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与侦测器之联系。
实验三:意念在固体表面排列原子
可以检验功能人是否能直接与原子沟通,或其意识聚能可以小到原子之层次
先用扫瞄式穿隧显微镜(STM)在矽晶片表面上扫瞄出1×1mm2之小正方框架,然后请功能人在此框架内写上一临时决定之图案,最后再用STM扫瞄此框架内部,看图案是否出现在中间。
实验四:固体穿壁
要探讨是否由于容器还是固体形成了宏观的量子波
因此可以设计双层玻璃管,装半导体IC晶片,两管口均烧熔封死,但内管开一小洞,看晶片是否会落入两管间的夹壁中。同时要观察IC晶片表面及晶体型态有无改变,电子功能有无改变。
四、结论
特异功能是人体所发出的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它出现的先决条件是功能人脑中出现屏幕效应,手上量到放电活动,因此它应该是生理上可以量测到的一种功能。可惜的是由于它过于神奇,无法用现代物理、生理、植物学予以解释,因此大部份仍只能留在宗教的领域流传。自从十七年前,中国大陆创先开始以科学方法研究以后,已经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我们在这篇论文讨论了过去实验的结果、目前已有的理论,以及未来实验的方向,希望能激发大家对此领域的兴趣,共同来参与研究,以开释迦牟尼佛所发现人体的奥秘究竟为何。
参考资料
①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老古文化事业,台北,32(1995)。
②H.J.Irwin,"A introduction to parapsychology",Jefferson,NC,Mac Far-land,13-14,64-65(1989).
③林书煌等,<特异致动描笔记录仪实验>,《人体特异功能研究》,2卷l期,4(1984)。
④云南大学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组,<人体特异功能力学效应的初步测试>,《自然杂志》,4卷5期,348(1981)。
⑤人体特异功能联合测试组,<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真实性的联合测试报告>,《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卷1期,9(1983 )。
⑥林书煌等,<特异功能实验——物体移出或移入封闭容器>,《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卷3期,110(1983)。
⑦宋孔智等,<人体特异功能突破空间障碍的研究>,《中国人体科学》,创刊号,1卷1期,22(1990)。
⑧宋孔智等,<对特大容器突破空间障碍功能的观察>,《中国人体科学》,1卷4期,163(1991)。
⑨孙储琳,<一个功能人对人体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中国人体科学》,3卷4期,187(1992)。
⑩沈今川、孙储琳,<孙储琳心灵聚能现象的验证与思考>,《中国地质大学人体科学研究所报告》(1994)。
⑾《近代史料丛刊》《太平天国》第2期第689页。
⑿钱学森,<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自然杂志》4,483(1981)。
⒀王楚、贺慕严、陈守良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图像显示过程>,《创建人体科学⑴》,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569(1989)。
⒁罗林儿、王楚、贺慕严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对多层样品的辨认过程>,《创建人体科学⑴》,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574(1989)。
⒂邵绍源、王楚、贺慕严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辨认纸团卷时的图像显示过程>《自然杂志》5,274(1982)。
⒃陈守良、贺慕严、王楚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普遍性问题>,《创建人体科学⑴》,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565(1989)。
⒄邵来圣、朱怡怡、朱润龙等,<四年来对青年进行特异功能诱发训练的探索>人体特异功能研究》4,103(1986)。
复杂科学与佛法
陈家成
医师
《圆觉经》<清净慧品>有段经文说:「众生国土,同一法性……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我们会想「有性」当然会成佛啊!可是为什么「无性」也能成佛道呢
摘要
「复杂科学」是近代科学在无法以「化约主义」、「线性封闭系统」、「时间可逆」及传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等理论成功地解释宇宙万象后,整合而出的一门新学说。这门新的学问预计将彻头彻尾改变现行的每一门科学。
随着这门学问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一些有趣的结论。但是所有的问题及结论全都是弔诡(paradox)的,也就是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又有用。从这些结论中,「唯物论者」拮取自生(autopoiesis)的观点,认为所有的生命现象均为自生结构,不需引入灵魂或心灵的观点即可完美解释,所以更认为「唯物论」是完美与高于一切了!另一方面,「唯心论」的学者却发现物质的世界全都具有与生命的世界相同的特性,进而认为宇宙是有「意志」的。到了最后,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的提出论证了最终的母系统是无法定义的,而所有的子系统均非线性封闭系统(即所有的子系统均是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如此则会导致一个前所未有的结论,也就是:由物质所构成的耗散系统、由生物所构成的耗散系统、及由生物与物质共同结构成的耗散系统,三者有相似的特性。
在这里,研究复杂的科学家儍了眼。他们分不出物质与生命究竟有什么区别了!甚至会怀疑计算机病毒是不是一种生命的形式
他们无法回答!佛法当然可以回答,而且更能看到他们看不到的关键。佛法可以替「复杂科学」画下句点,并且更进一步可将复杂科学运用到极致。
本文探讨复杂性与佛法之间的关系及其运用,并解释了复杂科学参不破的真正关键,如果从佛法的角度去看是何等容易!
前言
最近的自然科学界中有一群比较特别的人,他们因为不满意传统科学的研究方式,就聚集在美国的一个叫圣塔菲(Santa Fe)这个地方的研究院,用他们独特的方法来重新审视宇宙,也就是说重新把自然科学加以检讨。他们检讨到后来,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复杂性系统,这个系统有很多的性质,我把这些性质都笼统地称做「复杂性」。为什么要把它拿来与佛法一起并论
是因为研究复杂性的这些科学,其研究方法和以前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太一样,比较注重整体性。所以他们认为将来也许会有一门科学叫「整体性科学」。而我们佛法是讲究心灵要完整,不要分裂。在这中间就有一些比较同质性的结论会出来,所以我把它列在一起讲,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的原因。
正文
一、科学文明的演变、复杂科学的兴起与人类心灵对外界认知方式的演变:
我们先来探讨人在面对未知世界的时候,是怎么对待的。最早的时候,人类并没有严格的科学行为,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对于外在环境的认知是非常笼统的。比如说每天早上太阳升起,到下午的时候太阳落下,每天日出日落,中间的间隔会有长有短,而且会有四季的变化,但我们对这些都不太清楚。在还没有现在这种科学研究行为的时代里面,我们心灵的认知是笼统的,可以讲只是一种觉知而已。我们可以用这个如骨头状的虚线(见图一第二列右边的图)来表示,当时客观的世界对人类来讲是一些模糊的图像。这些点表示有某些问题我们会比较注意到,而另外的问题就察觉不到。比如说那时候根本就不知有原子、基本粒子和黑洞等这类问题,所以我用这个笼统的图来表示。
慢慢地,有些心智比较高明的人学会了观察,就对他周遭的环境开始观察起来了。这时候心灵的认知主要是一种回馈的方式,为何如此呢
因为那时候人类的主要问题是对周遭的环境不了解,也因为不了解,所以就受制于环境。如果人类能对环境加以观察,就可趋吉避凶。所谓「趋吉避凶」,就是回馈的问题。回馈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正向的,一个是负向的。所谓「正向」,就是那里可以找到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至于有什么因素对我们不好,我们就逃避,这是负向的。此时这个世界对人类来讲,是比前一个时代要清楚多了,但是这样的观察也会遗失一些东西。比如我们会认为某些问题对人类的影响比较大,就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在这些问题上;至于那些我们认为微不足道的问题,就把它忽略掉了。
这样的观察,研究做多了以后,人类就累积了很多的经验,同时会做很多的解释,然后就建立模式。此时我们心灵的认知已不只是这种简单的回馈而已,变得非常有组织,会作一些推论,种种比较有组织的东西就会出来。比如说某两个问题中间有一个关联,我们知道了;而另外两个问题中也有一个关联,我们也知道了。然后我们把这些问题描绘出来,这个图形(指图一第四列右边的图)比原先这个要清楚多了,因为我们知道这些不同的问题之间的一些关联;而有些问题我们还找不到中间有什么关联。
由于这种解释而建立的模型,自然而然地我们就要把它表达出来;而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如果想要严密一点,就要量化。现在的自然科学严格来讲,是因量化而产生的。这时候就引入了数学,我们用一些数字或是一些符号来代表这些不同的问题,此时人类对这世界的了解就更多了,而这些事件之间的关联也就更加清楚。比如说1、2、3、4、5、6这些事件都是有关联的,而7和8,9和10,11和12、13这些是另外的问题等等(见图一第五列右边的图)。
但在量化的过程里面碰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说一些非线性的东西,因为太过复杂,而不易得到解答。此时我们就会把它这些问题弄简单一点,看看它有几个因素,其中有几项因素如果不重要,就忽略不计,而只是针对主要的问题。如此就可以把这个复杂的宇宙,…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