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P12

  ..續本文上一頁部份靈魂的能力。人的心靈一旦執著這個肉體與這個世界時,靈魂的能力便被遮蔽了;若運用禅定修行,減少對肉體與世界的執著,禅定的神秘經驗便可開顯。我們的心靈隱藏著靈魂的能力與奧秘。因此靜坐參禅可以幫助人們了解靈魂的存在,使人們可以探討死後的世界——來生。西藏人把曆經死亡時的意識狀態做「臨終中陰」。

   《西藏度亡經》中記載處于中陰境中的神識具有著若幹有漏的超常感受能力,系指此種超于常人的感覺能力,譯爲「神通」或「通力」,常述者有六種,謂之「六通」:

   ㈠天眼智證通,爲超常的視覺能力;㈡天耳智證通,爲超常的聽覺能力;㈢他心智證通,爲識知他人心識的能力;㈣神境智證通,爲識知不可思議能力的能力;㈤宿命智證通,爲憶知前生前世生活情形的能力。㈥漏盡智證通,爲破滅煩惱生死有漏過患的能力。以一般死者而言,此類的超常感覺能力,頗爲有限(或有漏),且只有在死後的中陰境中才能起作用;但對佛陀或修行有成的瑜伽行者而言,則是一種永恒而又無限(或無漏)的能力,在任何一種心識境界中皆可發生作用。

   把死者在《來生》一書中表現的特殊能力,如靈體中相當于肉體的視覺及聽覺敏銳異常;直接的思想交換方式;世界任一地點,可以隨心意立即到達;以及光靈協助靈體誘發回憶他們的一生——這些能力與《西藏度亡經》中所描述的中陰身的五通能力;㈠天眼智證通㈡天耳智證通㈢他心智證通㈣神境智證通㈤宿命智證通是驚人的相似的,修行有成的瑜伽行者顯然是運用靜坐禅觀開發了靈魂的能力。

   如果死亡確實是靈魂離開了肉體,而且死後仍有靈魂的生命,那麼出生前是否也有「前生」的存在泥

  

   海倫文拜博士(Dr.Helen,Wambach)在一九七七年出版了一本叫《前世》的書,他報導運用催眠幫人們進行轉世投胎經驗的回溯,人們從眼前的自我,回到他們的源起。催眠是一種把人的思考由意識狀態帶進潛意識狀態的過程;被催眠後的奇特現象可分爲六大類:㈠被暗示靈敏度增強;㈡感官上的轉變;㈢體形和體能的轉變;㈣超級記憶力;㈤時空倒流;㈥産生第六感的能力。海倫博士運用催眠讓受測者集中精神回溯童年記憶,讓潛意識裏的訊息浮現出來。受測者回憶到他們投生的經驗,催眠時海倫文拜博士讓受測者在放松平靜的情況下隨著「投生之旅」誘導詞導引,回憶心靈體入胎的經過。在催眠的後半段,他誘導受測者觀想美麗的白光擁抱著受測者,大能的光波輕啓靜坐在心窩的花瓣,大能的光波也爲受測者的心及軀體,帶來了光明與靜怡。在催眠結束前,想象有個光明的大能進入頭頂,一陣舒暢之感掃過全身;大能通過全身之後,被催眠的人就完全清醒過來。受訪者回答資料的分析,顯示很多人的靈體是跟著胎體分開的某種東西。他們離開一個好美、好亮、開朗的地方,進入肉體的世界卻是那麼迷失。以百分之九十的受測人的體驗來說,死亡是愉悅的,而出生——也就是去活另一輩子——是令人傷心而恐懼的。這和我們這個文明一直公開宣示對生命的鍾愛恰好相反,不少人是沒有選擇余地來投生。超過百分之五十一的多數人選擇二十世紀來投生的理由,是基于這是一個具有精神成長莫大潛力的時代。他們都用了非常相似的語句表達了這一點:「我選擇二十世紀,是因爲它是地球改變以及意識層次提升的時期。」「我選二十世紀,是因爲這個世紀是個覺醒的新時代的黎明,好多好多靈魂都會提升人類一體(oneness)的另一層面。」「我選擇二十世紀的後半期,是因爲很多高等靈魂都在投生之中,我們可以攜手去得到世界和平,去成就人類的大我感(a sense of the total self of mankind)。」

   大約百分之叁十的受測人來投生,是念念不忘如何去成就各自的那份因緣,所以選擇此時投生,只因爲他們在前世所認識的其它人也計劃來投生。關于投生的靈體,從七百五十人的答案所透露的最驚人的結果是:其中竟找不到一個人能弄清楚他的「真實而內在的自我」到底是男還是女。那個在世世運動,搜集經驗,而且不斷成長中的「實體我」是在性別之上,而且必然是兩種經驗——陰與陽,雄與雌——兼而有之者,從而達到更深一層的認識。有關雙胞胎受測報告說,他們在往世,甚至世代間的空檔,就和另一雙生非常親密,所以才決心以雙胞的方式再來過一輩子。

   布萊恩·魏斯博士(Dr.Brian L.Weiss)運用「前世療法」的奇特醫療潛能,寫出《前世今生》及《生命輪回》(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二書,書中介紹許多透過催眠揭露多生輪回的經過而達到治療的實際例案。大部份的患者是透過催眠而回溯前世的,另外有些人是運用冥想、逼真的做夢經驗,或是借著密集的似曾相識的感覺而自發地喚起前世記憶,許多患者的長期症狀,如莫名的懼怕、肥胖症、反複的毀滅性人際關系、身體的疼痛或疾病……都已不再複發。

   這種情形並不只是安慰效果而已。一般而言,他們並不屬于易受騙,或易受暗示影響的那類人。他們都能憶起前世的名字、日期、地形、生活詳情。回想起前世的情形之後,他們也都痊愈了。或者比治愈身心症狀更爲重要的是,我們知道當肉體死亡時,我們其實並沒有真正死亡。人的靈魂不會隨著肉體死亡,靈魂能在肉體生命結束後,繼續另一種生命之旅。

   魏斯博士建議運用冥想的方法來探討「前生」,這技巧能幫人放松心情,使心靈集中,浮現潛意識的資訊。只要你放輕松些,內心祥和,靜觀一切,心中無雜念,就是處于冥想狀態。其實這和靜坐與禅觀是相吻合的。「前世」的探討可歸納爲打開潛意識,恢複前世的記憶,而體驗到靈魂的存在。一般而言,並非每一個人都能記得自己上一次死亡的情形;由于這種記憶上的缺失,絕大多數人都不記得前一次的死亡經過。正如他們記不起最近一次出生一樣,但卻不曾懷疑自己系由最近一次的誕生而來。他們有所不知,一般作用的記憶,只占吾人通常意識的一小部份而已;而我們的下意識記憶裏面,卻記錄並保存著以往的每一種印象和經驗,只是並非清醒的心所能追憶罷了。

   從潛意識探討前世,與佛陀本身所留的言教互相一致,由《增一集經》中所講恢複與生俱來的潛意識記錄的瑜伽法門看來,可說十分顯然。佛陀曾經親口宣稱他的一位名叫蘇頻陀的弟子爲「宿命智」第一,能夠有系統地回憶五百劫中的前世情形;並在同一品經中宣稱他的一位名叫跋陀羅加卑梨耶的女弟子爲「知前身」第一,能夠溯知此生之前的曆世蘊身。《清淨道論》記載修行宿命通的方法,比丘必須修習禅定,從初禅逐一進至四禅。這四禅就是能得神通的禅定,從四禅出,他必須回憶細想一日一夜間他所做的所有的事,這一措施可使得那事記得很清晰。照這次序逆溯,他應當逐步追憶到前一天、五天、十天、半月、一月、一年、十年、二十年,一直到他此生在胎中受生的時候;接著他就必須回想在前一生臨終時的名(精神)和色(肉體)。他應當一再地進入那能導致神通的禅定,而每次從此定出,他就可再追憶一段時間——這種由禅定所生的智能,使他能記起許多的前生。

   結合前世的經驗可看出心靈與靈魂有極密切的關系,我們的潛意識貯藏著靈魂活動的記錄;而魏斯博士也建議利用冥想探討前世,這與禅定中開發「宿命通」是一致的。問題是禅定爲什麼可以開發「宿命通」來探討前世,答案和前面解答禅定開發「來世」的經驗是相關的,禅定中修行人開啓了靈魂的能力,因此「前世」的神秘便被打開了。

   值得重視的是修行人的禅定是在「今生」進行的,顯然我們可以在「今生」透過禅定修行的努力,開發「來世」與「前生」的奧秘。

   綜合現代對來世和前生的探討,顯示我們必須在今生建立開顯前世與來生的方法,才能解開生死之謎。由前述的討論,很明顯地在佛法中禅定及智慧的修證,是我們探討生死輪回的重要工具。《憨山大師夢遊集》中說:「從上古人出家本爲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爲開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別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別有生死。」開創佛教傳統的釋迦牟尼佛以身作則,始于生死問題的探討,終于生死問題的徹底解決。他當太子之時,雖在歡娛和樂之中,卻深深感到世間的財寶和富貴之類都不能使他安身立命。有一天他出遊城外,親身睹見生、老、病、死等等苦患,更感人生的無常,衆苦的悲切。二十九歲時,終于毅然舍離妻子、珍寶和王位,遁入山林,探求真實安穩的無上解決之道。經過一些名師的指點,也修過嚴肅的苦行,前後曆六年之久,一日悟覺禁欲苦行對解脫毫無幫助,開始審谛思維良久。據說四十八日之後,釋迦在夜晚進入禅定,思維真谛,終于了悟生滅因緣,妙契宇宙真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樹下開悟成道之後的釋迦牟尼佛開始宣揚佛教解脫之道,直至八十歲圓寂入滅爲止,未嘗間斷。

   悉達多

  喬達摩本來應該繼承他父親的王位,但是他卻放棄王位而成爲「叁尼耶新」(Sannyasin)。「叁尼耶沙」(Sannyasa)的意思是「舍棄」或「除去」。「叁尼耶新」不是僧侶,而是一個舍棄叁界、獨來獨往的苦行僧。他之所以舍棄,是因爲他厭惡世俗的一切歡樂和享受。「叁尼耶沙」不是用來達到目的的手段,它本身即是目的,是一種歡喜的解脫。印度的叁尼耶新有很久的曆史。在《梨俱吠陀》(Rig Veda)中有這樣的記載:「苦行僧,穿著褐黃色的袍子,穿梭于風中,具有懾服諸神之能。」這樣的超凡人物,顯然無拘無束,想去那裏,就到那裏,「如風一樣的自由自在」。

   從古老的傳說及記載中,我們知道悉達多·喬達摩有妻也有子,但是他有一天毅然…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