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不二,唯一真如平等,無高低大小之別異,故悲能取衆生如己身,而智不取衆生之相。
巳二牒因顯果。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谛,無有世谛境界,離于施作,但隨衆生見聞得益,故說爲用。
首句牒前因。前言悲智之大方便,方便即智,智有權實,度生之智爲權智,故亦曰方便。言智,悲亦隱在其中。
二除滅二句,自利果。以有大方便智,自除斷無明,無明障法身,無明既斷,親見無相法身,爲自利果也。
叁自然下,正顯用,即利他果。以己得見法身之體,依體起用,自然而有不思議業。不思議者,既常用而常寂,常寂而又常用。如是種種無用之用,即與真如等,言用之深,與真如體平等;遍一切處,明用之廣大,無處不遍。
即常寂而常用,用此現身說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即無身可現,無法可說而常寂。次征雲:何以故寂而常用,用而常寂耶?下釋雲:謂諸佛如來, 是法身智相之身,法不離智,智不離法,指體相二大說。法身爲自證無相之理體,智相爲自受用報身,非余人可見,故曰功德合法身,爲第一義谛,無有世谛境界,離于有爲施作之法,是無爲義曰寂也。
但隨有善根修行之衆生,能得見佛身,聞佛法之利益;然爲善根衆之唯心變現,非諸佛實有有爲之用,乃用即無用之妙用,用而常寂,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衆生心水淨,明月影現中,月乃寂而常用。
辰二別釋,二;巳一標征。
此用有二種。雲何爲二?
先標,後征,易知。
巳二釋義,二:午一正顯用相,二:未一直顯其用,二;申一明應身,二:酉一約識舉人。
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爲應身。
首句約識,次句舉人。應身爲所現用也,前言智相身,爲自受用報身,不同應身。下科報身,爲他受用報,即通應身,應身亦名化身,又分勝應身,即他受用報身;劣應身,即化身也。
凡小只用分別事識修行,故感劣應身。如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一切凡夫二乘見佛應化身,執爲報身。
酉二釋其所以。
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
凡夫二乘何以但見應身耶?因凡小不知八識中見相二分無分齊。知此則知色心不二,十界依正色相,皆在自八識心中顯現,皆無分齊。既不知自心現,故見色從心外來,故取丈六身,叁十二相等分齊,不能稱無分齊色心而盡知故,見從外來之心,六識也。
申二明報身,叁:酉一約識舉人。
二者依于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爲報身。
依業識,即依第八識;言業識,該叁細也。依六識八識皆轉變爲相似智慧,方可見佛。菩薩發菩提心,欲成佛道,非同二乘,僅有了生死心。初發心住乃至十地菩薩,皆以成菩提爲目的,曰發菩提心,此心勝故,所見亦勝,即勝應身,亦名他受用報身。
酉二所見報相。
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
初發意乃至究竟地菩薩心所見報相,又四:初叁句正報相,身有無量色;無量,無大小分量,此叁大中相大,非對小之言大也。又無限量,即多義,多福德所感之報身,有無量光色。身有無量色,如雲色身是無分量之色身,色有無量相,乃指一色身具有無量相,揀非叁十二相,相有無量好,揀非八十種好;相爲大相,相相皆有無量好,好爲小相,好好皆有無量光明,此言正報之無量莊嚴。
次叁句依報相。所住依果,亦有無量,依果即依報,依報亦有種種無量莊嚴,此總說也。別則叁賢菩薩見佛報身,在摩~~首羅天,依正範圍,既已無量無邊;地上菩薩見佛報身在華藏世界,其依正莊嚴,更是無量無邊。
叁四句通明二報,隨所示現,隨衆生機,所示現之依正二報,皆棋遍十方無邊,豎窮叁際不可窮盡,塵塵刹刹,無非報身所住報土,離分齊相,即釋上無邊也。
末叁句釋上豎無窮盡。隨其所應,通依正,正則隨菩薩應見何身,即現何身;依則隨菩薩應見何土,而現何土。應、平呼,即稱機當現;若作去聲,則隨感而應也。此佛與土,常能住持,不毀不失,揀非應化身土,佛有涅槃,土有叁災。
酉叁結果由因。
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說爲報身。
結上文之報身,果必有因,皆因之因即由也。諸波羅蜜等無漏行,即緣了二因資熏因也。及不思議熏,即本覺正因內熏因也。由此二因之所成就,故感無量樂相之報果。行言無漏者,非如人天善因,隨善報而靈,曰有漏;菩薩之行,叁輪空故,心不求報,故曰無漏行。不思議者,法性理體本具之體相用,在內心熏習,是爲本熏;加無漏行之資熏。如是內外來攻,熏習無明,成就報身果。
具足無量樂相者,略爲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所覺之法無量,故能覺之智亦無量。涅槃之樂,盡于未來,是二種樂,一一種性無量。如是因,如是果,故說爲報身。
未二種牒分別,二:申一應身。
又爲凡夫所見者,是其粗色;隨于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樂相,故說爲應身。
重新將二身牒起分別,先應身。上言應身,凡夫二乘所見,今但言凡夫者,以二乘因人,亦在凡夫之類,凡夫亦通信前,對菩薩所見報身細色,曰是其粗色。非佛色身粗,機劣見粗也。六道凡夫業感,眼光知識不同,故見佛身亦不同,如大化千丈,小化丈六,及隨類而化。就隨化說,如五百釋子,見佛灰色;一千比丘,見佛身赤;十六信男,見佛如黑象腳;二十四信女,見佛如聚墨;或見苦行老比丘骨瘦如柴等,皆非受樂相,是故說爲應身。
申二報身,叁;酉一明地前所見。
複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無來無去,離于分齊;唯依心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自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
分別報身又二:初發意菩薩等,亦通十信。以深信真如法故,深信揀非初信,若登住解知真如法,以比量智,相似見真如,曰少分而見,不能見無量色相之全分。然知報身色相莊嚴,及與信報,皆稱真如性,大而無外,故無來去,無有分齊。且知唯依自心所現,即八識心中現識所現境界,不離真如故,全相是性。亦可雲佛之報身相,唯佛心隨緣所現,亦不離真如。
就菩薩解見真如說,已甚美矣,而猶未離分別心,自心分別心中所現之報身相。以未證法身位,未證真故,即美中不足。若入法身位,則知相即心真如,法身即相,則美滿矣。
酉二顯地上所見。
若得淨心,所見微妙,其用轉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
地上所見報身中,若登初淨心地,親證真如,所見報身微妙,妙而言微,揀非叁賢所見妙而非微,即諸佛大用轉勝也。從于二地,至第十地,漸漸又細,故雲轉勝。地盡者,第十地也,第十地中,所見報相,最極微細,此外更無朱勝之相可說,故雲究竟。
西叁究竟位無見。
若離業識,則無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
初二句正釋無見。若離者,反顯上見之究竟,亦依業識見,故曰若離業識,則無見相,即究竟佛位,無能見之見,亦無所見之相。究竟佛位,不可混上究竟二字,蓋澈底見真本有,見妄本空,妄空生相無明亦空,真有即法身全彰,若離業識,則無轉現二識。乃究竟知從前斷妄,皆無妄可斷;始覺同于本覺,故無報身相。亦無生可度,故無化身相。相歸法身,即攝用歸體,則自己叁細六粗相,及衆生相,皆了不可得。
次二句,釋無見所以。以諸佛唯是法身,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法身無相,故無彼此色相,佛與諸佛,皆無報化二身相,故無疊互相見也。
然法華會上,釋迦佛又何以見多寶佛耶?佛化衆生,不亦有生可度耶?蓋以諸佛雖證法身,無相可見,以衆生有妄見故,示現有見。法身無相,即隨緣不變,示現有見,即不變隨緣。雖諸佛法身,無彼此色相,而不妨有衆生可度,有他佛可見,是即諸佛不思議之境界也。
午二問答除疑,二;未一問。
問曰:若諸佛法身離于色相者,雲何能現色相?
前文雲:“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問者不解諸佛法身離遍計實色,不離妙色,故問雲何能現報化二身耶?
未二答,二:申一釋法身能現。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于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
答中,先解法身爲能現,又二,初總,諸佛法身體大,是妙色之體,能現報化二身之妙色,如水體能現波浪。水喻法身,波喻報化,即能所不二也。
所謂下,二別,謂別釋也。又二:一統論色心不二,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性相同如,體用一致也。二以色性下,逐明色心相即,又二:一色即心。以色性(體)即是智(心),色即是心,色體無形,即心無形相,說名智身,即法身也。攝色即心,會相歸性故。二心即色。以智性(心)即色故,說名法身,法身即是智性,故遍一切處。一切通依正二報,以依正色不離心故。色即心,顯心不顯色;心即色,顯色不顯心;即互奪義。心色空寂,即雙遣義。或說心色具足,或言同時無礙,即兩成,雙彰義也。
申二釋所現之色。
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
心所現之妙色,心豎窮橫遍,無有形相分齊;報化妙色,亦無分齊。然所現色,依報實有森羅萬相,形形色色;正報亦有十界不同。又一正報身,又有六根差別,何以言無分齊耶?蓋此妙色分齊,即無分齊。若知依報物物周遍,正報根根周遍,則于小大分齊中,知無小大分…
《大乘起信論述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