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达摩禅法与天台止观

  达摩禅法与天台止观

  【内容提要】达摩禅与天台宗,二者享有共同的思想渊源,均由鸠摩罗什所传之般若学开出。达摩所传禅法与天台止观禅法,都有﹝藏经禅﹞解,皆藉教悟宗,达摩则依传《楞伽经》以“楞伽印心”(楞伽开慧)。天台宗依《法华经》为宗骨之宣化(法华成佛)。故谓禅教不异妙门,各有下手处。两者可谓都是般若禅。达摩之西来,天台宗之兴,期间不过六十余年之相距,这两个法门,可以说都是为证如来藏心识——法尔自然清净的佛境界。

  达摩传入的禅是祖师禅,是以心证心,从心的本体上证心的本体,是最上乘,是高著眼。其依据的是如来藏系和般若性空系两部分理论,本质是如来藏法门(均统一于《楞伽经》中)。其藉教悟宗,理入二行,经大乘壁观,由定慧双修,悟理和笃行的统一而证得般若中观,契于大乘的一实相印。

  天台解行并重、知行合一的止观学说,属如来禅法系。止观即禅观。其定慧具足、教观并宏,统摄一代圣教,具六度而兼修,四悉檀而圆备。天台止观法门,是究如来藏体性之修之悟,以法华之观法,既是依般若为观法(观心)而熏修,实践止观修证而悟入法华三昧。因般若助显止观妙法,而云修一乘法即中道妙法,显身性清净心,一念心性现前,佛心我心平等一如。

  【关键字】达摩禅.壁观.天台止观.般若.一念心性

  达摩之禅与智凯之天台宗,均由鸠摩罗什所传之般若学开出,二者曾享有共同的思想渊源。达摩禅法,实以般若空宗之中道思想为其精髓,从禅宗之拈花一笑的公案可知,祖师禅是从空不空的事上证金刚般若之空。达摩与智凯,并为一代著名之禅师,又各创为禅法,盛弘于百世。故禅宗与天台宗之间实亦多有关涉。考察两宗之义学,可知,菩提达摩“二入四行”的基本思想,对于智凯之禅法的开创及其义学结构的建立,其实都有明显影响。在某种意义及程度上,因菩提达摩所开创的禅观体系,是曾被智凯所吸收并整合于其佛学体系的整体结构之中的。

  一、鸠摩罗什般若学为中土大乘佛教的弘宣创造了条件

  东晋时代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在西域,即为诸国所敬重。苻坚僭号关中,特遣吕光率七万伐龟兹以求什公。总算什公与此土有缘,便由此来中国,与弟子道融、僧睿、道生、僧肇等三千余,译出经论约四百卷,于如来所说清净妙理,甚深旨趣,广为弘宣。而后大乘经论大行于震旦。惟什公于般若一部传译为多,而当时对于般若宗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宏讲极盛。因此遂有中土佛教因受其丰富有力的培养,而有旭日东土、鲜花盛开的新气象、新生命。

  二、达摩祖师禅的精髓在于般若

  达摩祖师禅未到中国之前,中土就有大乘气象,达摩以前所传的禅,都是如来禅,惟有达摩所传,直指心源,不立文字,顿同佛体,言虑之寄,才是最上乘禅。才是中土禅宗所传的祖师西来意,所以达摩实内禅宗的开山祖师。达摩禅法是有别于如来禅的祖师禅。民国太虚大师曾说:“如来禅是落功渐次的,祖师禅是顿悟本来的。”顿悟本来,就是一超直入,不借言教,直入般若。般若的最高境界就是佛的心印,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此微妙法门,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离言绝思。达摩祖师传的就是实相般若之教(直指佛的心印)。

  我们通过对禅宗宗派源流的探讨,认为中国禅宗是自开山鼻祖达摩以来,以弘传祖师禅为特色的一个佛教宗派,其精髓在于般若。

  三、达摩禅学的核心内涵与基本精神

  达摩禅法和禅学理论在中国禅学史和中国禅宗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大的影响。可以说,不了解禅,就不理解佛教;不了解达摩禅,就不了解中国佛教。达摩禅法邃密精湛、究竟圆满、直指心源、彻悟成佛。达摩禅法成为禅宗法统相续的的心脉所在。达摩曾把四卷《楞伽经》传给二祖慧可。《楞伽经》为印度佛教法相唯识系与如来藏系的重要经典。全经以离名绝相的第一义心为宗。重心为本体,立证无相,乃达摩所谓“南天竺一乘宗”以《楞伽经》为其禅法经典依据的初衷。

  《楞伽经》将法性与般若两系统一起来,重视“如来佛性”,借如来藏思想之教来悟宗,强调心性本净,客尘所深,只有去掉尘垢,自性清净心就能自然显发。为禅宗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达摩禅学的主要内容是“二入四行”。

  二入,即理入与行入。何谓“理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此即与真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名,名之理入。”《菩提达摩略辩大乘入道四行》理入的三个步骤:籍教悟宗、壁观、入真性而舍教。由壁观而达到的内证,证得了般若中道关观,入真性而舍教。真性者如来也。如者,般若不变体;来者,般若随缘之用。无相无空无不空,是谓如来真实相。

  何谓“行入”?

  行入分为四: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下面诠释一下这四种行:

  抱怨行:修到是要经历很多苦的,要认识到这些苦难是往昔所做的恶业所使然,因此要甘心忍受。

  随缘行:对目前所受到的苦乐都要顺从,纵然得到荣誉也不要欢喜,要知道,苦乐都是宿因所致。缘尽了,乐也就没有了。何必欢喜?修到人要有“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吹不动的操守。

  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理,妄心无为,一切法无自性,缘起性空,无有可求得之实体,能求之心也幻生幻灭。

  称法行:称指“相当、相称”。法是宇宙万法的本性,要按照万法的本性行修。性净之理实际指的是般若性空之理。万法本性清净,因此于万法都不能贪著与厌离,而是以无所住对待。

  理入与行入,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理入时,要依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理;而行入时实际上要求性空之理。

  达摩禅法的核心理论之精髓是“壁观”,其内容为“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这种特重心性的大乘壁观,主要是喻人心静如墙壁,中直不移,从认识上舍伪归真,无自无他,排除一切执见无人我而入道。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一《习禅篇》曾评价达摩禅法:“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关于壁观的含义,唐代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载:“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达摩之“壁观”,正是通过于此种境界的现实途径,故“壁观”亦即禅定。实以安心为其目的指向的。四行著重在于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爱憎情欲,严格按佛教教义苦下功夫。“理入”与“行入”结合起来,就是达摩传授的简易禅法。达摩禅法突出的特点在于“籍教悟宗”,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行入为助。其理论基础在于“如来佛性”。总之是以究明佛心为达摩禅的最后目的。由此可知,历来禅宗“直指本心,教外别转,不立文字,惟以心传心,实修实证”的宗风实滥觞于此。

  四、《楞伽经》与达摩禅

  达摩以《楞伽经》授入,表明该经与达摩禅法必定存在内在关联。达摩传法门衣钵时以此经印心,曾对二祖慧可说:“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并说:“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吾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也。” 《楞伽经》虽为法相有宗典籍,但其说法,处处著眼在破除妄想,显示实相,所明实相无相之宗。所谓“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义。

  可以说,《楞伽经》在整个佛法中有著卓然特立的地位。此经即可以通教,也可以通禅;即可以明法相,又可以明法性;即可以印心,由可以度世。此经不但是禅宗的印心之经,也是整个佛法的印心之经。

  “楞伽”意为难入,别译为“宝”。意为难入之城、难得之宝。《楞伽经》乃佛说密乘究竟了义之经,故玄奘以之明法相,达摩用之以传心印。楞伽大法根源般若。经中当机对应之主大慧菩萨即表般若之同体文殊菩萨。马祖曾云:“楞伽以佛语心为宗。”盖一切诸法不出一心。而所谓寂灭,亦即一心。一切诸法,皆证此心,而为众生开示者,直指此心耳,故云:“一切佛语心”,即一切诸佛所说之法皆积集于此也。

  《楞伽经》与禅宗相联系的主要内容当为

  第一,“三界唯心”说。认为一切诸法都系“自心所见”、“自心所现”,是“自内证”。

  第二,“藏心自性”说,标明真妄的因缘,辨明邪正的因果,说明去妄归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性、八识、二无我(法无我,人无我)的道理。认为八识是阿赖耶识大海生起的波浪,阿赖耶识是“原因”和“根本识”,它是元始以来的本体。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明法身之常住”,以示真妄、生灭、平等之相。

  第三,《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是讲佛、菩萨、凡夫的三种心识境界。是一种大中观见。达摩祖师把《楞伽经》讲的如来藏是作为明心见性来印心的依据之法。

  第四,如来藏的思想为禅宗一悟到佛地的顿悟法门的合理性、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因为,禅宗标榜的:前念是迷,后念是悟;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是佛;前念著境是烦恼,后念离境就是菩提。要知道,如来藏的本身是法尔自然清净的,众生的心识受污染,禅宗在修行上,要就这个如来藏成佛,即心成佛(注意不是转识成智)。“即”,是就当体,就心的本体成佛,所以是顿悟。禅宗讲一超直入截断众流,直截了当,即心就成佛。《楞伽经》是讲心识现象的。菩萨修行,当下离垢,污染当下去掉,这正是原来的禅宗学《楞伽经》的用意。《楞伽经》讲如来藏,是讲…

《达摩禅法与天台止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天台九祖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