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述記▪P21

  ..續本文上一頁是則成就供養如來。”利益衆生供養者,如華嚴十地品雲:“所修善根,皆爲救護一切衆生。”又雲:“諸佛出世,本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所以利益衆生名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者,諸佛出世,爲以慈悲攝受衆生故,所以能以慈悲心隨順攝取衆生,爲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者,以代衆生苦,若舍菩薩所修事業,是亦不能利樂衆生故。不離菩提心供養者,華嚴離世間品中有十種退失善根法,所謂舍菩提心,凡所修善,魔所攝持。若暫舍菩提心者,是亦不能利樂衆生也。與余依梵網所加一供養,共成八種,皆順佛意,如孝子必以順父母意爲孝心,供養得佛歡心,成真供養。行是法供養,不可但念,必須觀杙,觀想純熟,則得成就無養叁寶。

  禮拜,勒那叁藏,悲憫下凡,出七種禮法,文義周委,茲略明之。初我慢禮,謂心無恭敬,輕人薄道,如置高架(律雲下床,俗呼拜橙。)使五體不能投地,貴重色身曰我,不重叁寶曰慢,外??似禮,內增慢惑,此是慢業,名我慢禮。

  二唱和禮。一人唱禮,衆人和禮,如碓上下,無恭敬心,不合內財供養。此前二種非儀,決不可用也。

  叁恭敬禮。五體投地,稽首于地,觀想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以手捧佛兩足于我頭頂。離垢慧經中廣明,須者尋之!

  茲略述常用之禮佛偈,“能禮所禮性空寂,”能禮之衆生相,所禮之佛菩薩相,全相即性,性本空寂故,相即無相也。“感應道交難思議,,”心感心應,以心怎心,顯冥加被,功德不可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帝釋天空中有網莊嚴,一網多孔,孔各有珠,孔多珠亦多,每珠中攝照,森羅萬象,一一珠又互攝互融,重重無盡;此爲能喻,所喻即我此道場中,一切依報供具等物,皆作光明觀,即如帝珠,光明重重。諸佛菩薩光明身影亦現一一光明物中,成無盡佛身;我身亦仗此無盡光明,成無盡光明身,一一影現諸佛菩薩前,頭面接足,皈命作禮。余續二句雲:“諸佛菩薩無窮盡,弟子禮拜亦如是。”但須文熟觀熟,禮佛一拜,真能福增無量,罪滅河沙矣。

  四無相禮。禮者,體也,體量無相義,深入法性,離能所相。

  五起用禮。前無相禮,乃約真空理體,本無形相,唯是一心。今約妙有事相,則不妨以己禮佛之用,而禮佛度生之用(所現之報化二身),曰起用禮。

  六內觀禮。不緣外境,但禮己身內法身真佛,以如實知身心無外故,即是自心清淨本性,亦即自性住佛性也,佛性無二故,本無內外;若局無內外,亦非稱性。我等雖在下凡,不可不解不修也。

  七實相禮。實相無相,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著有禮敬,不可著不禮敬也。能禮所禮,同一實相故,安心寂滅,實相平等禮也。第叁禮于後四禮中不可少,而後四禮又不可不勉習之!

  理叁寶不外事叁寶,必敬事叁寶,而顯理叁寶也。昧教者,佛前坐臥漫談,大失敬意,最宜戒除。

  贊歎隨喜,勸請諸佛者,念佛即贊歎,名以彰德故,不止唱贊爲贊歎也。隨喜諸佛功德,于佛所證之法身般若解脫,一一皆應隨喜。勸請諸佛,或請常住世間,或請常轉*輪。

  此諸修行,雖皆福德,亦即忏悔。供養忏悭貪障,禮拜忏我慢障,贊歎忏毀謗障,隨喜忏嫉妒障,請轉*輪忏不學佛法障,請佛住世忏佛前佛後障。

  二以愛下,辨修行成益,又二;初叁句生智益。愛而不敬如父母之于子女,敬而不愛如仆之于主,愛敬相兼,則如孝子之于雙親。淳者不雜,厚者敦厚,亦作久遠。以淳厚心愛敬叁寶,信心(智慧之淺分)得以增長,故曰成就信心之方便,乃能專志求無上道,是爲生智慧益也。

  次又因下叁句,明滅障益。有如上自力修行,又得叁寶加護之力,能消除業障,使善根(信心)不退也。叁以隨下,明修意。以隨順法性修習,法性無癡業二障,故離至究竟,始成智德,故此尚屬方便。

  未叁利他行。

  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于未來,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余,皆令究竟無余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衆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利他方便亦叁:初標名。發大誓願,平等度生,不分冤親,以此因地方便,可使信心成就。果則成解脫德,亦名恩德,合上斷智二德,是爲叁德。或名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約佛度生無著,度即無度,爲解脫德;約衆生感念佛度之恩,則曰恩德。菩薩道必須自利利他,上斷智二德,自利差別行甚多。此利他行更多,必須衆善奉行,不可以法多不行,昔聞善知識講,佛法中有等厭法多不學不行者,如在飯鍋邊餓死,在河水邊渴死,厭多而不飲食故,束手待斃,甯非愚頑之極乎!

  二所謂下,釋相,又叁:初長時心,即盡于未來度生也。次廣大心,即度衆生使無有余,如地藏菩薩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等。叁第一義心,即令衆生究竟無余涅槃,非如聲聞緣覺但斷人我執,曰有余也,我法二執皆盡曰無余。

  叁以隨下,明修意,又叁:初一句明順性,以釋長時心,即順真如豎窮叁際故。次二句明順性,以釋廣大心,橫遍十方故,叁叁句明順性究竟,以釋第一義心,究竟寂滅故。

  寅叁顯發心利益,四:卯一顯勝德。

  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于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衆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始,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于涅槃。

  是心即上直等叁心,見法身即自利勝德,八相成道爲利他勝德,此德隨大悲願力示現。

  小乘八相,有降魔,無住胎,蓋佛魔未能平等,並厭住胎苦故。大乘佛魔一如,住始不苦,故無降魔而有住胎。八相中,入、住、出胎,乃示同人相,不如是恐人以佛爲常人所不可冀及也。然同中實別,菩薩願力,悉不受苦,且可自在,如釋迦示從脅下出生者是。

  若華嚴圓教,初住即能示現于十方世界,八相成道,以初住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妙一切位故。今非圓教,故八相次第不亂,圓教則圓融,一相即具八相,故有佛住胎中,度生己畢之說。

  卯二明微過。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寺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系,以有大願自在力故。

  以未登地,故有微過,雖相似見法身,而未親證,故未名法身。次句釋未名所以,以有漏斷盡方名法身故,隨其所生,皆有變易生死苦,故曰微苦。

  亦非下,顯非凡夫分段生死苦,末句釋非業系不自在,乃于報身修短而得自在者,以願力留惑潤生,以利衆生故。

  卯叁通權教。

  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爲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通權教中二:初舉教。經中或雲初住菩薩,有退墮惡趣者,如舍利弗遇乞眼婆羅門退失大乘心是。

  二非其下,釋通。權教雖如是說,非真實退,但恐彼初學菩薩,易生懈怠,而爲權示退墮,令彼恐怖而發勇猛心耳。

  卯四歎實行。

  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

  歎實行中亦叁,初五句于下不戀。終教初住菩薩,能不退者,以遠離怯弱故;大悲心重,雖破我執異相,可證二乘道,而不留戀,曰不戀下。

  二四句,于上不怯。若聞教中說菩薩道勤苦難行,須經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乃得涅槃,亦不怯弱,曰于上不怯。

  叁雙釋所以。以十信滿心之信心非淺,即深信一切五陰法,從無始已來,不生不滅,本自涅槃,故于下不戀,于上不怯也。

  法華經雲:觀叁千大千世界,無一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處廣時久,可以想知。以一施度之難行,例知六度皆然。而菩薩以智慧信得的當,知舍幻化身命之生滅,即不生不滅,曰本自涅槃,不生不滅,是即可歎之實行焉。

  醜二解行發心,二:寅一總標歎勝。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

  解爲十住位,行爲十行位,發心爲十向位。深解非同十住,勝行非同十行,即十回向位中發心登地曰回因向果;回向真如,即回事向理;以六度利生,則兼回自向他,故雲轉勝。

  寅二顯其勝相,二:卯一時勝。

  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于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

  從初正信,爲十信初心,即信真如及叁寶,信本具真如爲一體叁寶,又信事相叁寶。已來,即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將滿第一阿僧祇劫,故雲時勝。

  卯二行勝,二:辰一總。

  于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

  知真如法,豎窮橫遍,即自即他,即因即果,曰深解現前,即解也。所修之六度萬行,離我人法相,叁輪體空,即行也。下六度中,皆明此深解勝行。

  辰二別,六:巳一施。

  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

  已句,顯深解現前;次句,顯所修離相也。下五度准此。

  法性理體本無悭貪,應無布施可行,而衆生事與理違,無始妄有悭貪,故修檀波羅蜜以對治之。以悭貪垢乖真,故修離障之施行以順真也。

  以順真之修,修即無修,曰叁輪體空,不著能施之我,受施之人,及所施之物,從無住之真如,而生無住之心,以檀施功德,回向真如,即爲回事向理,以妙有事會歸真空理,融成中道。

  施分叁種,財、法、無畏,茲不贅述。

  按華嚴有十波羅蜜,一修一切修。此漸教則漸次修,不能圓修,故先修施,以攝衆生,使易受化于己。

  巳二戒。

  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屍波羅蜜。

  法性理體,本無染汙,而衆生耽著五欲,佛製重輕諸戒,慈悲衆生,令順真如,免墮地獄。癡人不識自性,不體佛慈,頭頭違律,事事毀犯,即或不犯,亦不知自性,以爲有功。若此入向菩薩,能隨順法性,修行屍波羅蜜,而亦叁輪體空。

  具足雲“屍羅”,此雲戒,亦有叁:一攝律儀戒,五、八、十、具、菩薩等戒斷一切惡法者是也。二攝善法戒,修一切善法,即作持不犯,如結界,安居、自恣、布薩、忏罪、受戒等是也。叁饒益有情戒,以止作二持,攝受衆生,使得利益是也。毀犯既自…

《大乘起信論述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