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中本无有众生与佛的差别,众生与佛都是虚妄之相,既然如是,说什么佛度众生,众生成佛呢?
再说回来,人去“谋事”,“谋事”总是想“成”,不想“成”,连“谋”也不用“谋”了,但“谋”了事,不一定能“成”。如果常常能“成”,人就以为不是因果使“成”,而是自己“有”能,那就本末倒置,大错而特错了。诸葛亮算是个能人,一把火烧得司马懿父子几乎归天,但却被一场大雨救了他们父子的驾。你能说诸葛亮无能。
总之,谋事不常成,倒使人常常想到因果关系,想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于“两谛”的“俗谛”的了解与破我相的执着,倒是大有裨益呢!
6 、交情不求益我
交情本来也是因果报应的一种。为什么今世会同你做朋友?为什么今世他能处处帮你?为什么有的名义上是朋友却反过来暗中害你?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果报应所决定的。你过去世曾对他好,有过好处给他,他今生看见你就生欢喜心,会处处帮助你,你前世有什么地方亏待他,他今世即使同你做了朋友也要想法来损害你。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明白了这个道理,遇到了顺友,也不会沾沾自喜,以为自己“运气”好,得了便宜;遇到了逆友,也不会怨天尤人,以为自己“运气”不好,吃了亏了。应该想到:这一切的顺逆,都是因果报应所致,同什么“命运”无关,何况所谓“命运”只是因果报应的日程表而已。正确的对待方法应该是:遇到顺友,要互相关心帮助,不可坐享他人的恩赐,因为果报总有完时。进一步讲,若能以佛法的真理来共同研究,共同提高,那这个顺缘将是永久性的,岂止是永久性的,由于帮助人家种下了善根,将来同是龙华会上一会之人,又报了佛的洪恩于万一,这才是真正的结善缘呢!遇到逆友,要想到自己过去的罪障,诚心向佛前忏悔,以期以新的因缘改变旧的因缘,来世结个善缘,切不可“以牙还牙”,最好是“以德报怨”。我们修行人应当是“行人所不行,得人所不得。”在一般世人认为是“傻事”,“蠢事”的事中,我们“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能“得人所不得”,改变“命运”,甚至修行成功。当然。这个“得”字还是个“俗谛”,依因果法而言;若按实相的“真谛”而言,连这个“得”字也得抛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所以讲,友有顺逆两种。这种例子古今多的是。古有“三生石”的佳话,东坡与佛印的美传。至于逆友,则古今皆有。古今小说中常有讲到:有钱有势皆朋友,一朝落难无人救。有的公子依仗父亲给的万贯家财,终日结交匪友,吃喝嫖赌,中间也有一个两个是“生死之交”的,一旦家产荡尽,反过来欺凌最甚者,就是这些人。有的冤家返身作为“慈母”,像哄的孩子要什么依什么,结果长大了成了匪类,终于落得一刀之苦。所以“逆友”不一定是逆自己意的,太放纵的最后害了人的“朋友”或“亲属”,这也是属于“逆友”这一类的。这里讲的“以弊交为资粮”,含有两重意义的:一是表面看很冷淡,甚至很严苛,其实是真朋友。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有危难时,平时“热络”之人尽皆离散,而他却真敢“两肋插刀”,义无他顾。一是由于势利小人在自己落难之时的反常表现,能使自己顿悟世间本是无常,一切皆是虚幻,以此作为求过精进的“资粮”,这也不是很辩证的吗?
7 、于人不求顺适
同样,人能顺我,这也是因缘果报;人若逆我,这也是因缘果报。常处顺境,会觉得人人都应当顺从我,所以一遇到逆境反而会而会想不开,甚至于自杀。这就是执着!执着什么?执着一时一地的果报以为永久的。《金刚经》称之为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我总是对的,什么事都要以“我”这个角度来出发:顺我都善,逆我都恶。“人相”,有我就有对待,他人的存在应当以“我”来区分善恶,若不从我,便起嗔恨心,烦恼心。“众生相”,有了我这相、人相,念念生灭不已,把各种因缘凑合起来的“我”认为实我,把同“我”有关的人、事联系起来也加经区别善恶好坏,在烦恼上加烦恼,在虚妄上更增虚妄。“寿者相”,这些虚幻的区别不仅在这一生的寿命期里不断,还希望能永生永世保持顺适的环境,去除恶逆的环境。有了这四相,分别相生,执着心起,于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不会做好。这四相罪恶还是在“我”字。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下子彻底断绝“四相”,那是上智的境界,但是我们可能、而且也应该脚踏实地从眼前做起,从此地做起,渐至扩大到时时处处,向最终消灭“四相”前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如果老是觉得高不可攀,因此自暴自弃,不从点滴做起,那我们所发的菩提大愿,四弘誓愿竟到何日方能成就呢?外国有句谚语叫做:“做,才能成功”。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 、施德不求望报
虽然,因果律是普遍的规律,如是因,结如是果。善因得福报,恶因堕祸报。但是,我们却不能执着希望做了好事后,一定要自己得个好报,为什么呢?《金刚经》讲得明白:“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1) 施德望报,所得甚少,并且于“性”上没有分毫的利益。所以经上讲:“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为什么“无所见”?因为被布施福德的有为法的暗室所障蔽,所以盲无慧目。若破有为的执着,则破暗室,“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喻慧眼所见的实相之理。
( 2 )施德望报,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除,不能跳出三界,还在三界中轮回,所以福报再大,终究救不了生死轮回之苦。佛曾讲过:转轮圣王的福报最大,报尽后,转身变成了一个牛虱。谁还会再承认他的福报大?“仰天射虚空,力尽箭还堕”。另外,无(执着)心做好事,福报还是有的,而且还很大。《三言》中就讲到裴度不第之时,被相士算了寿命已尽,赶快准备后事吧。他自己也认为,既然马上就要死了,就万事都放下了(无执着心)。所以无意之中拾到贫妇用以赎命的首饰包裹时,能等着去还人。就这一件好事做了不望报,非但救了自己一命,还累官直到宰相。某位莲宗大师就讲过这句话。意思是“死”字这个字很好,好在能使人静心息虑,不为世俗所转。时时想到自己的最后关头,就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万事都放得下了。事实上我们修行的人,特别是修行净土宗的人,对这个“死”字,根本没有什么可害怕的。我们既在因果之中,有生必有死,这是连常人都承认的事。但我们修行的人应该认识到:“死”只是从一种因果关系转入到另一种因果关系的“突变”罢了。明眼人只是把它看作从一个梦境的“换镜头”而已。佛的大慈大悲使我们有一个梦醒的机会,那就是念佛往生西方,“往生”的“生”不同于我们三界里讲的“生死”的“生”,三界的“生”必定连着“死”,而“往生”的“生”,其实不是“生”,所以也就没有“死”。就好像一个从一个恶梦连着另一个恶梦;另一个是从一个恶梦中渐次苏醒过来,再不做梦了,《弥陀经》里的:“阿鞞跋致”,《无量寿经》里的:“若有善男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可以作为我上边对“往生”的“生”所作的解释的证明。“往生”的“生”实在是“非生”,“非不生”,离两边,合于第一义,这也是净土五经是大乘第一义经的证明。
9 、见利不求沾分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好像是一条规律似的。但它只对迷人适用,佛弟子、修行人不应如此。《佛说四十二章经》中曾说:“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又说:“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为什么?因为利与欲能引起人的贪恋心、执着心,由此引起嗔、痴等等诸毒、烦恼,搅乱行人的清净心,所以亟当远避。另外,退一步来说,福分本来都是前定(当然不否认今世还可以做更多的善事或功德,以求现世及来世的增福增慧),如果不是自己分内的福,硬要去争,那就要在别处折更多的福。这也是因果的规律。
《佛说八大人觉经》里也讲到:“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又说:“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现在的人争工资多少,争地位高低,特别是在评级,评薪之时,表现得更是充分。结果是为了名利,加班加点,苦思冥想,增加多少疲劳与痛苦,搞得身心都不自在。还有的为了争名利,在同事间展开斗争,造诸恶业,“增长罪恶”、“横结恶缘”。今世的福未必能争到,来世的怨倒是已经结下了。
10 、被抑不求申明
受抑误解,本也是因果报应的一种。为什么今世受抑?因为过去世中骄横仗势太过;为什么今世被人误解?因为过去世中也曾误解过别人。冤冤相报何时了?解铃还得系铃人!自己结的怨还得自己解。怎么解?逆来顺受是最好的办法。有人说:逆来顺受是傻子的做法,明明自己“对”的,为什么要“顺受”?那么我说,过去世中你仗势欺人,人家被你所压抑由于势力不敌只得“顺受”,这个“顺受”是被动的,人家不是傻子,但也只好“顺受”了,今世你不还又怎的?你今世“顺受”了,这个“顺受”是主动的,你是聪明人,因为你信因果!以此“顺受”之因,断了来世相报之果,怎么不好?今生要逞英雄,要执我相,怕在众人面前丢脸,怕别人说:“你这个人真是个窝囊废!”所以欲充好汉,逆来硬顶,今生不还,下世呢?倘落个势弱人贱的地位,无法与之抗争,那时吃的苦,丢的脸可就可大了。《金刚经》中佛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以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修行,正是给我们作出了“无诤”的示范。
我本身有类似这方面的经历。皈依正果法师受菩萨戒后,为了早日了清业缘以便修行往生,行菩萨道,发愿每日持《金刚经》一卷,以持经之力,使宿业现前,提前报掉。结果,自持经始的一年中,逆缘不断,愈演愈甚,无论单位领导、家人、甚至邻居、路人都有种种反应。特别是邻居方面,无端生事,打殴吵闹,破坏财物,滥加恶言……。我在横逆来时,虽身手有力,口也能辩,但只默持观音灵感真言,不加分辩,不复还手还口。结果横事渐消。第二年更加精进,要求继续还债,并每日持两卷《金刚经》。上半年还横事不断,下半年就雨过天晴,境况渐佳矣。这一方面说明,有业必得还,以示因果不虚;另一方面说明经咒之力,所愿不虚,因果也不虚(以念佛念经之因,结提前清业、重业轻还之果)。佛力在冥冥之中,何处不加被诚心的佛子?我回忆当时在横逆最多时,有的人还戏问我一句话:“你不是信佛的吗?为什么佛还没有保佑你呢?”我心里想:“咳!你那里知道,这些苦是我自己讨来要吃的呢!”
以上只是我自己学佛中的一点粗浅体会,由于是个晚学,修时也少,恳请赐教。但我深深感到,修持是要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精进才行,缺哪方面都不行。正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也!
(摘自《广东佛教》)
《明代藕益大师《十大碍行》语译·事理浅释(王智隆居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