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述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不二,唯一真如平等,无高低大小之别异,故悲能取众生如己身,而智不取众生之相。

  巳二牒因显果。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首句牒前因。前言悲智之大方便,方便即智,智有权实,度生之智为权智,故亦曰方便。言智,悲亦隐在其中。

  二除灭二句,自利果。以有大方便智,自除断无明,无明障法身,无明既断,亲见无相法身,为自利果也。

  三自然下,正显用,即利他果。以己得见法身之体,依体起用,自然而有不思议业。不思议者,既常用而常寂,常寂而又常用。如是种种无用之用,即与真如等,言用之深,与真如体平等;遍一切处,明用之广大,无处不遍。

  即常寂而常用,用此现身说法,又亦无有用相可得;即无身可现,无法可说而常寂。次征云:何以故寂而常用,用而常寂耶?下释云:谓诸佛如来, 是法身智相之身,法不离智,智不离法,指体相二大说。法身为自证无相之理体,智相为自受用报身,非余人可见,故曰功德合法身,为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有为施作之法,是无为义曰寂也。

  但随有善根修行之众生,能得见佛身,闻佛法之利益;然为善根众之唯心变现,非诸佛实有有为之用,乃用即无用之妙用,用而常寂,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众生心水净,明月影现中,月乃寂而常用。

  辰二别释,二;巳一标征。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

  先标,后征,易知。

  巳二释义,二:午一正显用相,二:未一直显其用,二;申一明应身,二:酉一约识举人。

  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

  首句约识,次句举人。应身为所现用也,前言智相身,为自受用报身,不同应身。下科报身,为他受用报,即通应身,应身亦名化身,又分胜应身,即他受用报身;劣应身,即化身也。

  凡小只用分别事识修行,故感劣应身。如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一切凡夫二乘见佛应化身,执为报身。

  酉二释其所以。

  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

  凡夫二乘何以但见应身耶?因凡小不知八识中见相二分无分齐。知此则知色心不二,十界依正色相,皆在自八识心中显现,皆无分齐。既不知自心现,故见色从心外来,故取丈六身,三十二相等分齐,不能称无分齐色心而尽知故,见从外来之心,六识也。

  申二明报身,三:酉一约识举人。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

  依业识,即依第八识;言业识,该三细也。依六识八识皆转变为相似智慧,方可见佛。菩萨发菩提心,欲成佛道,非同二乘,仅有了生死心。初发心住乃至十地菩萨,皆以成菩提为目的,曰发菩提心,此心胜故,所见亦胜,即胜应身,亦名他受用报身。

  酉二所见报相。

  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

  初发意乃至究竟地菩萨心所见报相,又四:初三句正报相,身有无量色;无量,无大小分量,此三大中相大,非对小之言大也。又无限量,即多义,多福德所感之报身,有无量光色。身有无量色,如云色身是无分量之色身,色有无量相,乃指一色身具有无量相,拣非三十二相,相有无量好,拣非八十种好;相为大相,相相皆有无量好,好为小相,好好皆有无量光明,此言正报之无量庄严。

  次三句依报相。所住依果,亦有无量,依果即依报,依报亦有种种无量庄严,此总说也。别则三贤菩萨见佛报身,在摩~~首罗天,依正范围,既已无量无边;地上菩萨见佛报身在华藏世界,其依正庄严,更是无量无边。

  三四句通明二报,随所示现,随众生机,所示现之依正二报,皆棋遍十方无边,竖穷三际不可穷尽,尘尘刹刹,无非报身所住报土,离分齐相,即释上无边也。

  末三句释上竖无穷尽。随其所应,通依正,正则随菩萨应见何身,即现何身;依则随菩萨应见何土,而现何土。应、平呼,即称机当现;若作去声,则随感而应也。此佛与土,常能住持,不毁不失,拣非应化身土,佛有涅槃,土有三灾。

  酉三结果由因。

  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结上文之报身,果必有因,皆因之因即由也。诸波罗蜜等无漏行,即缘了二因资熏因也。及不思议熏,即本觉正因内熏因也。由此二因之所成就,故感无量乐相之报果。行言无漏者,非如人天善因,随善报而灵,曰有漏;菩萨之行,三轮空故,心不求报,故曰无漏行。不思议者,法性理体本具之体相用,在内心熏习,是为本熏;加无漏行之资熏。如是内外来攻,熏习无明,成就报身果。

  具足无量乐相者,略为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所觉之法无量,故能觉之智亦无量。涅槃之乐,尽于未来,是二种乐,一一种性无量。如是因,如是果,故说为报身。

  未二种牒分别,二:申一应身。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乐相,故说为应身。

  重新将二身牒起分别,先应身。上言应身,凡夫二乘所见,今但言凡夫者,以二乘因人,亦在凡夫之类,凡夫亦通信前,对菩萨所见报身细色,曰是其粗色。非佛色身粗,机劣见粗也。六道凡夫业感,眼光知识不同,故见佛身亦不同,如大化千丈,小化丈六,及随类而化。就随化说,如五百释子,见佛灰色;一千比丘,见佛身赤;十六信男,见佛如黑象脚;二十四信女,见佛如聚墨;或见苦行老比丘骨瘦如柴等,皆非受乐相,是故说为应身。

  申二报身,三;酉一明地前所见。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

  分别报身又二:初发意菩萨等,亦通十信。以深信真如法故,深信拣非初信,若登住解知真如法,以比量智,相似见真如,曰少分而见,不能见无量色相之全分。然知报身色相庄严,及与信报,皆称真如性,大而无外,故无来去,无有分齐。且知唯依自心所现,即八识心中现识所现境界,不离真如故,全相是性。亦可云佛之报身相,唯佛心随缘所现,亦不离真如。

  就菩萨解见真如说,已甚美矣,而犹未离分别心,自心分别心中所现之报身相。以未证法身位,未证真故,即美中不足。若入法身位,则知相即心真如,法身即相,则美满矣。

  酉二显地上所见。

  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

  地上所见报身中,若登初净心地,亲证真如,所见报身微妙,妙而言微,拣非三贤所见妙而非微,即诸佛大用转胜也。从于二地,至第十地,渐渐又细,故云转胜。地尽者,第十地也,第十地中,所见报相,最极微细,此外更无朱胜之相可说,故云究竟。

  西三究竟位无见。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初二句正释无见。若离者,反显上见之究竟,亦依业识见,故曰若离业识,则无见相,即究竟佛位,无能见之见,亦无所见之相。究竟佛位,不可混上究竟二字,盖澈底见真本有,见妄本空,妄空生相无明亦空,真有即法身全彰,若离业识,则无转现二识。乃究竟知从前断妄,皆无妄可断;始觉同于本觉,故无报身相。亦无生可度,故无化身相。相归法身,即摄用归体,则自己三细六粗相,及众生相,皆了不可得。

  次二句,释无见所以。以诸佛唯是法身,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法身无相,故无彼此色相,佛与诸佛,皆无报化二身相,故无迭互相见也。

  然法华会上,释迦佛又何以见多宝佛耶?佛化众生,不亦有生可度耶?盖以诸佛虽证法身,无相可见,以众生有妄见故,示现有见。法身无相,即随缘不变,示现有见,即不变随缘。虽诸佛法身,无彼此色相,而不妨有众生可度,有他佛可见,是即诸佛不思议之境界也。

  午二问答除疑,二;未一问。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前文云:“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问者不解诸佛法身离遍计实色,不离妙色,故问云何能现报化二身耶?

  未二答,二:申一释法身能现。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

  答中,先解法身为能现,又二,初总,诸佛法身体大,是妙色之体,能现报化二身之妙色,如水体能现波浪。水喻法身,波喻报化,即能所不二也。

  所谓下,二别,谓别释也。又二:一统论色心不二,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性相同如,体用一致也。二以色性下,逐明色心相即,又二:一色即心。以色性(体)即是智(心),色即是心,色体无形,即心无形相,说名智身,即法身也。摄色即心,会相归性故。二心即色。以智性(心)即色故,说名法身,法身即是智性,故遍一切处。一切通依正二报,以依正色不离心故。色即心,显心不显色;心即色,显色不显心;即互夺义。心色空寂,即双遣义。或说心色具足,或言同时无碍,即两成,双彰义也。

  申二释所现之色。

  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心所现之妙色,心竖穷横遍,无有形相分齐;报化妙色,亦无分齐。然所现色,依报实有森罗万相,形形色色;正报亦有十界不同。又一正报身,又有六根差别,何以言无分齐耶?盖此妙色分齐,即无分齐。若知依报物物周遍,正报根根周遍,则于小大分齐中,知无小大分…

《大乘起信论述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