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如何发菩提心,从何处发。故如庵罗花,花多果少;如鱼子多,成鱼者少耳。
如是学佛人,虽受戒时不会发,后应常学发心,初发曰发动,渐次发大,节节学,节节发。依本觉理,起始觉智,曰发菩提心。须知本觉理,竖穷一切时,横遍一切处,则于一切时处发之,乃能发大。略则须按毗尼曰用,随时随处发之;广则须学华严净行品,时时处处,从朝至暮发之。如朝云:“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暮云:“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举朝暮以摄其中,无一时处不是本觉理,当一切时处发菩提心。
巳二结成退失。
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角二乘地。
既明因缘皆劣,结成终归退失。以上五种发心,悉皆不定;或遇恶因缘,毁犯戒律,则堕恶趣凡夫;或退大心,堕为二乘,菩萨行难行也。如舍利弗久远劫前,发心遇乞眼事,因而退心,人多知之。
寅二显发心之相,三:卯一牒章以问。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
前明三种发心相,今当第一;首句牒章,次句寄问。
卯二标征列释。
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首句标,次句征,三心皆先列,后释。发心必先有智慧心,即直心,不曲也,直心是道场。正念即一念,即无念,无一切妄念,仍是一念。念真如法,即属始觉智,念本觉理,为二利之。
始觉智,知法性本具相用功德,多如恒沙,迷而未显,当发直心,以念佛法念之,以空观法观之,以看话头法参之;真如之法,本来无念,不必东想西想,蓦直观去,即是直心,从真如本觉,发始觉智,以始觉智,还观本觉理,如珠发光,光还照珠。须先解此理,久久观念,行起解绝,切实行持;否则如数宝不富,说食不饱,良可悲矣。
所谓发直心,亦即摄律仪戒以护真如也,如持戒即护戒体,戒体亦以真如为依,如有毁犯,染污戒体,即背真如,离理(体)持戒,为著相,则成人天有漏因,不得出离,况犯戒乎。下二心即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然摄律仪须时时向体上会,则迎宾待客,种田作工,皆念真如而作,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佛法何曾离开世间,而不竖穷横遍。
以始觉智知本具性德,深故起自利深行;知一切众生同具性德,广故起利他大行;又知真如无初后故,念二行不疲,知真如自性离言故,念二行离相,成无漏行。
二者深心,竖穷三际谓之深,发无穷尽之深心,好乐积集一切诸善行,六度万行。言一切诸善行,内有广大义,亦横遍十方,无处不起善行也。深心虽云自,利亦通利他。
三者大悲心,悲必摄慈,拔一切众生苦,六道众生,有分段生死苦,拔之与三乘乐;三乘圣人,有变易生死苦,拔之与究竟乐;虽云利他,亦通自利。
总上三心,直心即智心,深心即愿心,悲心即慈心,必三心圆发,总为发菩提心也。
又此三心,即三聚戒,已如上说,又即净土之上品三心,直心即至诚心,真实愿生净土之心也;深心即愿心,深愿净土之心也;大悲心即回向发愿心,回向所修功德,愿与众生同生极乐之心也。吾人何幸,遇兹胜法,愿齐发三心,持三聚戒相,护三聚戒体,如观经所示,往生极乐,位登上上品,愿与有血性汉子,携手同行!
卯三问答除疑,二:辰一问。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问意乃蹑上文真如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即佛体无二,如是何不唯以直心正念真如,云何复发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耶?
辰二答:二,巳一正答所问:二,午一喻。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镰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答中,先喻,大摩尼宝,亦名如意宝,本体光明净洁,而有镰秽之垢。若人心虽想宝性光明净洁,而不种种磨治,宝性光明终无得显也。
午二合:三,未一正合。
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
合中,先正合,如是众生真如之法,合大摩尼宝。体性空净,合上体性明净,真如之法,了无一物,本空本净也。而有句合上镰秽之垢。若人句下合上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终无得净也。
未二委释。
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
委曲綩转解释,垢即遍计执,遍计一切法为实有,必于一切法上修无漏福智善行,除去遍计垢染,乃可显现真如。
未三顺真。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若人修事善,对治业障,修福慧善,对治惑苦二障,即顺真如三德修,以显真如体相用,故曰归顺真如法也。
巳二重显方便,二:午一标征。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承上,若依方便种种熏修,总也,广也。若广而无略,无入手处,故今略标方便有四种。云何句,征起。
午二别释,三:未一不住道。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别释四方便为三科,皆顺真之方便;一者行根本方便,为下三方便之根本方便。上三心为能起之心,下四方便为所起之方便行,今第一为直心所起之方便行。
不住道即行根本方便,三:首句标名。行者,自利利他行也。此行为下二行之根,又为下二行之方便,故曰行根本方便。言根本为能生义,能生下二行也;言方便为前方便,为二行之前方便也。科名不住道者,取意也。道字,可作因行解,对下大智大悲之果曰因行,如行道,不住二边之行也。又可作理解,即不住二边之真如也。不字,约行解,不住生死涅槃之行也;约理解,不为无也,无住真如也。
二谓下释相。乃释不住道之相,二:初四句以空观智观不变真如修止,不变即止,不住生死,不随生死流;以此为下大智行,本即为下智德之本。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始觉智为能观,世出世间一切法性为所观,即观不变真如,本自无生,离于妄见,不见一切诸法为实有,乃不住生死,真如不变,曰不住道,言真如非住于生死之法。
次六句以假观智,观随缘真如,成大悲行本,不住涅槃,可度众生,与大悲利他行而作根本。观一切世出世法皆因缘和合,上于一切法观真如自性,生死本空,此观一切法相,世间法无明因,境界为缘,出世法真如为因,三宝为缘也。以因缘和合,乃业因与果报不差,世间法多恶因果,出世法纯善因果也。盖真如随缘,未离一切法,而随恶缘,觉为可惜,因起大悲,悲悯恶因,故修诸福德,以为善因,自利利他,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为果上大悲行之根本。
又一为即观之止,止生灭,观生性,以观自性本无生死为止。二为即止之观,止恶因缘,观善因缘,知恶不顺真如应止,观善顺真如应作。
三明意。明上科意,一以即观之止,顺不变真如;二以即止之观,顺随缘真如。不变故,不住生死;随缘故,不住涅槃;合即止观双修,又即中观也。
未二自利行,二:申一断德。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能止方便,即断德,以此方便能成断德故。又三:首句标名。
二谓下,释相。有惭愧人可以止恶,戒中止犯作犯诸恶,佛必制戒止之。如有犯戒,即当惭于己,而愧于人也。不知惭愧,必不能止恶。然惭须真实,若但口说,而不责心,不痛器流涕,则不能止恶。愧亦须真实,对于三宝父母师长施主等,通九法界众生,常生愧心。必惭愧俱足,始可忏其前愆,悔其后过,痛自责心,誓不再作,乃可止一切恶法。律有止作二持,此就止持说,巳作之恶,不复再作,未作之恶,誓不令起,亦即四正勤中之勤断二恶也。惟能忏巳不犯,使恶法不增长,善法乃可增长,如除草苗乃可长。
三,明意。止恶之意,在随顺法性,法性本无诸恶染故。随顺法性,离诸过恶,乃本分事。如果犯戒不悔,随顺染污,似赤身露体,可羞之极,噫!知惭知愧,亦实难矣,如余等但讲不行,实自不知惭愧也已!
申二智德。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智德亦三:初标名。有方便法可发起善根,且可增长善根,故曰发起善根增长方便。方便为能成就,所成就为智德。若对上文,行根本为能成就,断德智德皆所成就。断德即涅槃,智德即菩提,若圆满时,即果上之德。今为顺真如之德,亦为成就信心之德耳。
二谓下,释相,又三:初三句约缘修行。文虽浅明,欲资实行,必细讲解,否则不能踏实培福慧也。修慧必修福,修福亦必修慧,常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香象挂璎珞。但修自了智慧,未培利他福因,虽证四果,断见思二惑,尚有空钵之叹。但修痴福,未求智慧,犹堕畜生,虽有璎珞庄严,抑又何用?此不能双修之证也。
供养三宝,礼拜三宝,似皆修福,然亦必得闻法之慧。供养之道,概为四类:一内财供养,内为正报,财为宝贵义,以宝贵之身礼拜,口赞叹,意恭敬,皆内财供养也。二外财供养,如以香华灯涂果荼食宝珠衣等,无养也。三观想供养,就所想境,以为供养,如“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者是也。四法供养,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余加一句“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为供养。”
如说修行供养者,智度论云:“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遻不修行,不名为智者。”经云:“善男子!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
《大乘起信论述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