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禅法與天臺止觀▪P2

  ..續本文上一頁在修持上能夠發揮他成佛本質的功能作用,這是其要領。衆生本具成佛的功能,能夠發生作用,發揮出來,修練成佛,才是諸佛的密意。

  第五,達摩禅經慧可等的發展,至至慧能處成爲最具中國化特征的佛教宗派。“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風格不僅對佛教的影響巨大,對中國傳統文化其他方面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

  五、慧思、智凱對達摩禅法的繼承與整合

  慧思與達摩及慧可,主要是禅的實踐家,其思想共淵源于般若一系。在禅觀上多有一致。達摩以理入而“起信”,以“壁觀”爲實踐,禅定先行,由禅發慧,而慧思尤以禅定爲佛法之根本。如慧思雲:“一切衆生具足法身藏與佛一無異,如佛藏經中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湛然清淨。衆生但以亂心惑障,六情暗濁法身不現。如鏡塵垢,面像不現。是故行人勤修禅定,淨惑障垢,法身顯現。”(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大正藏》卷四六)。達摩之“四行”,爲安心之貫徹及其境界之展開,而“四行”之義,又以忍辱精進,順物方便爲樞要;慧思則不僅以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禅定爲疾成佛道的根本前提,且據《法華經·安樂行義》之四種安樂行,詳其義旨,實與達摩“四行”不殊。

  智凱受到達摩學說的影響以及對其禅觀的承繼是間接的,是通過慧可作爲仲介環節才得以實現的。

  智凱之禅法的開創及其義學結構的建立。其實都有明顯受到菩提達摩“二入四行”的基本思想的影響。在智凱思想的發展過程中,《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代表了其較早的一個階段,是其初南下而創弘禅法的代表作,實際上亦更多更明顯的保留了他淵源于北方的禅學思想。《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的全部內容,都是按照“發大心”、“修大行”來組織的。如其前五章,即大意、釋名、明門、诠次、簡法心,總說“發大心”。第六方便與第七修證,則總說“修大行”。從某種角度和意義上分析,這一結構乃可以看作是對菩提達摩理、行二入之禅學思想的繼承及其精域的拓展。其後隨著智凱思想的不斷豐富與發展,逐漸由禅定先行而轉向以圓頓止觀的表述爲理念核心,但是其以“發大心”、“修大行”爲系統表述其佛學思想的宏觀框架或基本模式,卻一直未曾改變,而貫徹到了最後的《摩诃止觀》。天臺宗原以“圓頓”爲歸,“初緣實相,造境即中”,佛之知見的終極開顯亦可藉“一念相應慧”的切入來實現。一念悟入即空即假即中的叁谛圓融一實谛理,便即出離于無明惑障而轉進于存在的澄明之境。可以說,經過智凱對達摩禅法的繼承與整合而系統化的天臺佛學,在一定程度上也預示了未來禅宗的發展方向。

  六、天臺止觀是般若觀照之具體顯示

  止觀,即定慧,亦即禅定與般若。智凱的止觀學說使其深玄的佛學理論具有了實踐上的可操作性,從而成爲天臺宗入門之樞要。天臺止觀定慧具足,教觀並宏,統攝一代聖教;具六度而兼修,四悉檀之圓備。止觀法門,依般若而熏修,顯自性清淨心。止者有叁種: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觀是觀照:有空觀、假觀、中觀。

  荊溪大師在輔行傳弘決序文中稱雲:大矣哉!摩诃止觀之爲法也,了大事因緣之鋼錘,開佛知見之利劍,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要門,趣無上菩提涅槃之正道。

  止觀的用處,佛之出世爲一大事因緣

  作爲修持實踐之基本原則的定慧相資、止觀雙修,誰能生起,誰能顯化,誰能修行?唯具大乘菩薩心能生起,唯修大乘行門能起行。大乘法要者,即吾人本有一念心中是。故大乘止觀所顯,即吾人自性清淨性,亦即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絕諸對待,無內無外,所謂無前後,無方隅,豎窮叁際,橫遍十萬,具足體相用叁大。而此叁大,依般若而熏修,依般若而顯體,更依般若而妙用無窮。體大爲隨緣不變,體即如真;相大爲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不變隨緣;用大爲緣生無性,便能翻染成淨。此天臺禅觀所妙運之般若。吾人谛觀現前一念心,能具此體相用叁大圓融,非一非叁,即叁即一,絕對待義,頓時即悟本心原來是佛。故假修“止”,淨化心識故。就初機而言,“止乃伏結之初門”,戒定慧叁無漏學同在清淨般若智慧覺地之中,因禅定而觀照,故謂“觀是斷惑之正要”。

  止觀之功用,爲入涅槃之要門。達極果證體,可謂無以複加。止觀工夫決定定慧工夫,止觀禅即定慧禅。故《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

  定慧雙軌,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不及偏頗,偏則不中,故雲修一乘法即中道妙法。若止觀之有偏廢,則非愚既狂,不得見于佛性。故智凱之論止觀,必兩者兼攝且合一。其略論止觀之名義雲(見《摩诃止觀》卷一,卷二):

  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

  既知無明即明,不複流動,故名爲止,

  朗然大淨,呼之爲觀。

  發菩提心即是觀,邪僻心息即是止。

  法性常寂即止義,寂而常照即觀義。

  舉要言之,此心即是一切菩薩功德,能成叁世無上正覺。若解此心,任運達于止觀,無發無礙即是觀,其性寂滅即是止。止觀即菩提,菩提即止觀。

  由此可見,止的基本含義是辟邪心息,法性寂然,是妄念妄想的止寂而不複流動;觀則是于此止寂之境所起之空慧,寂而照常,朗然大淨,澈見心源,洞達根本,即是至上佛慧。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純然冥合,即是圓融叁谛之中道實相的充分而圓滿的開顯。止觀雙修的極至必乃最終體現于一心叁觀的圓頓中道實相。

  佛教在中國發展至天臺止觀法門,可說是般若觀照之具體顯示。因爲天臺止觀,以般若爲觀法(觀心)。天臺以法華爲宗骨,以法華經之宣化,在﹝般若時﹞後;般若助顯止觀妙法,般若空諸所有,實諸所無。天臺止觀,旨在摩诃止觀一念叁千;叁千一念,妙法圓融。依法相而論,法華觀法之內容,依二十五方便,而直承天臺宗旨,依十乘觀法(依天臺圓教)。

  一、觀不思議境。二、真正發菩提。叁、善巧安心直觀。四、以圓叁觀,破叁惑遍。五、善識通塞。六、調適無作道品,七手叁十七分。七、以藏通別等事相法門,助開圓理。八、知次位,另不生增上慢。九、能安忍、策進五品,而入十信。十、離法愛,策于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

  若論二十五方便,及實乘觀法之行軌,爲智者大師以法華之觀法,實踐修行,而悟入法華叁味。天臺宗旨、教觀、止觀,所謂合教宗部,要歸不出止觀。

  七、略論天臺止觀述要可分爲

  (一)高祖慧文禅師以大智度論釋般若經﹝叁智實在一心中得﹞遂發得一心叁觀之綱要。據《佛祖統紀》載,慧文曾因讀《大智度論》而親證“一心叁智”,又因讀《中論》而有“空有不二之悟”。慧文之禅法,重在以般若智慧的直接切入(覺心)以觀照一切諸法的平等無差別,並以本然妙覺之性的澄然朗現而實現般若解脫。

  (二)二祖慧思大師出大乘止觀一部四卷。假有真空之奧,明體達用之方。智者大師從而廣之,後說摩诃止觀。慧思所依持的經典主要爲《法華經》與《大品般若經》由定發慧,止觀雙修,強調禅定是其一貫堅持的核心。止觀之法,在這裏是以修四念處觀爲基本要義。以“一心具萬行”的觀心樞要爲《法華》圓頓之旨。

  (叁)天臺叁祖智者大師出四部。

  1、圓頓止觀(即摩诃止觀)二十卷。依般若融通,空生大覺,彙融叁德密藏,一念觀前,不失正覺。一到法華,實相爲體,一念叁千,妙用在前。圓頓止觀是對諸法實相的圓融頓極,它要求的是主體在發心之初即直接切入于即空即假即中的究竟實相理體,以一心叁觀俱徹叁千相性而還原出圓融叁谛之中道實相。

  智者大師發智于法華,創立天臺宗。天臺宗以具教觀雙美著稱,于教有五時八教之判,于觀有叁部止觀之行。而叁部止觀中,又以《摩诃止觀》與《法華文句》、《法華玄義》並號爲“天臺叁大部”。可知《摩诃止觀》是天臺止觀思想之巅極者。

  《法華經》開權顯實,會叁歸一的思想,實貫徹于智者之教觀中。所以,雖有藏教、通教、別教而意在圓教,雖意在圓教而不防有藏通別之機;雖有空、假、中叁觀而旨在一心;雖旨在一心妙觀而不妨叁觀漸次。智者大師在表現《摩诃止觀》之圓頓思想時,亦秉開權顯實之原則,藉次第禅觀的體系思想來彰顯圓頓。若參研可知:圓頓之一心叁觀就在次第叁觀的最終極處,即第叁觀圓滿處!雖說《摩诃止觀》以次第叁觀托顯一心叁觀,而並未抹殺一心叁觀之有別于次第叁觀的獨妙處。整個《摩诃止觀》的核心思想,即是由:四種禅觀次第(1、觀境次第;2、觀道次第;3、觀理次第;4、觀根次第)展現出來的禅觀體系架構內涵,其整體架構的思想,是在一念之中圓具,也就是一心具足叁觀,智者大師透過這樣的體系架構彰顯禅觀,具最後圓滿達成則爲“圓頓止觀”。

  2、漸次止觀,即《釋禅波羅次第法門》十二卷,明諸禅修習法要。其核心內容即是強調修禅之次第的循序漸進,從不得禅時初修心的二十五方便至金剛不壞之大阿羅漢果位,均予以細致的開列與詳明的闡釋。以禅波羅密總束一切佛法,一切修行。強調在定慧統一基礎上的禅定先行。

  3、不定止觀。即《六妙門》一卷。六種修習止觀之法門: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智凱雲:“六妙門者,蓋是內行之根本,叁乘得道之要經。”法門雖分六,然六門互通,任修一門皆可入于涅磐妙相。修證的不次第性與隨機性是其強調的。《六妙門》之述不定止觀,乃以圓觀、圓證作結。《六妙門》標志著智凱已開始超越其原先以禅定爲核心的思想模式,並開始轉進于以心觀心爲核心的思想結構。

  4、小止觀《即童蒙止觀》上下卷。又稱作《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其對《摩诃止觀》中所講的十意大致都攝要

  述到了。實爲《摩诃止觀》的節本。因此之故,稱其爲“實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樞機,尚未爲不可。此法要更爲突出了“均齊定慧修止觀”,…

《達摩禅法與天臺止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天臺九祖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