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述记▪P22

  ..续本文上一页造苦因,后必堕苦果,且令人讥谤,以造口业,即为不饶益有情;故佛制戒缘起,皆有护讥嫌之缘。余之力倡非时食戒等,亦以此耳,愿各勉护,利益众生。

  巳三忍。

  以知法性无苦,离嗔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

  羼提此云忍辱,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徒言无益,当深生惭愧,嗔心难治,虽常对治,如一人与万人敌,岂是易事。然藏识深窟三条毒蛇,皆须惭愧撩钩可拔,终不能畏难而苟安。

  忍亦分三:一耐冤害忍,亦名生忍,金刚经云:“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此就因果说,忍耐冤害,得免恶道之大便宜。二安受苦忍,亦名法忍,即安心受苦无嗔。三谛察法忍,亦名无生忍,仔细观察,一切顺逆诸境,无非幻化,本自无生,有何可嗔。

  巳四进。

  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

  深解法性本无身心之相,离于懈怠,故随顺修行精进波罗蜜。迷性而执有五蕴身心相,故有懈怠;反之故有精进。

  精进亦三:一被甲精进,如披甲冲阵,勇猛杀贼,甲如大愿,愿断一切恶,即以六度治六蔽。二摄善精进,于余五度,众业奉行,无有已时。三利生精进,及时度生,精进不懈,不错机会也。

  巳五禅。

  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

  具云禅那,此云思维修,亦有三:一安住禅,用功不散乱可安住在定中。二引发禅,一禅引发余禅,如下止观中修真如观,若得真如三昧,即可引发余三昧;若修得一念佛三昧,亦可引发诸余三昧也。三办事禅,于办事中,不颠倒错乱,可住正定。如王羲之观卖油饼婆子,婆子之赞羲之书法,皆似之。

  巳六慧。

  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慧亦三:一生空,即人空观慧,观人我执空,契真如理。二法空,即法空观慧,观一切世出世间法,皆如幻化。三俱空观慧,合前二空,故曰俱空;亦可人法二空之空,亦并空之,即破空执也。

  以上六度,度度三轮体空,终日修即无修,无修而修,尽于未来,即顺真如,竖穷横逼矣。故曰深解胜行,须解须行。

  丑三证发心,三:寅一明发心体,三:卯一标地依。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

  证真发心者,即前所发心,愈发愈大耳。前以解真如发心者,此证真如发心,即称性发心,故更大。

  标地依,即初地至十地,称真依真发心也。

  证句牒科,从净心初地,至菩萨究竟地,同以真如为所证之境;境有理境事境,三细中现识所现为事境,今真如理境无相,十信信此,十住解此,十行修此,十地证此。

  卯二明行体。

  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行体即根本智,理智不二,名法身;恐有闻真如为境界者云,向说真如无相,何又说为境界,故作此释。

  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转识乃八识见分,以此代表八识,八识未尽者,有作意、触、受、想、思五遍行心所,亦必以真如为所想之境。况始觉智未纯时,即识心未尽,同是一心,或观或想,皆以真如为所观所想之现境,夫又何疑!

  况现识之境界,与转识能所未分;智识方与现识境界为所缘,不得说以依转识说现识为境界。又八识与智,皆是一心,用于无分别为智,有分别为识,识随智转,以真如为所想之境,故曰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初地至十地菩萨为证真之人,根本智为证真之智,至十地破业识时,八识三分转尽,唯如如智契如如理,一如无二如,名曰法身,亦无理境可说矣。

  总上正修时,智识皆有能所,可云似境。正证时,即无能所及境可说。若证后以后得智说所经过境示人,自亦不妨说有能所之境。

  卯三明胜用,四:辰一请法上首德。

  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

  胜用即后得智,以后得智利益众生,即从体起用,用以利生。

  是菩萨即指第十地菩萨,能于一念少顷时分,至十方世界,无余一世界而不到;若别指则初地能至百佛世界,二地能至千佛世界等。供养二句,指所作事;唯为二句,明意;末句拣非自求解故,以其法法皆通,不依文字知解也。

  于此可知兴供请法,皆利生事业。吾等亦宜勉力行施,自他两利。

  辰二随根延促德。

  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

  或示现超地速成正觉,不从一地至一地,亦不定经三大阿僧祇劫;如法华会上,龙女成佛,为怯弱众生,恐菩萨道难行,如是示促,令起勇猛,为令众生目见。或说我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为使懈怠我慢众生,闻而知所精进。末二句结上,或促或延,皆是菩萨利生大用,如是略言延促方便;广开实无数量,一一皆不可心思口议。

  辰二实行不殊德。

  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

  初至十地菩萨自利实行无有不同,简前利他方便有别也。

  而实菩萨种性皆一乘佛种性同等;根皆信进念定慧五根亦等;发心,同发自他二利心亦等;所证人空法空真如亦等;四十一位无有彼此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经劫亦等,即修证时分不殊也。

  辰四应机殊行德。

  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应众生机而有不同之行德,如上示现延促成佛外,更有示法示行。

  前二句示法,但以众生分九界,世界有染净;众生所见身,或四圣,或六凡;所闻法,或人天,或三乘;次三句示行。众生过去世善根有浅深,现世乐欲有大小,未来种性有上中下,即三世因果种种羊异,故菩萨示教众生之行,亦有差别。

  寅二明发心相。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首二句总标,十地菩萨发心之相。云何句征,一者真心,即根本无分别智,真心即信成就所发之直心,转深成无分别,简非贤位尚有分别也。无分别极难,众生时时分别,至为难治,须发道心制止,若不能治,则无人成佛矣,著实参之念之观之,自有好消息。

  二者方便心即后得智,为前大悲心之发大,利益众生,不加勉强,自然遍行,称真普利,不简优劣。

  三者二智皆破识心,何得云发业识心,此心非新发,约旧有未尽时说,为前九地未能破除,故尚有微细起灭,正是变易生死,即种子现行生灭之窝臼。然但有善种子现行耳,故十地成佛时,转成白净识也。

  寅三明成满德,二:卯一正显胜德,二:辰一总。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

  解释证发心体相二科已竟,兹明圆满成就果德。

  自利行满曰功成,即慧足,利他德显曰德满,即福足;福慧俱足,乃成佛果。

  色究竟天,为始教报佛成佛之处,示令小乘知南洲菩提树下,为化佛成佛处。若约终教实报,在三界外;圆教实报,在华藏世界,然小大融摄,亦通菩提树下也,色究竟者,为色界顶天,色相大至极处,天王身三万二千由旬。又向上为四空天,色界天至此为极。示现引小机,故云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高大者,天王身既三万二千由旬,佛身倍之,故又言最高。

  辰二别。

  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上总云成佛,此下别明自利功圆利他德满;一念者,正念也,无念也。古人云: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言念之长,非定局万数;盖自信心起此一念观慧,以观真如,至住行向地,皆此一念,无有二念;三贤相似相应,十地分证相应,惟十地满心,一念慧究竟与真如相应,无明顿尽,即无间道,无明不能间隔故,道即慧也。名一切种智者,即解脱道,道即智也。无间道慧属因,解脱道智属果。

  又因修三观,困成三智。一依真如门修奢摩他止,即空观,空我法二执,果成一切智,一切二字,指所空说。次从空出假,依生灭门修毗婆舍那假观,果成道种智。三依一心二门,修禅那中观,果成一切种智,无所不知也,今举第三以摄前二,曰一切种智,是为自利智慧功圆。三业自然不可思议者,观机,现相,说法,皆不假作意,能于十方世界,利益众生,拣非方便心中之自然,犹尚有心,故虽云遍,未云能现十方,是为利他德满。

  卯二问答除疑,二:辰一除一切种智疑,二:巳一问。

  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问中二:先陈疑,一切种智,所知一切之虚空世界众生心行等,悉皆无边难知,若有无明心想,或可分别而知。

  若无下,正难问云:若无明断尽,无有心想,云何能知此四无边,名为一切种智耶;

  巳二答,三:午一直立正理。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

  一切境界,本来一心者,心境不二故;境是心相,心为境性,性相不二,本无能所对待,曰离于想念。

  如大圆镜,尽虚空遍法界之依正二报,皆在镜中显现曰相,大圆镜为体,体相本来一镜;约法本来一心也。

  午二举非显失。

  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

  全境即心,心无分齐,故境随心亦无分齐。见境有分齐者,真心被境转成妄心也,以有分齐之妄心,见有分齐之妄境,是迷俗谛也;以妄起想念,则妙有境不能称真空法性,是迷真谛也。事理皆迷,故不能决了。

  午三举是彰得。

  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诸佛离能见之妄心,所见之妄相,称性之见,与…

《大乘起信论述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