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如果能知道德行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就可以明确到;所谓好名声只是因缘的果报而已,并不全是由于现在自己万事都做得好了。
9 、如果能知道世利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就可以明确到;所谓世利只是因缘的果报而已,并不全是由于自己本事大而挣来,同时也就不会再去盲目地追求它了。
10 、如果能知道受抑也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那么就可以明确到:所谓受抑只是果报而已,并不全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这样对受抑和误解也会泰然处之,静以待变。
(注:这人“静”,不是指消极的等待,只是指不要盲目地去申明,不要不顾客观环境、形势而一意孤行,而是以无所住心,力行十善,以期龙天护佑,改变环境。)
六、力用——《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 、这样,所可以以病苦为良药,因为它能对治自己贪欲之病,是名良药。
2 、这样,反可以以患难为解脱,因为不起骄傲心,则于人于理能顺正过,是名解脱。
3 、这样,反可以以障碍为逍遥,因为稳步求进,不会因急误事,欲速不达,是名逍遥。
4 、这样,反可以以群魔为法侣,因为魔难是反面教员,考验我们道心是否坚固,是名法侣。
5 、这样,反可以以事难为安乐,因为不落能所随缘而精进,跳出烦恼,是名安乐。
6 、这样,反可以以弊交为资粮,因为有恶因缘,反会激起自己忏悔行善,是名资粮。
7 、这样,反可以以逆人为园林,因为有不如心的人,所以要以去除人我之相的修行来对治,如是修行,广树功德,是名园林。
8 、这样,反可以以市德为弃屣,因为沽名钓誉终成虚话,反因此而造业,极应弃之,是名弃屣。
9 、这样,反可以以疏利为富贵,因为富贵由布施作善而来,而疏利正是布施,是名富贵。
10 、这样,反可以以受抑为行门,因为受抑与误解,要靠忍辱精进力来度,衣如来衣,这正是修行之门,是名行门。
七、事理浅释
1 、念身不求无病
病苦本是业障。但从辩证的角度上讲,人有病痛,不会再去造种种恶业(至少也会少犯许多),相反,懂得道理,有了忏悔心,求佛哀佑,于修行大有裨益。这正是身病还是心病药,所谓饱暖思淫欲,非但淫欲,杀、盗、伤害、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贪、嗔、痴等等恶业,哪件不是身体健康时造业来的?知道我身本是虚的,病痛更是幻中之幻,则病魔亦不能动我。业力大,心力更大。据说净宗道绰大师一次伤了脚,他知道用木瓜弄热后揉脚可以治伤,但没有木瓜,就心里想着木瓜,口里念着木瓜,同时用手揉脚,结果,脚伤真的被这“木瓜”两个字治好了。今世得病,本是过去世所造的恶业以病痛的形式来抵偿。是故古德有言:忙增福慧,病消业障,此之谓也。
2 、处世不求无难
处世而无难,并不全是由于自己有能耐,而是由于以前的业力福报所致。例如有些达官贵人的子弟,往往是些不学无术,酒囊饭袋之徒。但是他们一呼百诺,有求必应。哪里是他们自己有能耐,只是福报大,有人可以代劳,有条件可以享受而已。而那些所谓“下贱”之人,终日劳心劳力,未必得一温饱,还常被人轻视,哪里是他们自己没能耐,只是福报少,动辄受人,受环境的歧视和支配而已。所以,人若处于顺逆之境,都应当认为这是因果报应的结果:成不足喜,败不足悲,顺不足骄,逆不足卑。中下之人可以忏悔,改过适善以期改变境遇(以新的因来改变现有的果)。地藏经、观音经、无量寿经中劝人改过迁善,求佛菩萨保佑,就是这个道理。其实,求佛菩萨保佑,就是求自性佛的保佑,就是以改变自心来改变因果。这当然还是执着事相的。若是上智之人,知因缘法本空,以无所住心等闲视之,无论顺逆荣辱,一概置之不理,这便是“知幻即离”,心若止水,如如不动,则修道可;望有成矣。
3 、究心不求无障
心若无障,则往往自以为宿根深厚,就会急躁求进,总想一下子能得个什么神通,有个什么效应。当然,宿根深厚是个有利条件,但不能因此而成为自己骄傲的资本,吾慢贡高,事事想走捷径,图轻便,贪快当,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关于这个问题,《无量寿经》讲得最为明白:“心不中回,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虚空,适得其中”。这就是说,求道修行的人,具有坚定的信仰,决不中途而废,求道的心老是那么迫切,没有一刻松懈怠惰的念头。外表上看去,好像是那么稳稳重重不急不躁,实际上他心里没有一刻不想着修行的,口里和身子也没有一刻不为修行而努力的。但即使是这样,他也不执著自己修行有多么用功,修行到了那一步了,事理双忘,恰符中道实相。《法华经》中也讲到:“不应戏论诸法,有所净竞。”想走捷径,当然是戏论诸法,对种种法门分别其迟速好坏,背上了因果,毁谤了佛法。
另外,心若有障,当然对修行也是有一定的妨碍的。这时也不要掉入“疑悔之盖”,起烦恼心,起退缩心。只有更加精进,首先认清“障”的本质就是因缘果报。而“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则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本是因缘化合而生,缘聚则生,缘尽则灭。所以只有提起正念,以无所住心而破之,这是上智。或者忏悔诵经,改恶从善,以新的因,生成新的果来改变目前的状况,这是中下智。明朝时,袁了凡 先生前半生颇为宿命,认为万事天定,人力是无法挽回的,所以他见到了云谷禅师时能陪他坐了三天三夜。但是禅师知道他只是被因果所牵,无法挽回定业时,便教他以行善来改变定业,他照着做了,结果算定的命也变了。这正是佛教的积极性的一面,辩证的一面。既认为因果报应秋毫不爽,又认为可以由人力的新因果来改变旧的因果。如果不是这样,终日昏昏沉沉,被业障牵过来提过去,则会越溜越深。所以《法华经》上有一句话特别重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众生有障本来是苦,却想不到要去求具有不可思议威神势力的佛与大菩萨,以自己的种种习气与邪见,变着法想去舍苦,结果是以苦舍苦,苦无了期,《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讲到:“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是大悲的观悲的观世音菩萨为救一切受苦众生所发誓愿后真实行动。这段话在普门品的一开头就开宗明义地讲清了。可惜我们这些愚人根本想不到菩萨救众生的苦口婆心,想得到的是自己的邪见与习气:受到别人欺侮时,只想在另一个场合下报复一下或是找更有能力的人来代为报复;有了危难事时,只想找个人帮一下或是甚至去求狐仙野鬼。结果是苦没有躲掉,反而陷入更深的泥潭中去。所以事到临头的一念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正念,才能无障。
4 、立行不求无魔
魔有两种:一种是过去世造恶的业力,今世以魔的形式来阻挠行人的修行。明白这个道理,可以用忏悔及改恶从善的方便来消除;一种是大菩萨化现,用来考验行人的道心坚否。《维摩诘所说经》卷中“不思议品”里说:“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明白这个道理,就应以“如如不动”的“无所住心”安之若泰,犹如面对师长答题一般,小心从事。《法华经》持验记中有一段记载:讲晋朝有一位沙门,常诵法华,在山中诵《法华经》达十二年。有一次有一女子穿着采衣,要求住宿。师不肯,女子哀恳,不得已令居草床上。夜半又呼腹痛,求师按摩,师以布裹锡杖,遥为按摩,天亮后,女子化为普贤菩萨说:你不久就当来归我处,故特来相试。这是菩萨未魔考验行者。我本身也有一件事:有位道友赠我经书,因人事阻碍,不能取得,我知道是自己宿业太重,以致因此人事关系阻碍(魔挠)而不能取得“慧眼”(经书)。就在佛前诚心忏悔,持诵《大悲水忏》一卷,以期消业而得慧眼。忏悔后,以坚信心毫无疑惑地去取此经。心中念言:倘我能取得此佛经,则是我佛慈佑,忏悔成功;倘我未能取得佛经,则是我宿业太重,忏悔不诚,不该得此慧眼。但我去时心中总觉得肯定没问题。结果,真的很顺利地就取到了通常不太能取得的佛经。
5 、谋事不求易成
事情的成败,都是由因果规律所决定的,不管我们主观上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佛经上讲因果的地方太多了,佛教本身就是讲因果的。古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者,因果循环之道也。用世俗的话来讲,所谓有客观的规律性。如果我们办事不按客观规律,那末事情就不容易办成。但是规律又不是随便可以认识的,更何况情况又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所谓“生灭变异”)。从因果关系上讲,由于世世生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非天眼、佛眼无以得见,所以“成事在天”。但还得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谓:“谋事在人”。一味讲“成事在天”自己不去努力创造条件,天何能救?佛不度无缘之人。所以《法华经》上讲的大富长者,见到儿子们在火宅中“东走西戏”。“子无出心,”长者虽“身手有力”,但不以力迫,而以“善言诱喻”,“当设方便”使诸子自己“争出火宅”。《金刚经》云“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这句话有几重意思:一是按经中前后文的意思来看,佛不执“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故“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一是按本文的意思来看,佛虽有大力,但不以神力令一切众生成佛,而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令众生自悟自度。“悟”即“度”,“度”即是令“悟”。还有一重意思是,《金刚经》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真如实…
《明代藕益大师《十大碍行》语译·事理浅释(王智隆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