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與偵測器之聯系。
實驗叁:意念在固體表面排列原子
可以檢驗功能人是否能直接與原子溝通,或其意識聚能可以小到原子之層次
先用掃瞄式穿隧顯微鏡(STM)在矽晶片表面上掃瞄出1×1mm2之小正方框架,然後請功能人在此框架內寫上一臨時決定之圖案,最後再用STM掃瞄此框架內部,看圖案是否出現在中間。
實驗四:固體穿壁
要探討是否由于容器還是固體形成了宏觀的量子波
因此可以設計雙層玻璃管,裝半導體IC晶片,兩管口均燒熔封死,但內管開一小洞,看晶片是否會落入兩管間的夾壁中。同時要觀察IC晶片表面及晶體型態有無改變,電子功能有無改變。
四、結論
特異功能是人體所發出的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它出現的先決條件是功能人腦中出現屏幕效應,手上量到放電活動,因此它應該是生理上可以量測到的一種功能。可惜的是由于它過于神奇,無法用現代物理、生理、植物學予以解釋,因此大部份仍只能留在宗教的領域流傳。自從十七年前,中國大陸創先開始以科學方法研究以後,已經逐漸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我們在這篇論文討論了過去實驗的結果、目前已有的理論,以及未來實驗的方向,希望能激發大家對此領域的興趣,共同來參與研究,以開釋迦牟尼佛所發現人體的奧秘究竟爲何。
參考資料
①南懷瑾,《如何修證佛法》,老古文化事業,臺北,32(1995)。
②H.J.Irwin,"A introduction to parapsychology",Jefferson,NC,Mac Far-land,13-14,64-65(1989).
③林書煌等,<特異致動描筆記錄儀實驗>,《人體特異功能研究》,2卷l期,4(1984)。
④雲南大學人體特異功能研究組,<人體特異功能力學效應的初步測試>,《自然雜志》,4卷5期,348(1981)。
⑤人體特異功能聯合測試組,<關于人體特異功能真實性的聯合測試報告>,《人體特異功能研究》,1卷1期,9(1983 )。
⑥林書煌等,<特異功能實驗——物體移出或移入封閉容器>,《人體特異功能研究》,1卷3期,110(1983)。
⑦宋孔智等,<人體特異功能突破空間障礙的研究>,《中國人體科學》,創刊號,1卷1期,22(1990)。
⑧宋孔智等,<對特大容器突破空間障礙功能的觀察>,《中國人體科學》,1卷4期,163(1991)。
⑨孫儲琳,<一個功能人對人體科學研究的幾點認識和體會>,《中國人體科學》,3卷4期,187(1992)。
⑩沈今川、孫儲琳,<孫儲琳心靈聚能現象的驗證與思考>,《中國地質大學人體科學研究所報告》(1994)。
⑾《近代史料叢刊》《太平天國》第2期第689頁。
⑿錢學森,<開展人體科學的基礎研究>,《自然雜志》4,483(1981)。
⒀王楚、賀慕嚴、陳守良等,<人體特殊感應機能的圖像顯示過程>,《創建人體科學⑴》,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569(1989)。
⒁羅林兒、王楚、賀慕嚴等,<人體特殊感應機能對多層樣品的辨認過程>,《創建人體科學⑴》,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574(1989)。
⒂邵紹源、王楚、賀慕嚴等,<人體特殊感應機能辨認紙團卷時的圖像顯示過程>《自然雜志》5,274(1982)。
⒃陳守良、賀慕嚴、王楚等,<人體特殊感應機能的普遍性問題>,《創建人體科學⑴》,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565(1989)。
⒄邵來聖、朱怡怡、朱潤龍等,<四年來對青年進行特異功能誘發訓練的探索>人體特異功能研究》4,103(1986)。
複雜科學與佛法
陳家成
醫師
《圓覺經》<清淨慧品>有段經文說:「衆生國土,同一法性……有性無性,齊成佛道」。我們會想「有性」當然會成佛啊!可是爲什麼「無性」也能成佛道呢
摘要
「複雜科學」是近代科學在無法以「化約主義」、「線性封閉系統」、「時間可逆」及傳統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等理論成功地解釋宇宙萬象後,整合而出的一門新學說。這門新的學問預計將徹頭徹尾改變現行的每一門科學。
隨著這門學問的發展,産生了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及一些有趣的結論。但是所有的問題及結論全都是弔詭(paradox)的,也就是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卻又有用。從這些結論中,「唯物論者」拮取自生(autopoiesis)的觀點,認爲所有的生命現象均爲自生結構,不需引入靈魂或心靈的觀點即可完美解釋,所以更認爲「唯物論」是完美與高于一切了!另一方面,「唯心論」的學者卻發現物質的世界全都具有與生命的世界相同的特性,進而認爲宇宙是有「意志」的。到了最後,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的提出論證了最終的母系統是無法定義的,而所有的子系統均非線性封閉系統(即所有的子系統均是非線性的開放系統),如此則會導致一個前所未有的結論,也就是:由物質所構成的耗散系統、由生物所構成的耗散系統、及由生物與物質共同結構成的耗散系統,叁者有相似的特性。
在這裏,研究複雜的科學家儍了眼。他們分不出物質與生命究竟有什麼區別了!甚至會懷疑計算機病毒是不是一種生命的形式
他們無法回答!佛法當然可以回答,而且更能看到他們看不到的關鍵。佛法可以替「複雜科學」畫下句點,並且更進一步可將複雜科學運用到極致。
本文探討複雜性與佛法之間的關系及其運用,並解釋了複雜科學參不破的真正關鍵,如果從佛法的角度去看是何等容易!
前言
最近的自然科學界中有一群比較特別的人,他們因爲不滿意傳統科學的研究方式,就聚集在美國的一個叫聖塔菲(Santa Fe)這個地方的研究院,用他們獨特的方法來重新審視宇宙,也就是說重新把自然科學加以檢討。他們檢討到後來,主要的研究對象是複雜性系統,這個系統有很多的性質,我把這些性質都籠統地稱做「複雜性」。爲什麼要把它拿來與佛法一起並論
是因爲研究複雜性的這些科學,其研究方法和以前的科學研究方法不太一樣,比較注重整體性。所以他們認爲將來也許會有一門科學叫「整體性科學」。而我們佛法是講究心靈要完整,不要分裂。在這中間就有一些比較同質性的結論會出來,所以我把它列在一起講,這也就是我爲什麼要選這個題目的原因。
正文
一、科學文明的演變、複雜科學的興起與人類心靈對外界認知方式的演變:
我們先來探討人在面對未知世界的時候,是怎麼對待的。最早的時候,人類並沒有嚴格的科學行爲,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靈對于外在環境的認知是非常籠統的。比如說每天早上太陽升起,到下午的時候太陽落下,每天日出日落,中間的間隔會有長有短,而且會有四季的變化,但我們對這些都不太清楚。在還沒有現在這種科學研究行爲的時代裏面,我們心靈的認知是籠統的,可以講只是一種覺知而已。我們可以用這個如骨頭狀的虛線(見圖一第二列右邊的圖)來表示,當時客觀的世界對人類來講是一些模糊的圖像。這些點表示有某些問題我們會比較注意到,而另外的問題就察覺不到。比如說那時候根本就不知有原子、基本粒子和黑洞等這類問題,所以我用這個籠統的圖來表示。
慢慢地,有些心智比較高明的人學會了觀察,就對他周遭的環境開始觀察起來了。這時候心靈的認知主要是一種回饋的方式,爲何如此呢
因爲那時候人類的主要問題是對周遭的環境不了解,也因爲不了解,所以就受製于環境。如果人類能對環境加以觀察,就可趨吉避凶。所謂「趨吉避凶」,就是回饋的問題。回饋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正向的,一個是負向的。所謂「正向」,就是那裏可以找到適合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至于有什麼因素對我們不好,我們就逃避,這是負向的。此時這個世界對人類來講,是比前一個時代要清楚多了,但是這樣的觀察也會遺失一些東西。比如我們會認爲某些問題對人類的影響比較大,就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在這些問題上;至于那些我們認爲微不足道的問題,就把它忽略掉了。
這樣的觀察,研究做多了以後,人類就累積了很多的經驗,同時會做很多的解釋,然後就建立模式。此時我們心靈的認知已不只是這種簡單的回饋而已,變得非常有組織,會作一些推論,種種比較有組織的東西就會出來。比如說某兩個問題中間有一個關聯,我們知道了;而另外兩個問題中也有一個關聯,我們也知道了。然後我們把這些問題描繪出來,這個圖形(指圖一第四列右邊的圖)比原先這個要清楚多了,因爲我們知道這些不同的問題之間的一些關聯;而有些問題我們還找不到中間有什麼關聯。
由于這種解釋而建立的模型,自然而然地我們就要把它表達出來;而與別人溝通的時候,如果想要嚴密一點,就要量化。現在的自然科學嚴格來講,是因量化而産生的。這時候就引入了數學,我們用一些數字或是一些符號來代表這些不同的問題,此時人類對這世界的了解就更多了,而這些事件之間的關聯也就更加清楚。比如說1、2、3、4、5、6這些事件都是有關聯的,而7和8,9和10,11和12、13這些是另外的問題等等(見圖一第五列右邊的圖)。
但在量化的過程裏面碰到了很多困難,比如說一些非線性的東西,因爲太過複雜,而不易得到解答。此時我們就會把它這些問題弄簡單一點,看看它有幾個因素,其中有幾項因素如果不重要,就忽略不計,而只是針對主要的問題。如此就可以把這個複雜的宇宙,…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