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亦可,何必定说真如:释曰?唯真如名可遣余名,以言说之极,方可遣余名言故。如众人说此说彼,纷纭复杂;有一人云:“不要说了!”此句即言说之极,可遣他人种种言说也。其余杂说遣已,不要说了一句,亦不用了,方成寂静无言。合法:则说十界依正色心等,皆乱真性,故以真如遣诸法;诸法遣已,此真如名相,亦不用了,唯一心修真如观,方证真正自性真如。
午三约相释遣。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以上乃说真如名言“相”可遣,今明其相所指之“真如性”,无有可遣。因此真如,遍十法界一切法,与一切法为所依之体;无真如则一切法不成故。真如相如标月之指,真如性如所指之月,可思而知。又十法界一切法如波,真如如水,故曰一切法皆真;如遣水则成断空,建立水则成头上安头。又若遣若立,皆是废言;不遣不力,即默契真如,故曰开口便错,动念即乖。
已二结。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以上释真如明竟,故结云:当知一切法,法法皆是真如,故不可于一切法上遍计,执凡执圣,执色执心等,不能会归有空不二之中道。
卯二问答释疑,二:辰一疑真绝修问。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蹑上四句结文而疑问曰:若如是义者,即指上文义为起疑之端,众生云何随顺得入?正出疑意,谓真如必有说有念,乃可随顺得入;无说无念,云何随顺得证真如?随顺即方便观,得入即正观,无“方便,正观”,即难下手,如何修证!
辰二举真劝修答。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答中,先答随顺方便观,知字通信知解知;一切法,即一切真俗不二之中道法,虽说虽念,亦俗谛也;无能说所说,能念所念,真谛也;知此真俗不二,即随顺方便观也。故总科云显体离言以明观智境。
次答正观,则“知”,即证知;若离于说念,即正观得入真俗不二矣,云何执无说无念,不能随顺得入耶?岂不闻永嘉大师云:“说时默,默时说,大施门中无壅塞。”
又虽念亦无能念可念者,念佛参禅习观,以念摄参观,诸修学人,以幻化正念,治一切幻化妄念;妄念即妄心向外念妄境,正念即自心回光反念自性故,无能念所念,并非绝对不念,念即无念是中道。又执有念堕常见外道,执无念堕断见外道。如观音菩萨,耳门圆通,反闻闻自性,曰如幻闻薰闻修,以治幻化无明;无明为病,用幻化观行为药,幻化药治幻化病。不观即是无明障,如念佛,亦虽念,亦无能念所念,不能执念之人,所念之佛,以幻化念佛之念,方可治一切虚妄念(妄想念)之病;无念佛之药,不能治妄念之病。虽念,即正念之心。无能念所念,能念,即心;所念之佛,亦即心;故心佛不二。又能念心带妄,所念佛心是纯真心,我心与佛心真体不二,故无能念所念。然念是随顺方便,念至无明尽已,即证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名为得入。亦不落断常,而归中道。
若参若观若念,功到极处,则无须参念观,而成佛矣。诸佛因地念佛,至成佛时,即不用念佛,佛无彼此故。有念为众生,无念即佛,故能去妄念,但存正念,亦成佛之正因,但须知无能所义。
寅二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三:卯一举数总标。
复次此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
此解释分,显示立义分中,心真如相,先作离言解释已竟;今再作依言解释真如之德以生信,故曰复次真如者云云,如文可知。分别二字,即分明辨别,非妄想分别。
卯二开张略辨。
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首句征起。一者列如实空章,以下略释云:以能究竟离妄,故能究竟显真空实体,故曰如实空,即“妄”空也。二者列如实不空章,又略释云:以有真空体,又具妙有功德相,故曰如实不空。此体相二种德,广释如下科。
卯三依章广释,二:辰一空,三:巳一略明。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以上略辨,恐不易明,故再广释之,乃略中之广;对下广释,此又广中之略。
此下已一二三三科,皆释空义,有本来空,有对治空。先释本来空,所言空者,是牒章;下释云:从本已来,即众生无始以来,即有真空理,本无妄心染境,与之和合,即本来离。又无始来有无明,义说和合,而真如实不能为无明所染,乃和合非和合,染净敌体相违故。只以众生分不开,故云和合。真如本体,实不与染法合,故曰空,曰不相应。
下二句,转释空不相应义,谓一切法差别之相,即染境;虚妄念,即染心,以无虚妄心,故离染境;以心境俱离故,一切染法不相应,此修道对治离也。若非从本已来,本不与诸染相应,则对治亦不空;以本空而妄有,故得修道对治离,复还本空。
巳二广释。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
妄念分别,故有如此有无等对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对待,故曰离四句,绝百非。此有无一异,各有四句,乃有相句,无相句,双非句,两亦句;及一相句,异相句,双非句,两亦句;皆双非开两句,学者应合成一句。此两重四句,皆依妄念分别而有;凡有执著之四句,皆当遣除,故每句上加一非字以遣之。此说四句遣意。
真如自性,佛说十界等有,惟遍计众生,闻有不解有义,执为有相;菩萨为遣此执,故云当知真如自性,非遍计之有相。闻者闻非有,又著无相,故又以非无相遣之。所谓如来种种说,众生处处著,乃又双著非有非无,故又遣之云:当知真如自性,非非有相,非非无相。以双非俱遣,闻者又著亦有亦无,曰有无俱相;故又遣云:非有无俱相。此对执遣有无四句也。
再讲一异,佛说真如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遍计众生,不解一义,乃执著一相。菩萨遣云:当知真如自性,非遍计之一相。闻者闻非一,又著真如有种种异相,故又遣云:当知真如法性非异相。闻者因一异皆遣,又著双非,曰非一相非异相;故又遣双非云: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闻者闻遣双非,故又著两亦曰:亦一亦异;故菩萨又遣云:非一异俱相。此对执遣一异四句也。
诸佛菩萨说有,通十法界,等以真如为体故;说无,局阐提无佛性故;合说即两亦,双遣名言即双非。
又说一,即真如平等,不可分故;说异,即迷悟不同故;合说亦两亦,双遣名言亦双非;如是两重四句,皆不违真如。迷真众生,既不识真如,又不识圣意,故云开口便错。此出有二种四句之所以也。
巳三总结。
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乃至,超略词,非止有无一异两种四句皆非,总而言之,依一切不识圣意及真如之众生遍计执,妄想心分别言说,无一句与真如自性相应,故说为空,此结归离言,为正结,末二句,谓诸佛菩萨离妄证真,说时有据,无不相应,故曰若离妄心,实无可空,即上真如门无可遣,此结成依言为反结。
谓一切法,头头皆是真如,即十界依正色心,无非真如,无有对待,还空个什么?众生开口,无非对待。兹以眼前境喻明,如云茶壶,即非桌等,对待而言。如说桌非椅等,对待而言。一切法皆然,开口即落对待,故佛斥四句皆非。诸佛菩萨视众生病,对著无者说幻有,向著有者说真空,乃至非双非,非两亦,皆以幻化法治幻化病耳。病去幻药亦不可执,故曰绝百非,是为究竟离言真如,此又为正结,即上真如门无可立。
辰二不空,二:巳一正释。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
首句牒科。释中,已显句,谓上科四句俱非,曰显法体空无妄故,故曰即是真心,为真空不空。次二句,更显恒沙性德之相不空,称性满足。末句,双结有体有相,则名不空;并影略有用,亦不空也。
巳二释疑。
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论主慈悲,恐遍计众生伏疑,前说空,今说不空,有自语相违过。因遍计众生只知空则非有,有则非空,乃遍计常情,岂知诸佛菩萨说空不离有,说有不离空。今论主为解不空伏疑,故曰虽云不空,而亦无有相可取,以妙相性德之相,非遍计心可执取者,故无有相;唯离遍计分别心,乃可证知此不空之妙相,故曰唯证相应故。
丑二释生灭门,二:寅一释生灭心法,二:卯一明染净生灭,二:辰一就体总标,三:巳一标体。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立义分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即真妄和合之心,单就真说,即真如门;就带无明说,是生灭门。今释生灭门,当先释心,故标曰心生灭者。以下将释此心,必先出体,随缘不变之真如在缠,曰如来藏;真如与赖耶识为体,故曰依如来藏有生灭心,此心即赖耶识心。生灭即二分之一。
巳二辨相。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赖耶心体已明,再辨其相,谓真妄和合,实非和合,虽云和合,非如水土和合,成一泥团之相;又非函盖相合;仍各有异相。以真如无明,俱无形相,故但有和合义相,而无状相;又真妄互非,曰非一,唯是一心,曰非异。
已三立名。
名为阿黎耶识。
以上虽云无一异相,仍如水土合,则失水土名,名曰泥团,此真如与无明合,则失真如无明名,名曰阿黎耶识,此云无没识,即不失义;亦名藏识,谓能藏,所藏、我爱执藏。能藏,即受染净现行法熏;所藏,即持染净法种不失;我爱执藏,即持根身器界,使七识执为我故。八识颂曰:“浩浩三藏不可穷。”破我法二执者,乃舍此识。故又曰:“金刚道后异熟空。”异熟亦赖耶别名,谓种子异时异处成熟生果故。
辰二依义别解,三:巳一释上生灭心,三…
《大乘起信论述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