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随事分别,此意识转至于此,究为何名乎?
圣人制立其名有三:以其种种妄执,故曰意识。以其分别六尘,于一识在六尘上,分为六识,故楞严经云:“元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则兼前五识名为六也,故曰分离识。又以其随事攀缘,故又复说名曰分别事识也。
酉五识起所依。
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名已制立,然此意识,依何所起耶?如前五意,前前能生后后,则后后依于前前也。此意识则依见爱烦恼增长。见爱烦恼,即智识相续识见现识之境界,有爱与不爱之烦恼。此见增长,即使智续转为意识,故曰依见爱增长义故;见即五利使,爱即五钝使。
午二重显所依缘体,二:未一略明缘起甚深,二:申一标叹甚深。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首句即重牒上科中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而重显真如随缘而起,其义甚深。
众生真如随无明熏,所起业识甚深,前于生灭因缘中已释,今又重释者,以其义甚深故,前释中云:众生与五意意识为能依,八识心为所依。今科名所依缘体者,缘即无明,体即真如,合之仍为八识心。前科多就缘显,此科多就体显。此义因位难知,唯佛穷了,即略明甚深;广显还在下科。
非下十句,正显甚深,初二句拣非凡小能知;次三句谓十信三贤菩萨似知;次二句约初地证知分知;乃至二句,二地至十地亦分知不尽,惟佛为究竟证知;故曰重释甚深。
申二释深所以,二:酉一征。
何以故?
问:缘起妙理,原通凡圣,何故说唯极果方知耶?
酉二释,三:戌一即净而染。
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
答:是真妄和合之心,就真如说,众生从本(无始)已来,自性情净。就无明说,亦从本已来即有。又真如无始为无明所染,随缘而有业识等染心,曰即净而染;虽染而仍净,虽净而现染,故不可思议,唯佛穷了。
戌二即染常净。
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
真如虽随缘有五意等染心,而仍常恒不变,为即染常净,亦唯佛穷了。
戌三结成难测。
是故此义唯佛能知。
是故,承上即净而染,即染常净,二义皆深。从来染净相违,而今茌分,故余人难可了知,唯佛穷了。
未二广显缘起差别,二:申一缘起体相,三:酉一显上不变之义。
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
先释科,“差别”,是五意及意识浅深不同,亦即生灭因缘不同。“缘”是无明,“体”是真如,“相”是下文六染心;今先显真体随缘不变之义也。
次释文,首句指体无念故,上科名为不变,真如本常无念,虽无念而能随缘,虽随缘而又能不变,法尔如然,非有念随缘不变。
酉二显上无明缘起之由。
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次显缘,即显上文根本无明为缘,而起五意及意识之由,以无明不了达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故,正是起五意及意识之由,此无明心无能所相应,故曰忽然而起,即无明无始曰忽然,又以起念故名无明,正反上无念故名心性,名不变也。
酉三显上缘起之相,三:戌一标。
染心者有六种。
上不达法界,即根本无明;此六种染心之相,为枝末无明;今将释,故先标。
戌二征。
云何为六?
戌三释,六:亥一执取计名相。
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乃信相应地远离故。
六染,即上五意及意识,但前明依因缘生起次第义,故自细向粗说;今欲辨治断次第,故从粗向细说。六中皆先举障,后对治。
首句即先举障,此染心即九相中之执取计名字二相,在始觉四位中曰异相;亦是上意中见爱烦恼所增长义;亦是上四相中粗分别执著相也。执取计名之我执心,与境相应,在境界上起思惑,曰俱生我执;起见惑,曰分别我执。如我意者,爱之欲取;不如意者,憎之欲舍。
次对治,二乘解脱,即声闻缘觉果人;信相应地,即十信满心登初住菩萨,此等人破我执,知我空,可远离执取计名字之障也。余义如上始觉四位中已释。
亥二相续相。
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
首句亦先举障,五意中名相续识;六粗中名相续相;但分别法执,相续生起不断,即是相续也;相应,亦心境相应也。
次对治,依信相应地,谓三贤菩萨修习法空观,即入道资粮,再以方便,即加行,指三贤后加行位也。渐渐能舍,言相续相,非能顿舍,三贤三十位,位渐高,功渐深,舍渐究竟,乃至登初净心地,谓初地菩萨,初证真如,真如清净,曰净心地,断分别法执,究竟离相续相。
亥三智相。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首句亦先举障,智即五意中智识,是六粗中智相;以能分别世出世诸法染净,故云智也;相应义,亦如前。
次对治,此为俱生法执,具戒地为第二离垢地,持戒精严,离毁犯垢,曰离垢地,由二地乃至七地,渐破无明,渐离法执。七地名无相方便地者,以修无相观,有加行方便故,乃究竟离智相。
亥四境界相。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首句亦先举障,是上五意中现识,三细中境界相,犹如明镜现色像等,此依根本无明动令现境也。前三相应染,即心境对得相应;后三不相应染,但有无明心境,虽云现色是境界,而无心境对得,故曰不相应。
次对治,色自在地,是八地菩萨,能究竟破色阴,知一切色相皆妙有,非实有故。七地前之法执,执境界相为实有,八地无此执故,于色自在,谓于三世间境,随心自在转变,即心能转境,如执为实有,则心境转。若有转境因缘,心能转境,如翻天为地,转地为天,日月在空,可移之地上;一身现多身,多身合一身,更能转变一切众生色身,易男为女,转女为男;一多互得,大小相容等;皆破色阴,不被色转,而能转色也,无缘不现,故曰色自在地能离故。
亥五能见相。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首句举障,能见心者,五意中转识,三细中能见相,以根本无明动业识令能见,上文云;依于动心,成能见故。此为八识见分,无境相应,此执断空之染心。楞严经云,晦昧为空,指此。
次对治,自心他心皆能转变,曰心自在地,即第九善慧地,能以自慧心,转众生恶心为善心。又自心展转,增悲增智,故能离此能见相。
亥六业相。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首句举障,根本业者,五意中业识,三细中业相,以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次对治,菩萨尽地,即第十法云地,入如来地即成佛:破生相无明,微细习气心念都尽,上文云: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故云能离也。
申二更重料简,三:酉一辨上无明约治料简。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重新料理简别,本末无明与六相。约能治无明之人料简,何人究竟离,何人不究竟离。
首句双举本末无明,皆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下约治料简。从信相应地,登初住。发菩提心,依圣教量,用比量观,观察真如本有,无明本空,如是学断无明;观察为能治能断,无明为所治所断也。从初住以至人净心之初地,各随智慧分深浅,而离亦有浅深,乃至超略二地至十地,亦云随分得离,至如来地乃能究竟离,所离虽皆无明,而有本末,皆不了一法界义。本末无明断尽,即证一真法界矣。
酉二释上相应不相应义,二:戌一释相应。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
释上六染,前三相应,后三不相应义,亦即料简;有心境对得曰相应,无心境对待曰不相应。言相应义者,标也。谓下即释也,先二句释异相应,心念即能念之心,法即所念之法,心法不同曰异,而相应,谓心与染净法,虽差别不同,有能所相应,故曰相应。末句释同相应,知相,为能念之心相;缘相,为所念之境相;同是心境相同,即心于净境作净解,于染境作染解,曰同;即能解心与所解境相同,亦有能所相应义。意识我执,智续法执,总是有心境相应义。
戌二释不相应。
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
不相应,即业转现三相,同阿黎耶识心三分,虽有三分,唯一无明不觉心,常无能所对待之别异。不同上三,知相与缘相,有对待故。
酉三举上染心及无明约境成二碍义,二:戌一标立,二:亥一惑障。
又染心义者,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举上染心及无明,约所障境料简成二碍义,科乃双标染心及无明。文则先牒染心义者,即六染心,总名烦恼碍,烦恼即动义,动碍不动,故曰能障真如根本智,使不动真如理不显故,又根本智即实智。
亥二智障。
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次牒无明义者,六染心皆从根本无明所起之枝末无明,与智敌体相违,故曰能障世间自然业智,使三业度生之妙智妙用不能现前;又自然业智,即权智。若料简二碍名义,如前法出离镜中,当互看!
又烦恼碍者,烦恼即碍;持业释也。智碍者,智之碍,相违释也。
戌二重释,二:亥一征。
此义云何?
征意云;染心粗,无明细;应是染心障事,无明障理;云何说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智碍能障自然业智耶?盖彼不知六染皆枝末无明,不分粗细也。
亥二释,二:天一释烦恼碍。
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
先释烦恼障,以染心为烦恼碍者,是总指六染心。此释中染心,是指三细中业识。能见能现是指转现二相,即三不相应染。妄取境界是指智续计三不相应染。六染心约烦恼说,烦是昏烦,恼是恼乱,即动意,动则违平等不动之心;障根本智,故曰碍。平等性亦带智说,性是法身,智是般若,性智不二,…
《大乘起信论述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