,即吾人本有一念心中是。故大乘止观所显,即吾人自性清净性,亦即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绝诸对待,无内无外,所谓无前后,无方隅,竖穷三际,横遍十万,具足体相用三大。而此三大,依般若而熏修,依般若而显体,更依般若而妙用无穷。体大为随缘不变,体即如真;相大为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变随缘;用大为缘生无性,便能翻染成净。此天台禅观所妙运之般若。吾人谛观现前一念心,能具此体相用三大圆融,非一非三,即三即一,绝对待义,顿时即悟本心原来是佛。故假修“止”,净化心识故。就初机而言,“止乃伏结之初门”,戒定慧三无漏学同在清净般若智慧觉地之中,因禅定而观照,故谓“观是断惑之正要”。

  止观之功用,为入涅槃之要门。达极果证体,可谓无以复加。止观工夫决定定慧工夫,止观禅即定慧禅。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定慧双轨,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及偏颇,偏则不中,故云修一乘法即中道妙法。若止观之有偏废,则非愚既狂,不得见于佛性。故智凯之论止观,必两者兼摄且合一。其略论止观之名义云(见《摩诃止观》卷一,卷二):

  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

  既知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

  朗然大净,呼之为观。

  发菩提心即是观,邪僻心息即是止。

  法性常寂即止义,寂而常照即观义。

  举要言之,此心即是一切菩萨功德,能成三世无上正觉。若解此心,任运达于止观,无发无碍即是观,其性寂灭即是止。止观即菩提,菩提即止观。

  由此可见,止的基本含义是辟邪心息,法性寂然,是妄念妄想的止寂而不复流动;观则是于此止寂之境所起之空慧,寂而照常,朗然大净,澈见心源,洞达根本,即是至上佛慧。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纯然冥合,即是圆融三谛之中道实相的充分而圆满的开显。止观双修的极至必乃最终体现于一心三观的圆顿中道实相。

  佛教在中国发展至天台止观法门,可说是般若观照之具体显示。因为天台止观,以般若为观法(观心)。天台以法华为宗骨,以法华经之宣化,在﹝般若时﹞后;般若助显止观妙法,般若空诸所有,实诸所无。天台止观,旨在摩诃止观一念三千;三千一念,妙法圆融。依法相而论,法华观法之内容,依二十五方便,而直承天台宗旨,依十乘观法(依天台圆教)。

  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三、善巧安心直观。四、以圆三观,破三惑遍。五、善识通塞。六、调适无作道品,七手三十七分。七、以藏通别等事相法门,助开圆理。八、知次位,另不生增上慢。九、能安忍、策进五品,而入十信。十、离法爱,策于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

  若论二十五方便,及实乘观法之行轨,为智者大师以法华之观法,实践修行,而悟入法华三味。天台宗旨、教观、止观,所谓合教宗部,要归不出止观。

  七、略论天台止观述要可分为

  (一)高祖慧文禅师以大智度论释般若经﹝三智实在一心中得﹞遂发得一心三观之纲要。据《佛祖统纪》载,慧文曾因读《大智度论》而亲证“一心三智”,又因读《中论》而有“空有不二之悟”。慧文之禅法,重在以般若智慧的直接切入(觉心)以观照一切诸法的平等无差别,并以本然妙觉之性的澄然朗现而实现般若解脱。

  (二)二祖慧思大师出大乘止观一部四卷。假有真空之奥,明体达用之方。智者大师从而广之,后说摩诃止观。慧思所依持的经典主要为《法华经》与《大品般若经》由定发慧,止观双修,强调禅定是其一贯坚持的核心。止观之法,在这里是以修四念处观为基本要义。以“一心具万行”的观心枢要为《法华》圆顿之旨。

  (三)天台三祖智者大师出四部。

  1、圆顿止观(即摩诃止观)二十卷。依般若融通,空生大觉,汇融三德密藏,一念观前,不失正觉。一到法华,实相为体,一念三千,妙用在前。圆顿止观是对诸法实相的圆融顿极,它要求的是主体在发心之初即直接切入于即空即假即中的究竟实相理体,以一心三观俱彻三千相性而还原出圆融三谛之中道实相。

  智者大师发智于法华,创立天台宗。天台宗以具教观双美著称,于教有五时八教之判,于观有三部止观之行。而三部止观中,又以《摩诃止观》与《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并号为“天台三大部”。可知《摩诃止观》是天台止观思想之巅极者。

  《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实贯彻于智者之教观中。所以,虽有藏教、通教、别教而意在圆教,虽意在圆教而不防有藏通别之机;虽有空、假、中三观而旨在一心;虽旨在一心妙观而不妨三观渐次。智者大师在表现《摩诃止观》之圆顿思想时,亦秉开权显实之原则,藉次第禅观的体系思想来彰显圆顿。若参研可知:圆顿之一心三观就在次第三观的最终极处,即第三观圆满处!虽说《摩诃止观》以次第三观托显一心三观,而并未抹杀一心三观之有别于次第三观的独妙处。整个《摩诃止观》的核心思想,即是由:四种禅观次第(1、观境次第;2、观道次第;3、观理次第;4、观根次第)展现出来的禅观体系架构内涵,其整体架构的思想,是在一念之中圆具,也就是一心具足三观,智者大师透过这样的体系架构彰显禅观,具最后圆满达成则为“圆顿止观”。

  2、渐次止观,即《释禅波罗次第法门》十二卷,明诸禅修习法要。其核心内容即是强调修禅之次第的循序渐进,从不得禅时初修心的二十五方便至金刚不坏之大阿罗汉果位,均予以细致的开列与详明的阐释。以禅波罗密总束一切佛法,一切修行。强调在定慧统一基础上的禅定先行。

  3、不定止观。即《六妙门》一卷。六种修习止观之法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智凯云:“六妙门者,盖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经。”法门虽分六,然六门互通,任修一门皆可入于涅磐妙相。修证的不次第性与随机性是其强调的。《六妙门》之述不定止观,乃以圆观、圆证作结。《六妙门》标志著智凯已开始超越其原先以禅定为核心的思想模式,并开始转进于以心观心为核心的思想结构。

  4、小止观《即童蒙止观》上下卷。又称作《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其对《摩诃止观》中所讲的十意大致都摄要

  述到了。实为《摩诃止观》的节本。因此之故,称其为“实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枢机,尚未为不可。此法要更为突出了“均齐定慧修止观”,…

《达摩禅法与天台止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天台九祖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