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禅法與天臺止觀▪P3

  ..續本文上一頁止觀雙修的必要性已獲得極其充分的強調。

  八、天臺止觀之如來禅

  天臺止觀是究如來藏體性之修之悟,修離垢證如來藏,故可稱其爲如來禅。佛的法爾的自然而然的一種清淨的境界,稱如來藏。凡夫他是受汙染的心識境界;菩薩是修離垢去掉汙染的心識境界。空如來藏是菩薩,是離垢以後,通過修禅定將汙染除去得了清淨;不空如來藏是佛,是法爾的自然清淨的心識狀態。

  我們假使能夠見如來藏,那就是能夠體驗到心識不受汙染的狀態(受汙染是阿賴耶識)。這個實相就是如來藏的本來面目,內在光明,原始覺性——自性無垢,畢竟清淨。

  藏體無異無相,名之爲如;體具染淨二用,目之爲來。如者,般若不變體;來者,般若隨緣之用。佛、法,盡虛空遍法界群相,皆從“如”而來。如來者,乃諸法各以如之本位而來。“如”是爲法體,佛說法皆以“如”爲是。法華文句九曰“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爲如,不動而至爲來,指此爲法身如來。”因體具染淨二性之用,故依染淨二種熏力,能生世間出世間法。天臺止觀以知此染淨二性之用,故大乘止觀于第一大科中明止觀依止自性清淨心。而盡在“覺”與“不覺”義。于第二大科“複約一心開叁自性以爲止觀境界者,因凡夫已迷真成妄須依叁自性,爲止觀之境,乃有下手處。是爲定境,觀心之法門”,故曰:

  (一)依分別性——明凡夫修止觀,唯有從染濁分別性著手,令其性依淨熏而起淨用。如宗下本分功夫。

  (二)約依他性——依彼淨業所熏故性淨之用顯現,故名依他。

  (叁)對真實性——無垢真實性者,體顯離障爲義,即是體也。

  吾人本有佛性,但自無明不覺。此性已與染分和合,我爲依他。而依他,正式由妄想分別而有。故必先從分別性。斬關而入,步步深進,乃能達到真實性,究竟依止之地。

  真如在煩惱中之如來藏,而于修習止觀禅行中,真如出煩惱謂之法身,是體。叁德密藏中,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每德皆含常、樂、我、淨之四德。可知,法身莊嚴,由般若解脫之功德而顯現。

  天臺教觀之義理是佛說之教化,止觀是印佛心印之境界。教觀是天臺之學說,止觀是天臺之禅行功夫。論天臺止觀即禅,亦即中國禅法的淵源法脈。這是因爲天臺學與禅宗關系頗深,創始的慧文、慧思二師,都是修禅的禅師,天臺之一心叁觀的禅可謂是智者成立教義的時期,最高的禅定功夫了。臺家禅法是禅戒合一,禅教並重,即教觀並重。天臺止觀之究竟也可謂是般若禅、法華禅。佛說大乘法,教化菩薩,是圓教之究竟。這究竟法應在天臺叛教中之第四時。圓教以般若觀空,直顯實相,一念叁千,入不可思議境。

  楞嚴開慧,法華成佛。佛入無量義處叁昧禅,超越菩薩教化之經教,法華經爲成佛之徑者,而是臺家教觀總持,禅教並進。爲示衆生入佛知見故,方迹本兩門之互用。既不染一塵,也不拾一法。佛說法四十一年後,至法華開敷,亦無非是方便示觀。天臺教觀綱宗雖十乘觀法,亦是究竟于觀心禅境。須知,大乘之超越,方便也無門。唯悲智雙運,方可就路如還家,路路相通,法法皆妙法。教觀相融,若教若觀,是返妄歸真之表裏並用。

  若覺如來清淨禅,六度萬行體中圓。如來禅乃窮究法身、般若、解脫叁德密藏之大涅槃,而起無依妙用。所謂“妙湛總持不動尊”,即首楞嚴大定。如來禅法門,無論在法相、法性、般若多系,釋義及理之體,皆爲至極之心法。也即達摩所傳之宗旨,更是靈山會上,密付迦葉之傳心。智者大師入大蘇山上,普賢道場,悟“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頓入法華叁味。天臺止觀觀心法要,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以般若熏修,助顯淨法。照五蘊空,顯無塵智照。

  九、一念心性乃佛祖慧命之所在

  我佛如來,于菩提樹下趺坐現瑞。悟大慈出世,垂迹顯本,欲令衆是生開佛知見使乃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入佛知見故出現于世。如此,因現前一念心之實性是也,開發正宗之端緒,進而入佛道知見,安頓人心。

  近代臺宗大德谛閑大師曾雲:“西祖初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祖之道,原無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門,諸佛以隨機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時教,無非應病予藥,原無實法與人。祖師棒喝亦是一期方便而已。”(《谛閑大師語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唯依一念心起修,谛觀一念心,吾人才有真正下手處,修攝淨法。須知一切了義大乘諸祖公案,皆我現前一念注腳,說來說去,總不離我一心。非心性外別有佛祖道理也。

  大乘止觀述記雲:正當惑業若叁障空時,意識即轉爲無塵智,不名爲識矣。何以故,向迷塵緣,執之爲實。今則知無實塵,即爲妙觀察智相應品,故轉名爲無塵智。一切菩薩行門。皆以此智爲樞機。即心經照見五蘊皆空之照字是也。一切佛法無不以明心見性而令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爲本旨,明心見性即是自我從來明淨、無增減一異來去的妙明真心,本覺之性的開明與洞見;所謂明明白白一條路,得之于照也。照則明,通達無障。照見五蘊皆空,哪個“照”在照?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不空了,五蘊就即身成就了,這都隨你那個“照”而轉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分別轉滅、癡、嗔、慢、貪心、疑心五毒。成就五方佛智。

  佛的知見是無見,開悟了,那麼叁千大千世界都在我心中,能心包太虛,成佛之後得了無上菩提涅槃,菩提是智德,涅槃爲斷德。用智慧來斷煩惱,就得要修止觀。修止觀要先用二十五方便,然後進入十乘止觀法。則佛之性德必然彰顯。但又要知明,一切修只是方便,不是根本,並非本來的真面目。且記,誦經念佛持咒都是方便,人本來的面目是生佛不二,寂然如一。學佛要權實將事理和合,因緣和合,將同在清淨般若智慧覺地之中的戒定慧導歸一念心性于本體,把佛的知見打開,見性成佛,方是止觀的用處與目的。

  如天河之不息,似孤月之常輪。止觀之定慧,其下手所處,從空入(依般若熏修)或令(依他)入(即修五蘊皆空),二者總總無礙,簡易明確,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真如空性昭朗萬有。聞此法門,遂將一切念頭放下,意未盡,絕諸對待,爾時即止即觀,若能時時觀照,漸漸純熟,自性清淨悠然而興,一念圓明現前,佛心我心平等如一。至此還道一句麼?

  一念心之實性既爲一切依正名色凡聖之所依,是即實相;實相無相,而舉一切法之全體皆即實相,是故必以“現前一念”的自我妙觀察,實爲明心見性,還原實相的必由途徑。若禅若教,以一貫之。

  

《達摩禅法與天臺止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天臺九祖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