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亦可,何必定說真如:釋曰?唯真如名可遣余名,以言說之極,方可遣余名言故。如衆人說此說彼,紛纭複雜;有一人雲:“不要說了!”此句即言說之極,可遣他人種種言說也。其余雜說遣已,不要說了一句,亦不用了,方成寂靜無言。合法:則說十界依正色心等,皆亂真性,故以真如遣諸法;諸法遣已,此真如名相,亦不用了,唯一心修真如觀,方證真正自性真如。
午叁約相釋遣。
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以上乃說真如名言“相”可遣,今明其相所指之“真如性”,無有可遣。因此真如,遍十法界一切法,與一切法爲所依之體;無真如則一切法不成故。真如相如標月之指,真如性如所指之月,可思而知。又十法界一切法如波,真如如水,故曰一切法皆真;如遣水則成斷空,建立水則成頭上安頭。又若遣若立,皆是廢言;不遣不力,即默契真如,故曰開口便錯,動念即乖。
已二結。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爲真如。
以上釋真如明竟,故結雲:當知一切法,法法皆是真如,故不可于一切法上遍計,執凡執聖,執色執心等,不能會歸有空不二之中道。
卯二問答釋疑,二:辰一疑真絕修問。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衆生等,雲何隨順而能得入?
蹑上四句結文而疑問曰:若如是義者,即指上文義爲起疑之端,衆生雲何隨順得入?正出疑意,謂真如必有說有念,乃可隨順得入;無說無念,雲何隨順得證真如?隨順即方便觀,得入即正觀,無“方便,正觀”,即難下手,如何修證!
辰二舉真勸修答。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爲得入。
答中,先答隨順方便觀,知字通信知解知;一切法,即一切真俗不二之中道法,雖說雖念,亦俗谛也;無能說所說,能念所念,真谛也;知此真俗不二,即隨順方便觀也。故總科雲顯體離言以明觀智境。
次答正觀,則“知”,即證知;若離于說念,即正觀得入真俗不二矣,雲何執無說無念,不能隨順得入耶?豈不聞永嘉大師雲:“說時默,默時說,大施門中無壅塞。”
又雖念亦無能念可念者,念佛參禅習觀,以念攝參觀,諸修學人,以幻化正念,治一切幻化妄念;妄念即妄心向外念妄境,正念即自心回光反念自性故,無能念所念,並非絕對不念,念即無念是中道。又執有念墮常見外道,執無念墮斷見外道。如觀音菩薩,耳門圓通,反聞聞自性,曰如幻聞薰聞修,以治幻化無明;無明爲病,用幻化觀行爲藥,幻化藥治幻化病。不觀即是無明障,如念佛,亦雖念,亦無能念所念,不能執念之人,所念之佛,以幻化念佛之念,方可治一切虛妄念(妄想念)之病;無念佛之藥,不能治妄念之病。雖念,即正念之心。無能念所念,能念,即心;所念之佛,亦即心;故心佛不二。又能念心帶妄,所念佛心是純真心,我心與佛心真體不二,故無能念所念。然念是隨順方便,念至無明盡已,即證得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名爲得入。亦不落斷常,而歸中道。
若參若觀若念,功到極處,則無須參念觀,而成佛矣。諸佛因地念佛,至成佛時,即不用念佛,佛無彼此故。有念爲衆生,無念即佛,故能去妄念,但存正念,亦成佛之正因,但須知無能所義。
寅二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叁:卯一舉數總標。
複次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
此解釋分,顯示立義分中,心真如相,先作離言解釋已竟;今再作依言解釋真如之德以生信,故曰複次真如者雲雲,如文可知。分別二字,即分明辨別,非妄想分別。
卯二開張略辨。
雲何爲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首句征起。一者列如實空章,以下略釋雲:以能究竟離妄,故能究竟顯真空實體,故曰如實空,即“妄”空也。二者列如實不空章,又略釋雲:以有真空體,又具妙有功德相,故曰如實不空。此體相二種德,廣釋如下科。
卯叁依章廣釋,二:辰一空,叁:巳一略明。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
以上略辨,恐不易明,故再廣釋之,乃略中之廣;對下廣釋,此又廣中之略。
此下已一二叁叁科,皆釋空義,有本來空,有對治空。先釋本來空,所言空者,是牒章;下釋雲:從本已來,即衆生無始以來,即有真空理,本無妄心染境,與之和合,即本來離。又無始來有無明,義說和合,而真如實不能爲無明所染,乃和合非和合,染淨敵體相違故。只以衆生分不開,故雲和合。真如本體,實不與染法合,故曰空,曰不相應。
下二句,轉釋空不相應義,謂一切法差別之相,即染境;虛妄念,即染心,以無虛妄心,故離染境;以心境俱離故,一切染法不相應,此修道對治離也。若非從本已來,本不與諸染相應,則對治亦不空;以本空而妄有,故得修道對治離,複還本空。
巳二廣釋。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
妄念分別,故有如此有無等對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對待,故曰離四句,絕百非。此有無一異,各有四句,乃有相句,無相句,雙非句,兩亦句;及一相句,異相句,雙非句,兩亦句;皆雙非開兩句,學者應合成一句。此兩重四句,皆依妄念分別而有;凡有執著之四句,皆當遣除,故每句上加一非字以遣之。此說四句遣意。
真如自性,佛說十界等有,惟遍計衆生,聞有不解有義,執爲有相;菩薩爲遣此執,故雲當知真如自性,非遍計之有相。聞者聞非有,又著無相,故又以非無相遣之。所謂如來種種說,衆生處處著,乃又雙著非有非無,故又遣之雲:當知真如自性,非非有相,非非無相。以雙非俱遣,聞者又著亦有亦無,曰有無俱相;故又遣雲:非有無俱相。此對執遣有無四句也。
再講一異,佛說真如爲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遍計衆生,不解一義,乃執著一相。菩薩遣雲:當知真如自性,非遍計之一相。聞者聞非一,又著真如有種種異相,故又遣雲:當知真如法性非異相。聞者因一異皆遣,又著雙非,曰非一相非異相;故又遣雙非雲:非非一相,非非異相。聞者聞遣雙非,故又著兩亦曰:亦一亦異;故菩薩又遣雲:非一異俱相。此對執遣一異四句也。
諸佛菩薩說有,通十法界,等以真如爲體故;說無,局闡提無佛性故;合說即兩亦,雙遣名言即雙非。
又說一,即真如平等,不可分故;說異,即迷悟不同故;合說亦兩亦,雙遣名言亦雙非;如是兩重四句,皆不違真如。迷真衆生,既不識真如,又不識聖意,故雲開口便錯。此出有二種四句之所以也。
巳叁總結。
乃至總說,依一切衆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爲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乃至,超略詞,非止有無一異兩種四句皆非,總而言之,依一切不識聖意及真如之衆生遍計執,妄想心分別言說,無一句與真如自性相應,故說爲空,此結歸離言,爲正結,末二句,謂諸佛菩薩離妄證真,說時有據,無不相應,故曰若離妄心,實無可空,即上真如門無可遣,此結成依言爲反結。
謂一切法,頭頭皆是真如,即十界依正色心,無非真如,無有對待,還空個什麼?衆生開口,無非對待。茲以眼前境喻明,如雲茶壺,即非桌等,對待而言。如說桌非椅等,對待而言。一切法皆然,開口即落對待,故佛斥四句皆非。諸佛菩薩視衆生病,對著無者說幻有,向著有者說真空,乃至非雙非,非兩亦,皆以幻化法治幻化病耳。病去幻藥亦不可執,故曰絕百非,是爲究竟離言真如,此又爲正結,即上真如門無可立。
辰二不空,二:巳一正釋。
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
首句牒科。釋中,已顯句,謂上科四句俱非,曰顯法體空無妄故,故曰即是真心,爲真空不空。次二句,更顯恒沙性德之相不空,稱性滿足。末句,雙結有體有相,則名不空;並影略有用,亦不空也。
巳二釋疑。
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論主慈悲,恐遍計衆生伏疑,前說空,今說不空,有自語相違過。因遍計衆生只知空則非有,有則非空,乃遍計常情,豈知諸佛菩薩說空不離有,說有不離空。今論主爲解不空伏疑,故曰雖雲不空,而亦無有相可取,以妙相性德之相,非遍計心可執取者,故無有相;唯離遍計分別心,乃可證知此不空之妙相,故曰唯證相應故。
醜二釋生滅門,二:寅一釋生滅心法,二:卯一明染淨生滅,二:辰一就體總標,叁:巳一標體。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立義分雲:“所言法者,謂衆生心。”即真妄和合之心,單就真說,即真如門;就帶無明說,是生滅門。今釋生滅門,當先釋心,故標曰心生滅者。以下將釋此心,必先出體,隨緣不變之真如在纏,曰如來藏;真如與賴耶識爲體,故曰依如來藏有生滅心,此心即賴耶識心。生滅即二分之一。
巳二辨相。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賴耶心體已明,再辨其相,謂真妄和合,實非和合,雖雲和合,非如水土和合,成一泥團之相;又非函蓋相合;仍各有異相。以真如無明,俱無形相,故但有和合義相,而無狀相;又真妄互非,曰非一,唯是一心,曰非異。
已叁立名。
名爲阿黎耶識。
以上雖雲無一異相,仍如水土合,則失水土名,名曰泥團,此真如與無明合,則失真如無明名,名曰阿黎耶識,此雲無沒識,即不失義;亦名藏識,謂能藏,所藏、我愛執藏。能藏,即受染淨現行法熏;所藏,即持染淨法種不失;我愛執藏,即持根身器界,使七識執爲我故。八識頌曰:“浩浩叁藏不可窮。”破我法二執者,乃舍此識。故又曰:“金剛道後異熟空。”異熟亦賴耶別名,謂種子異時異處成熟生果故。
辰二依義別解,叁:巳一釋上生滅心,叁…
《大乘起信論述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