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一個比較簡單的形式寫出來。但這樣做會有一個毛病,就是漠視整體;而它另一個意思就是注重局部,亦即漠視些部份,而特別注重其中某些部份。這時候,我們也許認爲這個2和5不重要,而直接找1、3、4和6之間的關聯,並把這幾點連成一直線;至于2和5這兩點,我們就忽略不計了(見圖一第六列右邊的圖)。從牛頓開始,一直到複雜科學沒有興起以前,科學就是在以「化約論」爲主要發展的方法。
後來因爲這樣的簡化做多了以後,我們發現在面對真實的世界和所研究的世界之間扭曲太大;也就是用簡單的理論和線性的科學去觀測宇宙的時候,我們發現扭曲太大,沒有辦法描寫出一個真正的樣子,甚至會得到一些離開實際狀況非常遠的結論。所以大家又開始覺得把一個問題簡化的想法是不正確的。有一群人就抛棄「化約論」,用一個比較完整的觀念來看整個世界複雜的科學,于是這個「複雜科學」就興起了。
研究這一門學問的科學家認爲是在研究一個整體性的科學,可是爲什麼我在旁加注是「被知的」呢
這是相對于我們學佛的人來講的,因爲即使科學家要研究所謂的整體科學,但對我們來講,它仍是在一個「被知的範疇」裏面,所以他們其實是在研究「被知範疇」的整體性科學。這「被知的」叁個字是我把它加上去的,而得到一個圖——原來它是一根狗骨頭(見圖一第七列右邊的圖),而不是原來這些蒙蒙的點。
圖一:(圖略)
最後,要說明佛法爲什麼會比前面這些科學發展還要高明的地方是:佛法不只是研究「被知的範疇」,我們還要研究「知者」(即「知覺者」、「本來面目」)——不只是研究它「知」的部份,還要研究它「無知」的部份。「被知的範疇」可以包括生物的部份,也可以包括無生物的部份。以前的科學研究都只是在研究被我們知道的這一部份,尤其是偏重物質世界,但對生物世界的研究又比這個物質世界要少很多,而對于「知者」這部份的研究更是少得可憐。
在《莊子》裏面有一段文章,可以表示這個過程。《莊子》<應帝王篇>說:南海的帝王叫做「鯈」,北海的帝王是「忽」,中央的帝王就是「渾沌」——「複雜科學」常常會用到「渾沌」這個字。渾沌這個人他和忽、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忽和鯈與正常人一樣有七竅,臉上都有眼睛、嘴巴、鼻子、耳朵。但是渾沌很奇怪,沒有眼睛、鼻子、嘴巴,也沒有耳朵,但是他卻是中央的帝王。南海帝王鯈和北海帝王忽常常到渾沌這裏相聚,渾沌對他們非常好,所以他們兩個就想要報答渾沌的恩德——因爲每個人都有七竅,可是渾沌沒有;沒有七竅,怎麼享受七情六欲呢
他們爲要報答渾沌的恩德,就幫他把七竅開鑿出來,等到七竅都開鑿好了之後,渾沌卻死掉了。所謂「每開鑿一竅」,其實就是對周遭的環境多一層觀察和認識。他本來沒有七竅的時候,活得好好的,而且他的德性還高于鯈和忽,那爲什麼認識多了,這個渾沌反而死掉呢
這就是我們要想的問題。
此外,《列子》<天瑞篇>也提到黃帝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黃帝說:「如果我的精神返歸本來的面目,而我這身體也歸元了,那我在那裏啊
」)所以在我們中國文化裏面,研究「知者」的部份是很強、很多的。我們所以會忽略對「知者」的研究,是因爲西洋科學引入了以後,而把這需要重視的部份漸漸淡忘了。
二、複雜科學的簡介及其特性
了解了複雜性的科學是怎麼産生的,我就簡單的把它做一個介紹——我不做很深入地介紹,也沒有很嚴格地介紹,只是讓大家有一個概念,知道這門學問在研究什麼,可以適應在什麼地方。
㈠普遍性:
首先,複雜性的科學具有「普遍性」。這個學問剛剛興起的時候,有一種人最高興,就是「馬列主義」信徒,研究共産主義的大陸科學家將它視爲至寶。有一本書《解自生之謎》,是一個大陸武漢大學物理學教授寫的。因爲他們主張「唯物論」,當他們在面對有生命的東西,像我們人這樣的生物時,就會産生困惑。因爲既然是唯物的,不承認有靈魂的存在,爲什麼又會有這些生命現象存在
可是自從複雜性系統出來以後,這些主張「唯物論」的人非常高興。因爲這複雜科學是有普遍性的,如果把它搬到生物學來講,可以講得通;把它應用在物質的世界,也講得通;甚至在這兩個混在一起的系統裏面來講,也仍然講得通。在這種情況之下,「唯物論」的科學家認爲不需要靈魂就可以解釋宇宙萬象,包括生物和無生物,所以他們很高興;而「唯心論」的這些哲學家也很高興,他們認爲物質好像都有心,好像和生物有類似的性質,所以「唯心論」的哲學家也很高興;而那些主張「心物合一論」的人,也一樣因這門科學的出現而得到滿足。這個複雜科學所具有的普遍性,使得無論是醫學、社會學、物理學,或是其它任何學科都可以找到它的存在、它的影子,甚至都可適用得非常好,不需要做多少的改變,所以它是一個適合各科各門學問的新興科學。
㈡是研究開放性、非線性系統的科學
第二,複雜科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它研究的對象是一個開放性、非線性系統的科學。我們都知道所謂「能量守恒定律」一定是在一個封閉的系統裏面。但是這一門科學認爲這個封閉的系統是人想象出來的,也就是「化約論」所創造出來的一個和實際不符合的系統。事實上,宇宙中所有的系統都是開放性的。比如說兩系統之間有能量的交換;而我們人和人之間也有一些交通,包括我們吃食物、講話這些意念的溝通等等。所以這個宇宙嚴格來講,沒有一個系統是封閉的,複雜性科學研究的對象是開放性的。而開放性的系統就有許多非線性的因素在裏面,所以他們研究的特色就是一個開放性、非線性系統的特色,也就是說有別于古典科學的封閉及線性系統。
㈢秩序→複雜→渾沌
此外,複雜科學還研究秩序、複雜性,以及渾沌。所謂「秩序」,是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規則來描述某種情況。至于「渾沌」是完全無法預測的,我們沒有辦法描述它,因爲太亂了。這個複雜科學就是處在「秩序」和「渾沌」中間的一些結構。它是有點亂,但亂中有序;有秩序,又好像有點混亂,就是這複雜科學。他們主要研究的是這秩序和混亂二者之間的主要關系。他們常常問的一個問題是:這個秩序爲什麼會從渾沌中産生
也就是說本來這個系統是非常混亂的,那爲什麼會産生秩序
而本來一個系統是規規矩炬的,怎麼會突然混亂了呢
這個混亂狀況和非常有秩序的中間部份,是他們最有興趣的;也就是說一個系統處在中間的時候,他們認爲是最有效率的。
他們曾用中國的神話來做比喻,這個複雜性就好比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兩邊各有一個世界。照鏡子的時候,我們是在我們這個世界,而鏡子裏面有我們的影像在。據說在遠古的時候,這個鏡子裏面是另一個世界,鏡子的兩邊是不同的,是兩個世界。一邊是很混亂的世界,一邊是非常有秩序的世界。我們人是住在有秩序的世界這一邊,因爲我們沒有辦法接受非常混亂的狀態。在這兩個世界中間是面鏡子。那時候這兩個世界的人可以互相交通,住在渾沌這邊的人可以到我們的世界來,我們的人也可以進去到他們的世界,彼此來來去去,互不幹擾。可是有一天,在渾沌世界這邊的人突然不知爲什麼入侵到我們人的世界來,結果有秩序的世界這邊就跟著亂起來了。黃帝就下了一道符咒,把渾沌這邊的人趕回去。那道符咒的法令就是要渾沌這邊的人只能模仿有秩序這邊人的所做所爲,因爲這樣他們才不會過來這邊興風作浪。所以我們現在照鏡子,鏡子裏的人就是模仿我們的樣子。你舉手,他就舉手;你微笑,他就跟著微笑。從此我們的宇宙就變成一個很簡單的,一如我們想象中的世界,也就是變成了一個被我們簡化了的宇宙。當然這個神話也講到黃帝這一道咒語是有時效性的,也就是他的法力會越來越弱。研究複雜科學的人認爲現在就是這道黃帝的法令消失的時候,所以他們重新把混亂的性質開發出來。他們研究的就是秩序、完全沒有秩序,還有就是有一些秩序又有些混亂的結構叁者之間如何變換的科學。
㈣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重新解釋:
這門科學也對「熱力學第二定律」(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inamics)重新加以解釋。我們都知道「熱力學第二定律」主要是說時間是不可逆的。最早提出這個定律的人是克勞西斯(Clausius),他說任何系統或宇宙,會趨向最大的亂度,亦即剛開始是有秩序的,最後會變成混亂的。研究複雜性的科學家中有個叫普裏戈金(llya Prigogine),他是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他也認爲時間是不可逆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基本上沒有錯,但一定要把它重新解釋。他認爲「能趨疲」(Entropy)並不是像克勞西斯講的,最後會變成一個均勻的東西;所有真實世界的系統,反而會利用熵(能趨疲)去構建他們的結構,此時這個世界的效率是最高的。熵也是一樣,它並不違反原來的定律,還是會往無窮大的方向發散,但是它不是像克勞西斯講的,是一堆沒有用的東西;相反的,在耗散的過程裏,它會發展出一些結構,比如說像我們人、生物、天文這些結構,就是耗散過程裏面發展出來——這是他們對熱力學第二定律重新作的解釋。連帶地對時間的不可逆性也作了解釋,這點後文會再說明(請參看第叁八叁頁)。
㈤人工智慧與集體智慧
複雜科學研究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人工智慧」和「集體智慧」。我們知道「人工智慧」是在計算機發達以後才興起的一門科學。電腦最先發展的,都是一些我們覺得很可笑的規則;大家認爲既然電腦的智慧是用我們人的頭腦去造的,那它怎麼可能會超過我們人呢
但是如果運用了…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