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

  梁乃崇等 著

  星雲大師總監修

  時間起于變易

   梁乃崇

   前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員

   暨清華大學物理所教授

   人們面對變易,必然産生先後秩序的認知,此先後秩序即是時間,故說:「時間是變易的先後秩序」。如果沒有變易,也就沒有變易的先後秩序,因此沒有時間。所以一切靜止不動,時間就消失了。

   摘要

   時間如洪流的觀念與真實不符。一切靜止,時間就消失了,故時間是變易的先後秩序。時間有心智成份,不純然是物。量子力學所用的「波」若定義爲時間,則大科學家對量子力學的疑慮就可消除了。中國《易經》的陰陽可以視爲時間模型。佛經對時間的了解是最深刻的。

   一、前言

   從走卒販夫到科學家,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要面對時間。早上太陽升起,白天開始了;黃昏太陽下山,白天又結束了——如此日複一日,周而複始,這就是時間。時間是如此真實而平常。可是如果有人要我們拿出一天的時間來給他看一看,是拿不出來的;不過若是要我們拿一公尺的空間給他看,卻是輕而易舉的事。由此可知,空間是具象的;而時間不具形象,它是形而上的存在,既真實又抽象。

   在物理學中,時間、空間、質量、電荷同列爲基本量。時間既是基本量,當然是真實的;假如時間是虛幻的,整個物理學也成虛幻之學。雖然如此,時間的抽象特性仍舊困惑著物理學家,使得少數物理學家懷疑時間是人類的幻想。

   大家都讀過「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歲月如流」的成語,這些描繪時間的成語,透露我們對時間的想法。那麼科學家對時間的想法又是如何

  據我所知,科學視「時間如洪流」,與上述成語的水准差不多。

   「時間如洪流」是一個假設,需要實驗證明,才能從假設提升爲真實;目前無法用實驗證明「時間如洪流」的想法,所以它仍只是假設,也就是猜測而已。記得在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曾經有「空間充滿以太」的假設,後來由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摩利證實不需要假設「以太」的存在,所以「以太」的假設就被放棄了。「時間如洪流」的想法還沒有實驗證明,因此仍然保留在假設階段,未被放棄。

   「時間如洪流」的想法是設想有一個時間的洪流通過宇宙,宇宙中萬事萬物全浸在時間的洪流中(見圖一)。這樣的想法暗示時間是物——如洪流之物;同時也暗示時間獨立于事物之外,事物的時間是因時間洪流的推移而産生。在沒有更好的想法下,科學只好采用它。  

   圖一

   ————————

   事物一  事物3

   ———————— 時間洪流

   事物2

   ————————

   二、時間是什麼?

   我試從佛法禅定的角度來探討時間的本持。禅定是靜修的方法,以心念靜止爲目標。現在問一個問題:假如世界一切事事物物都靜止不動,還有時間嗎

  答案是沒有時間,事物靜止不動,時間就消失了——原來有變動才有時間,時間是由變動産生的。茲舉例說明如下:例一,有叁個聲音1、2、3,它們發生的先後秩序1、2、3是井然有序的。例二,一個球從高處落到地面,任取叁個片段1、2、3(如圖二),這叁個片段1、2、3發生的先後秩序也是井然有序的,絕不會錯亂。例叁,在禅定中,觀心念生起,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發生的先後秩序,仍是井然有序的。我們從以上叁個例子和其它任何變動例子可以發現:變動的先後秩序是井然有序的,沒有一個例外;即使是混亂的變動,其發生的先後秩序仍然是井然有序的,此變動的先後秩序即是時間,故變動産生時間。

   圖二 (圖略)

   一個變動系統若無人觀察,是否仍保有變動的先後秩序

  換句話說,是否仍有時間

  答案是:無人觀察,就沒有人知道。持平而論,是否有時間,沒有人能回答。假如一定要一個明確的答案,我願意回答:沒有時間。因爲我認爲所謂的先後秩序不在變動系統本身,而在觀察者的認知;沒有觀察者就沒有認知,沒有認知就沒有時間。例如恐龍化石(變動系統)未被人類發掘時,它處于無人觀察的狀況;直到被發掘出來,才被人觀察。可是恐龍的時間不是從被發掘出來才開始,被發掘以前它已經存在了幾千萬年,因此有人認爲在無人觀察時仍有時間,但是我不贊成這種說法。因爲發掘之初,人們原以爲挖到石頭,之後發現是巨型動物的化石,再經過古生物學家的反複研究,才認定是恐龍化石,于是幾千萬年的恐龍時間被建立起來了——以上這一段清楚顯現人類的心智如何從無到有創造恐龍時間的過程;在這之前,並沒有所謂的幾千萬年時間,這過去的幾千萬年時間其實是第一批觀察者所賦予的。恐龍化石所保存的只是恐龍化石而已,時間是觀察者的心智所産生的認知,恐龍化石本身並沒有時間。當人面對變動的世界,必然感知變動的先後秩序,感知是心不是物,引申下來,時間必有心的成份。

   圖叁(圖略)

   這裏有叁張圖,請各位按照發生的先後秩序從上排列到下。試驗多次的結果,大家都會排成圖叁的秩序,可見大家有共同的時間先後秩序,沒有人會認爲瓶子破碎的一張圖最先發生。在這叁張圖上分別注明繪製完成的時間順序,與圖叁的順序不同,而是中間一張最先完成,上面一張第二完成,下面一張最後完成,但卻沒有人按照完成時間的先後順序來排列,這透露了什麼訊息

  表示人選擇圖畫的內容以決定其先後秩序,而無視于完成時間的先後;更顯示時間是觀察者的認知,不是變動系統本身,所以時間含有「心」的性質更加明確了。

   變動可以分爲事物的變動和內心心念的變動,面對事物變動所産生的時間包含心和物;但是面對內心心念變動所産生的時間應全部屬于心,不包含物,因此不受物理世界的限製。佛教的宿命通能知過去、未來,應屬此類。

   在心智的觀察之下,任何一個變動系統其時間皆是自有的,不是外加的。大至如銀河系,其圓盤狀星雲轉動不息,各星球變動不已,因此自有時間,不需外加。小至如一個氫原子,因其軌道電子會公轉、自旋和躍遷,原子核也會自旋,所以其時間也是自有的,不是外加的。

   叁、時間與物理

   古典物理常用坐標系描述一個系統(如圖四),垂直軸代表空間(距離),水平軸代表時間,軸線本身是一度空間。以軸線代表空間是正確的,但是以其代表時間卻有問題。因爲空間本身沒有時間的性質,硬性規定空間代表時間,並不能産生真正的時間。物理學爲什麼會采用這種有瑕疵的方法呢

  根本原因在于接受了「時間如洪流」的觀念,把水平軸當作時間洪流、物體浸在時間洪流中。

   圖四(圖略。)

   在十九世紀初,科學家發現許多新的物理現象,古典物理不能解釋,我認爲原因出在「時間如洪流」的觀念與真實時間不合,所以不能解釋新發現的物理現象。不過當時的物理學家並不知道問題出在時間觀念不正確,因此他們另辟蹊徑,經過許多努力,終于發展成量子力學,克服了當時科學界的困難。量子力學作了一個關鍵性的改變,它認爲「粒子」有「波」的性質;「波」也有「粒子」的性質(見圖五)。例如電子是「粒子」,也是「波」;光是「波」,也是「粒子」。所有物體都具有「粒子」和「波」的二元性,量子力學就憑此「粒子」和「波」的二元性,解釋了當時古典物理所不能解釋的物理現象。

   圖五「波」如同水波,應上下振動,以↑↓代表振動。

   「粒子」與「波」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東西,量子力學爲什麼規定物體具有「粒子」和「波」二元性呢

  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只知道這樣規定以後,新發現的物理現象就能解釋了。因此量子力學被人懷疑是湊出來的理論,並非第一原理(The first principle) 。

   這樣的疑慮使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至死不肯接受量子力學,他說:「上帝(自然)不會擲骰子」,意即不相信物體有「波」那種變動不定的性質;但是他發現的「光電效應」卻是量子力學的支柱之一。另一位大科學家薛丁格也不相信量子力學;但是他卻爲量子力學寫下「波函數」方程式。再來就是大科學家浦郎克也不肯接受量子力學;可是他的「量子假設」是量子力學最重要的基石之一。他們叁位都是建立量子力學的功臣,卻又不肯接受它,可見這個疑慮是很深的困惑。現在大學物理系的學生修量子力學這門課時,仍然會面對這個困惑,大家只有強迫自己接受,那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遺憾是始終排解不掉的。

   量子力學用「波」誤打誤撞地修正了古典物理中時間觀念的謬誤而不自知,物理的難題是解決了,但心中並不明白,才留下一片困惑。我願在此重申「時間如洪流」的觀念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應是:時間是變動的先後秩序。「粒子」代表空間的大小和位置,所以具空間的屬性;「波」是變動,變動産生先後秩序,依本文給時間的诠釋,「波」就是時間。物體具有「粒子」和「波」二元性,意即物體具有空間和時間。有誰會懷疑物體具有空間和時間二元性呢

  所以只要明了「波」是時間,一切疑慮都消失了。大科學家之所以不肯接受量子力學,原因出在不知「波」就是時間。上帝(自然)是會擲骰子的,如果上帝(自然)不會擲骰子,世界就沒有時間了。大學生修量子力學時,若知道「波」就是時間,量子力學會變得簡單易懂。

   時間觀念從「如洪流」修正爲「變動的先後秩序」,于是量子力學的物理意義亦有新的發展。例如氫原子模型,電子在軌道上繞著原子核旋轉(見圖六)。電子的軌道有很多,電子只能居留在軌道上,軌道之外的區域不能居留,這種情況量子力學如何解釋呢

  在軌道上,電子的「波」均形成「駐波」,「駐波」是駐留不走的「波」。電子的「波」既然局限在軌道上駐留不走…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