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断出现,显示这些神通现象能流传数千年而不消失,是可能有它的科学根据存在。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系挑选四种人体特异功能现象来做说明,并提出未来可以进行严谨实验的方法,一方面要探讨这种现象是否真有其事或只是魔术,一方面看能不能找出其产生的物理及生理机制。这四种特异功能现象为:⑴手指识字;⑵意念致动;⑶固体穿壁现象;⑷意识调控种子发芽。这四项功能中每一项都对近代物理学、生理学、植物学以及人体科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任何一项新理论的建立及证实,都将大幅提升现代科学之发展。
二、过去实验及理论之成果
中国大陆在特异功能的研究已超过十五年,在台湾对此领域的研究也已经超过了四年,有相当多的成果。现就「前言」中所提到的四种特异现象之研究文献,做一综合性的回顾:
l手指识字及耳朵识字
自从一九七九年,中国大陆四川省发现一位十岁的小孩唐雨,能用耳朵辨认搓揉成团的纸张上所写的文字或所画图形,即具有所谓「耳朵识字」的能力以后⑿,几年之中,中国大陆又发现了成百上千的儿童具有类似的能力,他们有些可以用耳朵,有些可以用手指,有些可以用腋下来感应来辨识纸团上的图案⒀~⒂。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陈守良副教授并对自愿报名四十位五到十四岁的少年儿童进行了诱发训练,结果竟然有十五位儿童在经过三到八天的训练,出现手指识字的功能⒃,可以在厚布套中以手指触摸十张图片而正确的辨认其中五张以上。其中九位还能更进一层,在将字片或图片装入黑塑料墨盒中密封后,仍能以手指摸盒子而达到50%的辨认率。上海高校也对不同年龄层的青年做了诱发训练的研究⒄,结果发现在十到二十岁之间的青年经过十天的训练,十四人中有十一人可以在前额「闪出字迹」,九位能比较准确的辨认试样,也就是诱发出手指识字的功能,显示诱发这种特殊感应机能并不困难。
在早期的耳朵手指识字实验里⒀,作为题目的文字或图像只有单张,受试者主观的描述也相当一致:先在脑中出现麻麻点点或横横竖竖的紊乱图像;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部份受试者感应到脑中出现一个大亮点,小部份感到出现几个小亮点。接着若式样为彩色图片,则很快出现图片背景的颜色;若式样为白纸上的文字,则出现文字的颜色。此后逐渐出现一个模糊的图像,不断闪动,并且一部份一部份变成清晰图像;若为文字,则一部份一部份出现,各部份出现先后次序往往和笔划的顺序无关。俊来作为题目的文字或图像改成多张,并予以折叠⒁~⒂,结果发现受试者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辨认层次或目标,脑中枢也能对接收的折叠分布图像信号实现「展平」处理。有些儿童脑中会出现纸团合拢又开展的现象⒃,有些则不出现纸团图像,只出现由弯曲到展平的字形或是直接出现一笔一画已经展平的文字。
台大电机系李嗣涔发现手指识字是确实存在的人体潜能,少年儿童经过适当的训练开发,也可以产生这种能力。他也发现能够做到手指识字的关键因素,比如手掌温度不能超过34℃,手掌要能放电,纸条不能用胶带或浆糊黏死,戴眼罩或在暗室做实验会增加颜色辨认的错误率。另外他也发现手指放出之信号似乎沿着纸条表片由外向内扫瞄,必要时可以扫瞄纸条背面,而大脑可以将送回之信号重组,将折叠之图案张开及展平。这种扫瞄机制若能研究出来,则可以制造出一种新式医学检验工具,可以扫瞄消化管道及内脏内外壁的影像。
2意念致动
自从一九七九年北京大学生理系陈守良副教授发现:少年儿童经过诱发训练,可以出现手指识字或耳朵识字的功能。上海邵来圣也对十八到二十岁的青年进行诱发训练⒄,结果十一位中有七位出现了手指识字功能,还有三位进而出现了意念拨表的致动功能。这显示意念制动是伴随着手指识字或耳朵识字而逐渐衍生的效应。根据功能人孙储琳的主述,也认为开发人体特异功能的第一步是先诱发出识字功能。
由已有的证据显示,手指识字是一种手指送出扫瞄信号在回收传送入大脑视觉中枢的过程,其间似乎并没有牵涉到机械力的作用过程。但是意念致动现象,不论是拨表、弯汤匙、移物,似乎都需要有机械力之参与,两者由现代物理角度来看,似乎是源自相当不同之机制,但是为什么识字能力出现以后,接着就出现意念制动的功能
根据功能人的主述以及大量实验结果之归纳,所有特异功能出现的先决条件是功能人脑中要看到屏幕出现,像电视机屏幕一样,所要操作的物体如钟表、汤匙等物体必须出现在屏幕上,其影像就像张开眼睛来看一样真实。这时候用意识对屏幕上的物体操作,如拨动时针,折弯汤匙,则外面物理界就真的发生了同样的效应。因此将前面所疑惑的,似应为不同机制的识字及意念致动功能,找出了中间的一丝联系,那就是在生理上都出现一项共同的特征——脑中出现「屏幕效应」。只不过在识字时是等待屏幕上出现一比一划的字或图案;而意念致动是要等到屏幕上的图像出现完整以俊,再用意识对图像操作,因此自然意念致动功能会在识字功能出现以后,才接续出现。
3固体穿壁与特异功能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针对当时有人公开对人体特异功能研究进行批评的情况,决定于一九八二年四月向全大陆几所大学和研究所发出邀请,组织了一次联合测试,共有二十几个单位参加了这项工作,来验证人体特异功能的真实性⑤。结果发现特异转运、突破空间障碍等功能都是客观存在的。
为使实验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具有公信力,所有实验必须遵守下列之原则:⑴实验用的试样具有若干「唯一性」的特征,以保证在所设实验条件下无法复制和调换。⑵试样采用「不透光、不可逆」式封装,只要一拆封,封装就被破坏以致无法完全复原。⑶实验结果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经过如此设计的实验,证实功能人可以从密封牛皮纸信封中转运出目标字样;将通行证转运进三
八公尺外关紧的抽屉里;将标记的鸡蛋转运进加锁的抽屉里;将原封巧克力中取出二块巧克力,同时装入三块纸包糖等二十六次成功的实验。
如何去解释这些现象呢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刘易成提出多态空间的理论,认为这个宇宙除了我们所生存的四度时空以外,还有其它高维度的空间存在。功能人用意识把物体送入高维度空间后,原四度时空中封闭的空间如瓶子、信封等在高维度是开放的空间。因此物体进入高维度空间后,可以突破低维度的空间障碍,然后再回到四度时空。但英国著名天文物理学家霍京曾对高维度(五度时空)的宇宙运行做过计算,结果发现星球的运行会不稳定,与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现象不合,因此他不认为有高维度空间存在。首都师大的耿天明认为穿壁作用是一种宏观的量子穿隧效应,瓶子之位能在特异功能作用下,降低到与瓶内物体之动能相差不多,此时量子穿隧效应大增。台大电机系李嗣涔认为穿壁及特异转运现象与固体形成宏观的量子波有关,根据得布罗意物质波之概念,物体只要静止不动,则其物质波可以长到无穷大,也就是物体可以无所不在。但是通常因为物体中组成原子受热而振荡,导致物体之质心也在振动,物质波长因而缩小到几乎为零。因此若能设计实验将固体内部低频声波去除,则质心可以静止下来,物质波一变长到容器尺寸,则突破空间障碍及特异转运现象就容易出现了。这个形成宏观量子的物体可以是瓶子容器本身或内部之药片或固体,这个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意念致动。当然功能人出现在脑中之屏幕如何与物体产生联系,进而去除低频声波,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4意识生物工程
一九九四年,中国地质大学人体科学研究所的沈今川及孙储琳,创新发展出了一项新的功能,就是让玉米、豌豆及麦子在几分钟内发芽。最令人难以思议的是将市面上买回来经过高温油炸的青脆豆在三分钟内让五百颗豆子发芽。经过电子显微镜做切片检查,发现炸过的青脆豆中仍残存有少部份活细胞,也许就是催化这些活细胞而发芽。本研究人在一项特异功能物理研讨会上,亲自目睹孙储琳女士于两小时内让麦子抽芽三公分,长根一·五公分,显示当她脑中屏幕效应出现时,她经由屏幕操作甚至可以促使分子水平的DNA及蛋白质产生加速反应。目前对此现象之解释仍是一片空白。
三、未来研究之方向
综合以上文献回顾,我们知道功能人大脑中产生屏幕,是特异功能出现且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脑中出现屏幕时,手掌中可以测量到电压脉冲,显示出屏幕是一项可以测量的参数。因此我们建议以下的四个实验,除了量测各种物理参数外,最重要的是测量手臂上不同经络沿线(如心包经)穴道上之电压脉冲或压力波传递之情形,以了解特异讯息的载体到底为何
实验一:手指识字
加强测量特异讯息之载体与传递之方式。其方法为在功能人手臂上沿心包经或心经上贴上四到六个电极,用多频道放大器来读取信号,检查是否有时间差异。部份认字的纸片将换成布或玻璃纸,以了解扫描信号在不同材质上传递所受到的影响为何。在认字过程中,将更换纸团,观察字型出现之顺序是否受到影响
以了解大脑认知纸上图像的过程是片断的
还是整体的一次取像
只不过出现在视觉中枢的图像总是片断的,并伴随着放电。
实验二:意念聚能打洞
测量意念所聚集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可以准备一个压力侦测器及后级放大器,请功能人离开侦测器二公尺,以意念在侦测器上打洞,以记录压力之变化,同时用红外线及可见光摄影全程拍摄,以掌握打动之关键时间与温度变化。另外也可将压力侦测器或硬币放入透明塑料盒或封闭之石英管中重复实验,以了解容器是否会阻碍意…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