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述记▪P21

  ..续本文上一页是则成就供养如来。”利益众生供养者,如华严十地品云:“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又云:“诸佛出世,本为利益一切众生故。”所以利益众生名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者,诸佛出世,为以慈悲摄受众生故,所以能以慈悲心随顺摄取众生,为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者,以代众生苦,若舍菩萨所修事业,是亦不能利乐众生故。不离菩提心供养者,华严离世间品中有十种退失善根法,所谓舍菩提心,凡所修善,魔所摄持。若暂舍菩提心者,是亦不能利乐众生也。与余依梵网所加一供养,共成八种,皆顺佛意,如孝子必以顺父母意为孝心,供养得佛欢心,成真供养。行是法供养,不可但念,必须观杙,观想纯熟,则得成就无养三宝。

  礼拜,勒那三藏,悲悯下凡,出七种礼法,文义周委,兹略明之。初我慢礼,谓心无恭敬,轻人薄道,如置高架(律云下床,俗呼拜橙。)使五体不能投地,贵重色身曰我,不重三宝曰慢,外??似礼,内增慢惑,此是慢业,名我慢礼。

  二唱和礼。一人唱礼,众人和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不合内财供养。此前二种非仪,决不可用也。

  三恭敬礼。五体投地,稽首于地,观想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以手捧佛两足于我头顶。离垢慧经中广明,须者寻之!

  兹略述常用之礼佛偈,“能礼所礼性空寂,”能礼之众生相,所礼之佛菩萨相,全相即性,性本空寂故,相即无相也。“感应道交难思议,,”心感心应,以心怎心,显冥加被,功德不可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帝释天空中有网庄严,一网多孔,孔各有珠,孔多珠亦多,每珠中摄照,森罗万象,一一珠又互摄互融,重重无尽;此为能喻,所喻即我此道场中,一切依报供具等物,皆作光明观,即如帝珠,光明重重。诸佛菩萨光明身影亦现一一光明物中,成无尽佛身;我身亦仗此无尽光明,成无尽光明身,一一影现诸佛菩萨前,头面接足,皈命作礼。余续二句云:“诸佛菩萨无穷尽,弟子礼拜亦如是。”但须文熟观熟,礼佛一拜,真能福增无量,罪灭河沙矣。

  四无相礼。礼者,体也,体量无相义,深入法性,离能所相。

  五起用礼。前无相礼,乃约真空理体,本无形相,唯是一心。今约妙有事相,则不妨以己礼佛之用,而礼佛度生之用(所现之报化二身),曰起用礼。

  六内观礼。不缘外境,但礼己身内法身真佛,以如实知身心无外故,即是自心清净本性,亦即自性住佛性也,佛性无二故,本无内外;若局无内外,亦非称性。我等虽在下凡,不可不解不修也。

  七实相礼。实相无相,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著有礼敬,不可著不礼敬也。能礼所礼,同一实相故,安心寂灭,实相平等礼也。第三礼于后四礼中不可少,而后四礼又不可不勉习之!

  理三宝不外事三宝,必敬事三宝,而显理三宝也。昧教者,佛前坐卧漫谈,大失敬意,最宜戒除。

  赞叹随喜,劝请诸佛者,念佛即赞叹,名以彰德故,不止唱赞为赞叹也。随喜诸佛功德,于佛所证之法身般若解脱,一一皆应随喜。劝请诸佛,或请常住世间,或请常转*轮。

  此诸修行,虽皆福德,亦即忏悔。供养忏悭贪障,礼拜忏我慢障,赞叹忏毁谤障,随喜忏嫉妒障,请转*轮忏不学佛法障,请佛住世忏佛前佛后障。

  二以爱下,辨修行成益,又二;初三句生智益。爱而不敬如父母之于子女,敬而不爱如仆之于主,爱敬相兼,则如孝子之于双亲。淳者不杂,厚者敦厚,亦作久远。以淳厚心爱敬三宝,信心(智慧之浅分)得以增长,故曰成就信心之方便,乃能专志求无上道,是为生智慧益也。

  次又因下三句,明灭障益。有如上自力修行,又得三宝加护之力,能消除业障,使善根(信心)不退也。三以随下,明修意。以随顺法性修习,法性无痴业二障,故离至究竟,始成智德,故此尚属方便。

  未三利他行。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利他方便亦三:初标名。发大誓愿,平等度生,不分冤亲,以此因地方便,可使信心成就。果则成解脱德,亦名恩德,合上断智二德,是为三德。或名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约佛度生无著,度即无度,为解脱德;约众生感念佛度之恩,则曰恩德。菩萨道必须自利利他,上断智二德,自利差别行甚多。此利他行更多,必须众善奉行,不可以法多不行,昔闻善知识讲,佛法中有等厌法多不学不行者,如在饭锅边饿死,在河水边渴死,厌多而不饮食故,束手待毙,宁非愚顽之极乎!

  二所谓下,释相,又三:初长时心,即尽于未来度生也。次广大心,即度众生使无有余,如地藏菩萨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等。三第一义心,即令众生究竟无余涅槃,非如声闻缘觉但断人我执,曰有余也,我法二执皆尽曰无余。

  三以随下,明修意,又三:初一句明顺性,以释长时心,即顺真如竖穷三际故。次二句明顺性,以释广大心,横遍十方故,三三句明顺性究竟,以释第一义心,究竟寂灭故。

  寅三显发心利益,四:卯一显胜德。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始,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于涅槃。

  是心即上直等三心,见法身即自利胜德,八相成道为利他胜德,此德随大悲愿力示现。

  小乘八相,有降魔,无住胎,盖佛魔未能平等,并厌住胎苦故。大乘佛魔一如,住始不苦,故无降魔而有住胎。八相中,入、住、出胎,乃示同人相,不如是恐人以佛为常人所不可冀及也。然同中实别,菩萨愿力,悉不受苦,且可自在,如释迦示从胁下出生者是。

  若华严圆教,初住即能示现于十方世界,八相成道,以初住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妙一切位故。今非圆教,故八相次第不乱,圆教则圆融,一相即具八相,故有佛住胎中,度生己毕之说。

  卯二明微过。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寺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

  以未登地,故有微过,虽相似见法身,而未亲证,故未名法身。次句释未名所以,以有漏断尽方名法身故,随其所生,皆有变易生死苦,故曰微苦。

  亦非下,显非凡夫分段生死苦,末句释非业系不自在,乃于报身修短而得自在者,以愿力留惑润生,以利众生故。

  卯三通权教。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通权教中二:初举教。经中或云初住菩萨,有退堕恶趣者,如舍利弗遇乞眼婆罗门退失大乘心是。

  二非其下,释通。权教虽如是说,非真实退,但恐彼初学菩萨,易生懈怠,而为权示退堕,令彼恐怖而发勇猛心耳。

  卯四叹实行。

  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

  叹实行中亦三,初五句于下不恋。终教初住菩萨,能不退者,以远离怯弱故;大悲心重,虽破我执异相,可证二乘道,而不留恋,曰不恋下。

  二四句,于上不怯。若闻教中说菩萨道勤苦难行,须经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乃得涅槃,亦不怯弱,曰于上不怯。

  三双释所以。以十信满心之信心非浅,即深信一切五阴法,从无始已来,不生不灭,本自涅槃,故于下不恋,于上不怯也。

  法华经云:观三千大千世界,无一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处广时久,可以想知。以一施度之难行,例知六度皆然。而菩萨以智慧信得的当,知舍幻化身命之生灭,即不生不灭,曰本自涅槃,不生不灭,是即可叹之实行焉。

  丑二解行发心,二:寅一总标叹胜。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

  解为十住位,行为十行位,发心为十向位。深解非同十住,胜行非同十行,即十回向位中发心登地曰回因向果;回向真如,即回事向理;以六度利生,则兼回自向他,故云转胜。

  寅二显其胜相,二:卯一时胜。

  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

  从初正信,为十信初心,即信真如及三宝,信本具真如为一体三宝,又信事相三宝。已来,即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将满第一阿僧祇劫,故云时胜。

  卯二行胜,二:辰一总。

  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

  知真如法,竖穷横遍,即自即他,即因即果,曰深解现前,即解也。所修之六度万行,离我人法相,三轮体空,即行也。下六度中,皆明此深解胜行。

  辰二别,六:巳一施。

  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

  已句,显深解现前;次句,显所修离相也。下五度准此。

  法性理体本无悭贪,应无布施可行,而众生事与理违,无始妄有悭贪,故修檀波罗蜜以对治之。以悭贪垢乖真,故修离障之施行以顺真也。

  以顺真之修,修即无修,曰三轮体空,不著能施之我,受施之人,及所施之物,从无住之真如,而生无住之心,以檀施功德,回向真如,即为回事向理,以妙有事会归真空理,融成中道。

  施分三种,财、法、无畏,兹不赘述。

  按华严有十波罗蜜,一修一切修。此渐教则渐次修,不能圆修,故先修施,以摄众生,使易受化于己。

  巳二戒。

  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

  法性理体,本无染污,而众生耽著五欲,佛制重轻诸戒,慈悲众生,令顺真如,免堕地狱。痴人不识自性,不体佛慈,头头违律,事事毁犯,即或不犯,亦不知自性,以为有功。若此入向菩萨,能随顺法性,修行尸波罗蜜,而亦三轮体空。

  具足云“尸罗”,此云戒,亦有三:一摄律仪戒,五、八、十、具、菩萨等戒断一切恶法者是也。二摄善法戒,修一切善法,即作持不犯,如结界,安居、自恣、布萨、忏罪、受戒等是也。三饶益有情戒,以止作二持,摄受众生,使得利益是也。毁犯既自…

《大乘起信论述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