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代藕益大師《十大礙行》語譯·事理淺釋(王智隆居士)▪P3

  ..續本文上一頁相中本無有衆生與佛的差別,衆生與佛都是虛妄之相,既然如是,說什麼佛度衆生,衆生成佛呢?

   再說回來,人去“謀事”,“謀事”總是想“成”,不想“成”,連“謀”也不用“謀”了,但“謀”了事,不一定能“成”。如果常常能“成”,人就以爲不是因果使“成”,而是自己“有”能,那就本末倒置,大錯而特錯了。諸葛亮算是個能人,一把火燒得司馬懿父子幾乎歸天,但卻被一場大雨救了他們父子的駕。你能說諸葛亮無能。

   總之,謀事不常成,倒使人常常想到因果關系,想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于“兩谛”的“俗谛”的了解與破我相的執著,倒是大有裨益呢!

  6 、交情不求益我

   交情本來也是因果報應的一種。爲什麼今世會同你做朋友?爲什麼今世他能處處幫你?爲什麼有的名義上是朋友卻反過來暗中害你?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果報應所決定的。你過去世曾對他好,有過好處給他,他今生看見你就生歡喜心,會處處幫助你,你前世有什麼地方虧待他,他今世即使同你做了朋友也要想法來損害你。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明白了這個道理,遇到了順友,也不會沾沾自喜,以爲自己“運氣”好,得了便宜;遇到了逆友,也不會怨天尤人,以爲自己“運氣”不好,吃了虧了。應該想到:這一切的順逆,都是因果報應所致,同什麼“命運”無關,何況所謂“命運”只是因果報應的日程表而已。正確的對待方法應該是:遇到順友,要互相關心幫助,不可坐享他人的恩賜,因爲果報總有完時。進一步講,若能以佛法的真理來共同研究,共同提高,那這個順緣將是永久性的,豈止是永久性的,由于幫助人家種下了善根,將來同是龍華會上一會之人,又報了佛的洪恩于萬一,這才是真正的結善緣呢!遇到逆友,要想到自己過去的罪障,誠心向佛前忏悔,以期以新的因緣改變舊的因緣,來世結個善緣,切不可“以牙還牙”,最好是“以德報怨”。我們修行人應當是“行人所不行,得人所不得。”在一般世人認爲是“傻事”,“蠢事”的事中,我們“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就能“得人所不得”,改變“命運”,甚至修行成功。當然。這個“得”字還是個“俗谛”,依因果法而言;若按實相的“真谛”而言,連這個“得”字也得抛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所以講,友有順逆兩種。這種例子古今多的是。古有“叁生石”的佳話,東坡與佛印的美傳。至于逆友,則古今皆有。古今小說中常有講到:有錢有勢皆朋友,一朝落難無人救。有的公子依仗父親給的萬貫家財,終日結交匪友,吃喝嫖賭,中間也有一個兩個是“生死之交”的,一旦家産蕩盡,反過來欺淩最甚者,就是這些人。有的冤家返身作爲“慈母”,像哄的孩子要什麼依什麼,結果長大了成了匪類,終于落得一刀之苦。所以“逆友”不一定是逆自己意的,太放縱的最後害了人的“朋友”或“親屬”,這也是屬于“逆友”這一類的。這裏講的“以弊交爲資糧”,含有兩重意義的:一是表面看很冷淡,甚至很嚴苛,其實是真朋友。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有危難時,平時“熱絡”之人盡皆離散,而他卻真敢“兩肋插刀”,義無他顧。一是由于勢利小人在自己落難之時的反常表現,能使自己頓悟世間本是無常,一切皆是虛幻,以此作爲求過精進的“資糧”,這也不是很辯證的嗎?

  7 、于人不求順適

   同樣,人能順我,這也是因緣果報;人若逆我,這也是因緣果報。常處順境,會覺得人人都應當順從我,所以一遇到逆境反而會而會想不開,甚至于自殺。這就是執著!執著什麼?執著一時一地的果報以爲永久的。《金剛經》稱之爲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我相”,我總是對的,什麼事都要以“我”這個角度來出發:順我都善,逆我都惡。“人相”,有我就有對待,他人的存在應當以“我”來區分善惡,若不從我,便起嗔恨心,煩惱心。“衆生相”,有了我這相、人相,念念生滅不已,把各種因緣湊合起來的“我”認爲實我,把同“我”有關的人、事聯系起來也加經區別善惡好壞,在煩惱上加煩惱,在虛妄上更增虛妄。“壽者相”,這些虛幻的區別不僅在這一生的壽命期裏不斷,還希望能永生永世保持順適的環境,去除惡逆的環境。有了這四相,分別相生,執著心起,于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不會做好。這四相罪惡還是在“我”字。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一下子徹底斷絕“四相”,那是上智的境界,但是我們可能、而且也應該腳踏實地從眼前做起,從此地做起,漸至擴大到時時處處,向最終消滅“四相”前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如果老是覺得高不可攀,因此自暴自棄,不從點滴做起,那我們所發的菩提大願,四弘誓願竟到何日方能成就呢?外國有句諺語叫做:“做,才能成功”。中國有句古語叫做:“千裏之行,始于足下”。

  8 、施德不求望報

   雖然,因果律是普遍的規律,如是因,結如是果。善因得福報,惡因墮禍報。但是,我們卻不能執著希望做了好事後,一定要自己得個好報,爲什麼呢?《金剛經》講得明白:“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1) 施德望報,所得甚少,並且于“性”上沒有分毫的利益。所以經上講:“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爲什麼“無所見”?因爲被布施福德的有爲法的暗室所障蔽,所以盲無慧目。若破有爲的執著,則破暗室,“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喻慧眼所見的實相之理。

   ( 2 )施德望報,我、人、衆生、壽者四相不除,不能跳出叁界,還在叁界中輪回,所以福報再大,終究救不了生死輪回之苦。佛曾講過:轉輪聖王的福報最大,報盡後,轉身變成了一個牛虱。誰還會再承認他的福報大?“仰天射虛空,力盡箭還墮”。另外,無(執著)心做好事,福報還是有的,而且還很大。《叁言》中就講到裴度不第之時,被相士算了壽命已盡,趕快准備後事吧。他自己也認爲,既然馬上就要死了,就萬事都放下了(無執著心)。所以無意之中拾到貧婦用以贖命的首飾包裹時,能等著去還人。就這一件好事做了不望報,非但救了自己一命,還累官直到宰相。某位蓮宗大師就講過這句話。意思是“死”字這個字很好,好在能使人靜心息慮,不爲世俗所轉。時時想到自己的最後關頭,就會“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萬事都放得下了。事實上我們修行的人,特別是修行淨土宗的人,對這個“死”字,根本沒有什麼可害怕的。我們既在因果之中,有生必有死,這是連常人都承認的事。但我們修行的人應該認識到:“死”只是從一種因果關系轉入到另一種因果關系的“突變”罷了。明眼人只是把它看作從一個夢境的“換鏡頭”而已。佛的大慈大悲使我們有一個夢醒的機會,那就是念佛往生西方,“往生”的“生”不同于我們叁界裏講的“生死”的“生”,叁界的“生”必定連著“死”,而“往生”的“生”,其實不是“生”,所以也就沒有“死”。就好像一個從一個惡夢連著另一個惡夢;另一個是從一個惡夢中漸次蘇醒過來,再不做夢了,《彌陀經》裏的:“阿鞞跋致”,《無量壽經》裏的:“若有善男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決定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都可以作爲我上邊對“往生”的“生”所作的解釋的證明。“往生”的“生”實在是“非生”,“非不生”,離兩邊,合于第一義,這也是淨土五經是大乘第一義經的證明。

  9 、見利不求沾分

   “人爲財死,鳥爲食亡”,好像是一條規律似的。但它只對迷人適用,佛弟子、修行人不應如此。《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曾說:“夫爲道者,如被幹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又說:“夫爲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爲什麼?因爲利與欲能引起人的貪戀心、執著心,由此引起嗔、癡等等諸毒、煩惱,攪亂行人的清淨心,所以亟當遠避。另外,退一步來說,福分本來都是前定(當然不否認今世還可以做更多的善事或功德,以求現世及來世的增福增慧),如果不是自己分內的福,硬要去爭,那就要在別處折更多的福。這也是因果的規律。

   《佛說八大人覺經》裏也講到:“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又說:“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現在的人爭工資多少,爭地位高低,特別是在評級,評薪之時,表現得更是充分。結果是爲了名利,加班加點,苦思冥想,增加多少疲勞與痛苦,搞得身心都不自在。還有的爲了爭名利,在同事間展開鬥爭,造諸惡業,“增長罪惡”、“橫結惡緣”。今世的福未必能爭到,來世的怨倒是已經結下了。

  10 、被抑不求申明

   受抑誤解,本也是因果報應的一種。爲什麼今世受抑?因爲過去世中驕橫仗勢太過;爲什麼今世被人誤解?因爲過去世中也曾誤解過別人。冤冤相報何時了?解鈴還得系鈴人!自己結的怨還得自己解。怎麼解?逆來順受是最好的辦法。有人說:逆來順受是傻子的做法,明明自己“對”的,爲什麼要“順受”?那麼我說,過去世中你仗勢欺人,人家被你所壓抑由于勢力不敵只得“順受”,這個“順受”是被動的,人家不是傻子,但也只好“順受”了,今世你不還又怎的?你今世“順受”了,這個“順受”是主動的,你是聰明人,因爲你信因果!以此“順受”之因,斷了來世相報之果,怎麼不好?今生要逞英雄,要執我相,怕在衆人面前丟臉,怕別人說:“你這個人真是個窩囊廢!”所以欲充好漢,逆來硬頂,今生不還,下世呢?倘落個勢弱人賤的地位,無法與之抗爭,那時吃的苦,丟的臉可就可大了。《金剛經》中佛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以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修行,正是給我們作出了“無诤”的示範。

   我本身有類似這方面的經曆。皈依正果法師受菩薩戒後,爲了早日了清業緣以便修行往生,行菩薩道,發願每日持《金剛經》一卷,以持經之力,使宿業現前,提前報掉。結果,自持經始的一年中,逆緣不斷,愈演愈甚,無論單位領導、家人、甚至鄰居、路人都有種種反應。特別是鄰居方面,無端生事,打毆吵鬧,破壞財物,濫加惡言……。我在橫逆來時,雖身手有力,口也能辯,但只默持觀音靈感真言,不加分辯,不複還手還口。結果橫事漸消。第二年更加精進,要求繼續還債,並每日持兩卷《金剛經》。上半年還橫事不斷,下半年就雨過天晴,境況漸佳矣。這一方面說明,有業必得還,以示因果不虛;另一方面說明經咒之力,所願不虛,因果也不虛(以念佛念經之因,結提前清業、重業輕還之果)。佛力在冥冥之中,何處不加被誠心的佛子?我回憶當時在橫逆最多時,有的人還戲問我一句話:“你不是信佛的嗎?爲什麼佛還沒有保佑你呢?”我心裏想:“咳!你那裏知道,這些苦是我自己討來要吃的呢!”

   以上只是我自己學佛中的一點粗淺體會,由于是個晚學,修時也少,懇請賜教。但我深深感到,修持是要身口意叁業清淨,叁業精進才行,缺哪方面都不行。正如鼎之叁足缺一不可也!

  (摘自《廣東佛教》)

  

  

《明代藕益大師《十大礙行》語譯·事理淺釋(王智隆居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