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述記▪P22

  ..續本文上一頁造苦因,後必墮苦果,且令人譏謗,以造口業,即爲不饒益有情;故佛製戒緣起,皆有護譏嫌之緣。余之力倡非時食戒等,亦以此耳,願各勉護,利益衆生。

  巳叁忍。

  以知法性無苦,離嗔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

  羼提此雲忍辱,經雲:“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徒言無益,當深生慚愧,嗔心難治,雖常對治,如一人與萬人敵,豈是易事。然藏識深窟叁條毒蛇,皆須慚愧撩鈎可拔,終不能畏難而苟安。

  忍亦分叁:一耐冤害忍,亦名生忍,金剛經雲:“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此就因果說,忍耐冤害,得免惡道之大便宜。二安受苦忍,亦名法忍,即安心受苦無嗔。叁谛察法忍,亦名無生忍,仔細觀察,一切順逆諸境,無非幻化,本自無生,有何可嗔。

  巳四進。

  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毗梨耶波羅蜜。

  深解法性本無身心之相,離于懈怠,故隨順修行精進波羅蜜。迷性而執有五蘊身心相,故有懈怠;反之故有精進。

  精進亦叁:一被甲精進,如披甲沖陣,勇猛殺賊,甲如大願,願斷一切惡,即以六度治六蔽。二攝善精進,于余五度,衆業奉行,無有已時。叁利生精進,及時度生,精進不懈,不錯機會也。

  巳五禅。

  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禅波羅蜜。

  具雲禅那,此雲思維修,亦有叁:一安住禅,用功不散亂可安住在定中。二引發禅,一禅引發余禅,如下止觀中修真如觀,若得真如叁昧,即可引發余叁昧;若修得一念佛叁昧,亦可引發諸余叁昧也。叁辦事禅,于辦事中,不顛倒錯亂,可住正定。如王羲之觀賣油餅婆子,婆子之贊羲之書法,皆似之。

  巳六慧。

  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慧亦叁:一生空,即人空觀慧,觀人我執空,契真如理。二法空,即法空觀慧,觀一切世出世間法,皆如幻化。叁俱空觀慧,合前二空,故曰俱空;亦可人法二空之空,亦並空之,即破空執也。

  以上六度,度度叁輪體空,終日修即無修,無修而修,盡于未來,即順真如,豎窮橫逼矣。故曰深解勝行,須解須行。

  醜叁證發心,叁:寅一明發心體,叁:卯一標地依。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

  證真發心者,即前所發心,愈發愈大耳。前以解真如發心者,此證真如發心,即稱性發心,故更大。

  標地依,即初地至十地,稱真依真發心也。

  證句牒科,從淨心初地,至菩薩究竟地,同以真如爲所證之境;境有理境事境,叁細中現識所現爲事境,今真如理境無相,十信信此,十住解此,十行修此,十地證此。

  卯二明行體。

  以依轉識說爲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爲法身。

  行體即根本智,理智不二,名法身;恐有聞真如爲境界者雲,向說真如無相,何又說爲境界,故作此釋。

  以依轉識說爲境界,轉識乃八識見分,以此代表八識,八識未盡者,有作意、觸、受、想、思五遍行心所,亦必以真如爲所想之境。況始覺智未純時,即識心未盡,同是一心,或觀或想,皆以真如爲所觀所想之現境,夫又何疑!

  況現識之境界,與轉識能所未分;智識方與現識境界爲所緣,不得說以依轉識說現識爲境界。又八識與智,皆是一心,用于無分別爲智,有分別爲識,識隨智轉,以真如爲所想之境,故曰以依轉識說爲境界。而此初地至十地菩薩爲證真之人,根本智爲證真之智,至十地破業識時,八識叁分轉盡,唯如如智契如如理,一如無二如,名曰法身,亦無理境可說矣。

  總上正修時,智識皆有能所,可雲似境。正證時,即無能所及境可說。若證後以後得智說所經過境示人,自亦不妨說有能所之境。

  卯叁明勝用,四:辰一請法上首德。

  是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余世界,供養諸佛,請轉*輪;唯爲開導利益衆生,不依文字。

  勝用即後得智,以後得智利益衆生,即從體起用,用以利生。

  是菩薩即指第十地菩薩,能于一念少頃時分,至十方世界,無余一世界而不到;若別指則初地能至百佛世界,二地能至千佛世界等。供養二句,指所作事;唯爲二句,明意;末句揀非自求解故,以其法法皆通,不依文字知解也。

  于此可知興供請法,皆利生事業。吾等亦宜勉力行施,自他兩利。

  辰二隨根延促德。

  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爲怯弱衆生故;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爲懈慢衆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

  或示現超地速成正覺,不從一地至一地,亦不定經叁大阿僧祇劫;如法華會上,龍女成佛,爲怯弱衆生,恐菩薩道難行,如是示促,令起勇猛,爲令衆生目見。或說我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爲使懈怠我慢衆生,聞而知所精進。末二句結上,或促或延,皆是菩薩利生大用,如是略言延促方便;廣開實無數量,一一皆不可心思口議。

  辰二實行不殊德。

  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叁阿僧祇劫故。

  初至十地菩薩自利實行無有不同,簡前利他方便有別也。

  而實菩薩種性皆一乘佛種性同等;根皆信進念定慧五根亦等;發心,同發自他二利心亦等;所證人空法空真如亦等;四十一位無有彼此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經劫亦等,即修證時分不殊也。

  辰四應機殊行德。

  但隨衆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

  應衆生機而有不同之行德,如上示現延促成佛外,更有示法示行。

  前二句示法,但以衆生分九界,世界有染淨;衆生所見身,或四聖,或六凡;所聞法,或人天,或叁乘;次叁句示行。衆生過去世善根有淺深,現世樂欲有大小,未來種性有上中下,即叁世因果種種羊異,故菩薩示教衆生之行,亦有差別。

  寅二明發心相。

  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叁種心微細之相。雲何爲叁:一者真心,無分別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衆生故。叁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首二句總標,十地菩薩發心之相。雲何句征,一者真心,即根本無分別智,真心即信成就所發之直心,轉深成無分別,簡非賢位尚有分別也。無分別極難,衆生時時分別,至爲難治,須發道心製止,若不能治,則無人成佛矣,著實參之念之觀之,自有好消息。

  二者方便心即後得智,爲前大悲心之發大,利益衆生,不加勉強,自然遍行,稱真普利,不簡優劣。

  叁者二智皆破識心,何得雲發業識心,此心非新發,約舊有未盡時說,爲前九地未能破除,故尚有微細起滅,正是變易生死,即種子現行生滅之窩臼。然但有善種子現行耳,故十地成佛時,轉成白淨識也。

  寅叁明成滿德,二:卯一正顯勝德,二:辰一總。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于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

  解釋證發心體相二科已竟,茲明圓滿成就果德。

  自利行滿曰功成,即慧足,利他德顯曰德滿,即福足;福慧俱足,乃成佛果。

  色究竟天,爲始教報佛成佛之處,示令小乘知南洲菩提樹下,爲化佛成佛處。若約終教實報,在叁界外;圓教實報,在華藏世界,然小大融攝,亦通菩提樹下也,色究竟者,爲色界頂天,色相大至極處,天王身叁萬二千由旬。又向上爲四空天,色界天至此爲極。示現引小機,故雲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高大者,天王身既叁萬二千由旬,佛身倍之,故又言最高。

  辰二別。

  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衆生。

  上總雲成佛,此下別明自利功圓利他德滿;一念者,正念也,無念也。古人雲: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言念之長,非定局萬數;蓋自信心起此一念觀慧,以觀真如,至住行向地,皆此一念,無有二念;叁賢相似相應,十地分證相應,惟十地滿心,一念慧究竟與真如相應,無明頓盡,即無間道,無明不能間隔故,道即慧也。名一切種智者,即解脫道,道即智也。無間道慧屬因,解脫道智屬果。

  又因修叁觀,困成叁智。一依真如門修奢摩他止,即空觀,空我法二執,果成一切智,一切二字,指所空說。次從空出假,依生滅門修毗婆舍那假觀,果成道種智。叁依一心二門,修禅那中觀,果成一切種智,無所不知也,今舉第叁以攝前二,曰一切種智,是爲自利智慧功圓。叁業自然不可思議者,觀機,現相,說法,皆不假作意,能于十方世界,利益衆生,揀非方便心中之自然,猶尚有心,故雖雲遍,未雲能現十方,是爲利他德滿。

  卯二問答除疑,二:辰一除一切種智疑,二:巳一問。

  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衆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複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雲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問中二:先陳疑,一切種智,所知一切之虛空世界衆生心行等,悉皆無邊難知,若有無明心想,或可分別而知。

  若無下,正難問雲:若無明斷盡,無有心想,雲何能知此四無邊,名爲一切種智耶;

  巳二答,叁:午一直立正理。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于想念。

  一切境界,本來一心者,心境不二故;境是心相,心爲境性,性相不二,本無能所對待,曰離于想念。

  如大圓鏡,盡虛空遍法界之依正二報,皆在鏡中顯現曰相,大圓鏡爲體,體相本來一鏡;約法本來一心也。

  午二舉非顯失。

  以衆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全境即心,心無分齊,故境隨心亦無分齊。見境有分齊者,真心被境轉成妄心也,以有分齊之妄心,見有分齊之妄境,是迷俗谛也;以妄起想念,則妙有境不能稱真空法性,是迷真谛也。事理皆迷,故不能決了。

  午叁舉是彰得。

  諸佛如來,離于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衆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諸佛離能見之妄心,所見之妄相,稱性之見,與…

《大乘起信論述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