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禅法與天臺止觀
【內容提要】達摩禅與天臺宗,二者享有共同的思想淵源,均由鸠摩羅什所傳之般若學開出。達摩所傳禅法與天臺止觀禅法,都有﹝藏經禅﹞解,皆藉教悟宗,達摩則依傳《楞伽經》以“楞伽印心”(楞伽開慧)。天臺宗依《法華經》爲宗骨之宣化(法華成佛)。故謂禅教不異妙門,各有下手處。兩者可謂都是般若禅。達摩之西來,天臺宗之興,期間不過六十余年之相距,這兩個法門,可以說都是爲證如來藏心識——法爾自然清淨的佛境界。
達摩傳入的禅是祖師禅,是以心證心,從心的本體上證心的本體,是最上乘,是高著眼。其依據的是如來藏系和般若性空系兩部分理論,本質是如來藏法門(均統一于《楞伽經》中)。其藉教悟宗,理入二行,經大乘壁觀,由定慧雙修,悟理和笃行的統一而證得般若中觀,契于大乘的一實相印。
天臺解行並重、知行合一的止觀學說,屬如來禅法系。止觀即禅觀。其定慧具足、教觀並宏,統攝一代聖教,具六度而兼修,四悉檀而圓備。天臺止觀法門,是究如來藏體性之修之悟,以法華之觀法,既是依般若爲觀法(觀心)而熏修,實踐止觀修證而悟入法華叁昧。因般若助顯止觀妙法,而雲修一乘法即中道妙法,顯身性清淨心,一念心性現前,佛心我心平等一如。
【關鍵字】達摩禅.壁觀.天臺止觀.般若.一念心性
達摩之禅與智凱之天臺宗,均由鸠摩羅什所傳之般若學開出,二者曾享有共同的思想淵源。達摩禅法,實以般若空宗之中道思想爲其精髓,從禅宗之拈花一笑的公案可知,祖師禅是從空不空的事上證金剛般若之空。達摩與智凱,並爲一代著名之禅師,又各創爲禅法,盛弘于百世。故禅宗與天臺宗之間實亦多有關涉。考察兩宗之義學,可知,菩提達摩“二入四行”的基本思想,對于智凱之禅法的開創及其義學結構的建立,其實都有明顯影響。在某種意義及程度上,因菩提達摩所開創的禅觀體系,是曾被智凱所吸收並整合于其佛學體系的整體結構之中的。
一、鸠摩羅什般若學爲中土大乘佛教的弘宣創造了條件
東晉時代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在西域,即爲諸國所敬重。苻堅僭號關中,特遣呂光率七萬伐龜茲以求什公。總算什公與此土有緣,便由此來中國,與弟子道融、僧睿、道生、僧肇等叁千余,譯出經論約四百卷,于如來所說清淨妙理,甚深旨趣,廣爲弘宣。而後大乘經論大行于震旦。惟什公于般若一部傳譯爲多,而當時對于般若宗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宏講極盛。因此遂有中土佛教因受其豐富有力的培養,而有旭日東土、鮮花盛開的新氣象、新生命。
二、達摩祖師禅的精髓在于般若
達摩祖師禅未到中國之前,中土就有大乘氣象,達摩以前所傳的禅,都是如來禅,惟有達摩所傳,直指心源,不立文字,頓同佛體,言慮之寄,才是最上乘禅。才是中土禅宗所傳的祖師西來意,所以達摩實內禅宗的開山祖師。達摩禅法是有別于如來禅的祖師禅。民國太虛大師曾說:“如來禅是落功漸次的,祖師禅是頓悟本來的。”頓悟本來,就是一超直入,不借言教,直入般若。般若的最高境界就是佛的心印,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此微妙法門,禅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離言絕思。達摩祖師傳的就是實相般若之教(直指佛的心印)。
我們通過對禅宗宗派源流的探討,認爲中國禅宗是自開山鼻祖達摩以來,以弘傳祖師禅爲特色的一個佛教宗派,其精髓在于般若。
叁、達摩禅學的核心內涵與基本精神
達摩禅法和禅學理論在中國禅學史和中國禅宗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極大的影響。可以說,不了解禅,就不理解佛教;不了解達摩禅,就不了解中國佛教。達摩禅法邃密精湛、究竟圓滿、直指心源、徹悟成佛。達摩禅法成爲禅宗法統相續的的心脈所在。達摩曾把四卷《楞伽經》傳給二祖慧可。《楞伽經》爲印度佛教法相唯識系與如來藏系的重要經典。全經以離名絕相的第一義心爲宗。重心爲本體,立證無相,乃達摩所謂“南天竺一乘宗”以《楞伽經》爲其禅法經典依據的初衷。
《楞伽經》將法性與般若兩系統一起來,重視“如來佛性”,借如來藏思想之教來悟宗,強調心性本淨,客塵所深,只有去掉塵垢,自性清淨心就能自然顯發。爲禅宗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
達摩禅學的主要內容是“二入四行”。
二入,即理入與行入。何謂“理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于言教。此即與真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名,名之理入。”《菩提達摩略辯大乘入道四行》理入的叁個步驟:籍教悟宗、壁觀、入真性而舍教。由壁觀而達到的內證,證得了般若中道關觀,入真性而舍教。真性者如來也。如者,般若不變體;來者,般若隨緣之用。無相無空無不空,是謂如來真實相。
何謂“行入”?
行入分爲四: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下面诠釋一下這四種行:
抱怨行:修到是要經曆很多苦的,要認識到這些苦難是往昔所做的惡業所使然,因此要甘心忍受。
隨緣行:對目前所受到的苦樂都要順從,縱然得到榮譽也不要歡喜,要知道,苦樂都是宿因所致。緣盡了,樂也就沒有了。何必歡喜?修到人要有“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吹不動的操守。
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智者悟理,妄心無爲,一切法無自性,緣起性空,無有可求得之實體,能求之心也幻生幻滅。
稱法行:稱指“相當、相稱”。法是宇宙萬法的本性,要按照萬法的本性行修。性淨之理實際指的是般若性空之理。萬法本性清淨,因此于萬法都不能貪著與厭離,而是以無所住對待。
理入與行入,二者本質上是一致的。理入時,要依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之理;而行入時實際上要求性空之理。
達摩禅法的核心理論之精髓是“壁觀”,其內容爲“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僞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爲。”這種特重心性的大乘壁觀,主要是喻人心靜如牆壁,中直不移,從認識上舍僞歸真,無自無他,排除一切執見無人我而入道。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一《習禅篇》曾評價達摩禅法:“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關于壁觀的含義,唐代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載:“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禅之法?”達摩之“壁觀”,正是通過于此種境界的現實途徑,故“壁觀”亦即禅定。實以安心爲其目的指向的。四行著重在于勸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愛憎情欲,嚴格按佛教教義苦下功夫。“理入”與“行入”結合起來,就是達摩傳授的簡易禅法。達摩禅法突出的特點在于“籍教悟宗”,二入之中以理入爲主,行入爲助。其理論基礎在于“如來佛性”。總之是以究明佛心爲達摩禅的最後目的。由此可知,曆來禅宗“直指本心,教外別轉,不立文字,惟以心傳心,實修實證”的宗風實濫觞于此。
四、《楞伽經》與達摩禅
達摩以《楞伽經》授入,表明該經與達摩禅法必定存在內在關聯。達摩傳法門衣缽時以此經印心,曾對二祖慧可說:“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衆生開示悟入。”並說:“吾觀震旦所有經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吾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也。” 《楞伽經》雖爲法相有宗典籍,但其說法,處處著眼在破除妄想,顯示實相,所明實相無相之宗。所謂“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義。
可以說,《楞伽經》在整個佛法中有著卓然特立的地位。此經即可以通教,也可以通禅;即可以明法相,又可以明法性;即可以印心,由可以度世。此經不但是禅宗的印心之經,也是整個佛法的印心之經。
“楞伽”意爲難入,別譯爲“寶”。意爲難入之城、難得之寶。《楞伽經》乃佛說密乘究竟了義之經,故玄奘以之明法相,達摩用之以傳心印。楞伽大法根源般若。經中當機對應之主大慧菩薩即表般若之同體文殊菩薩。馬祖曾雲:“楞伽以佛語心爲宗。”蓋一切諸法不出一心。而所謂寂滅,亦即一心。一切諸法,皆證此心,而爲衆生開示者,直指此心耳,故雲:“一切佛語心”,即一切諸佛所說之法皆積集于此也。
《楞伽經》與禅宗相聯系的主要內容當爲
第一,“叁界唯心”說。認爲一切諸法都系“自心所見”、“自心所現”,是“自內證”。
第二,“藏心自性”說,標明真妄的因緣,辨明邪正的因果,說明去妄歸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叁性、八識、二無我(法無我,人無我)的道理。認爲八識是阿賴耶識大海生起的波浪,阿賴耶識是“原因”和“根本識”,它是元始以來的本體。阿賴耶識也就是如來藏,明法身之常住”,以示真妄、生滅、平等之相。
第叁,《楞伽經》的主旨,實實在在說的是如來藏的法義。是講佛、菩薩、凡夫的叁種心識境界。是一種大中觀見。達摩祖師把《楞伽經》講的如來藏是作爲明心見性來印心的依據之法。
第四,如來藏的思想爲禅宗一悟到佛地的頓悟法門的合理性、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因爲,禅宗標榜的:前念是迷,後念是悟;前念迷是凡夫,後念悟是佛;前念著境是煩惱,後念離境就是菩提。要知道,如來藏的本身是法爾自然清淨的,衆生的心識受汙染,禅宗在修行上,要就這個如來藏成佛,即心成佛(注意不是轉識成智)。“即”,是就當體,就心的本體成佛,所以是頓悟。禅宗講一超直入截斷衆流,直截了當,即心就成佛。《楞伽經》是講心識現象的。菩薩修行,當下離垢,汙染當下去掉,這正是原來的禅宗學《楞伽經》的用意。《楞伽經》講如來藏,是講…
《達摩禅法與天臺止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