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P12

  ..续本文上一页部份灵魂的能力。人的心灵一旦执着这个肉体与这个世界时,灵魂的能力便被遮蔽了;若运用禅定修行,减少对肉体与世界的执着,禅定的神秘经验便可开显。我们的心灵隐藏着灵魂的能力与奥秘。因此静坐参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灵魂的存在,使人们可以探讨死后的世界——来生。西藏人把历经死亡时的意识状态做「临终中阴」。

   《西藏度亡经》中记载处于中阴境中的神识具有着若干有漏的超常感受能力,系指此种超于常人的感觉能力,译为「神通」或「通力」,常述者有六种,谓之「六通」:

   ㈠天眼智证通,为超常的视觉能力;㈡天耳智证通,为超常的听觉能力;㈢他心智证通,为识知他人心识的能力;㈣神境智证通,为识知不可思议能力的能力;㈤宿命智证通,为忆知前生前世生活情形的能力。㈥漏尽智证通,为破灭烦恼生死有漏过患的能力。以一般死者而言,此类的超常感觉能力,颇为有限(或有漏),且只有在死后的中阴境中才能起作用;但对佛陀或修行有成的瑜伽行者而言,则是一种永恒而又无限(或无漏)的能力,在任何一种心识境界中皆可发生作用。

   把死者在《来生》一书中表现的特殊能力,如灵体中相当于肉体的视觉及听觉敏锐异常;直接的思想交换方式;世界任一地点,可以随心意立即到达;以及光灵协助灵体诱发回忆他们的一生——这些能力与《西藏度亡经》中所描述的中阴身的五通能力;㈠天眼智证通㈡天耳智证通㈢他心智证通㈣神境智证通㈤宿命智证通是惊人的相似的,修行有成的瑜伽行者显然是运用静坐禅观开发了灵魂的能力。

   如果死亡确实是灵魂离开了肉体,而且死后仍有灵魂的生命,那么出生前是否也有「前生」的存在泥

  

   海伦文拜博士(Dr.Helen,Wambach)在一九七七年出版了一本叫《前世》的书,他报导运用催眠帮人们进行转世投胎经验的回溯,人们从眼前的自我,回到他们的源起。催眠是一种把人的思考由意识状态带进潜意识状态的过程;被催眠后的奇特现象可分为六大类:㈠被暗示灵敏度增强;㈡感官上的转变;㈢体形和体能的转变;㈣超级记忆力;㈤时空倒流;㈥产生第六感的能力。海伦博士运用催眠让受测者集中精神回溯童年记忆,让潜意识里的讯息浮现出来。受测者回忆到他们投生的经验,催眠时海伦文拜博士让受测者在放松平静的情况下随着「投生之旅」诱导词导引,回忆心灵体入胎的经过。在催眠的后半段,他诱导受测者观想美丽的白光拥抱着受测者,大能的光波轻启静坐在心窝的花瓣,大能的光波也为受测者的心及躯体,带来了光明与静怡。在催眠结束前,想象有个光明的大能进入头顶,一阵舒畅之感扫过全身;大能通过全身之后,被催眠的人就完全清醒过来。受访者回答资料的分析,显示很多人的灵体是跟着胎体分开的某种东西。他们离开一个好美、好亮、开朗的地方,进入肉体的世界却是那么迷失。以百分之九十的受测人的体验来说,死亡是愉悦的,而出生——也就是去活另一辈子——是令人伤心而恐惧的。这和我们这个文明一直公开宣示对生命的钟爱恰好相反,不少人是没有选择余地来投生。超过百分之五十一的多数人选择二十世纪来投生的理由,是基于这是一个具有精神成长莫大潜力的时代。他们都用了非常相似的语句表达了这一点:「我选择二十世纪,是因为它是地球改变以及意识层次提升的时期。」「我选二十世纪,是因为这个世纪是个觉醒的新时代的黎明,好多好多灵魂都会提升人类一体(oneness)的另一层面。」「我选择二十世纪的后半期,是因为很多高等灵魂都在投生之中,我们可以携手去得到世界和平,去成就人类的大我感(a sense of the total self of mankind)。」

   大约百分之三十的受测人来投生,是念念不忘如何去成就各自的那份因缘,所以选择此时投生,只因为他们在前世所认识的其它人也计划来投生。关于投生的灵体,从七百五十人的答案所透露的最惊人的结果是:其中竟找不到一个人能弄清楚他的「真实而内在的自我」到底是男还是女。那个在世世运动,搜集经验,而且不断成长中的「实体我」是在性别之上,而且必然是两种经验——阴与阳,雄与雌——兼而有之者,从而达到更深一层的认识。有关双胞胎受测报告说,他们在往世,甚至世代间的空档,就和另一双生非常亲密,所以才决心以双胞的方式再来过一辈子。

   布莱恩·魏斯博士(Dr.Brian L.Weiss)运用「前世疗法」的奇特医疗潜能,写出《前世今生》及《生命轮回》(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二书,书中介绍许多透过催眠揭露多生轮回的经过而达到治疗的实际例案。大部份的患者是透过催眠而回溯前世的,另外有些人是运用冥想、逼真的做梦经验,或是借着密集的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自发地唤起前世记忆,许多患者的长期症状,如莫名的惧怕、肥胖症、反复的毁灭性人际关系、身体的疼痛或疾病……都已不再复发。

   这种情形并不只是安慰效果而已。一般而言,他们并不属于易受骗,或易受暗示影响的那类人。他们都能忆起前世的名字、日期、地形、生活详情。回想起前世的情形之后,他们也都痊愈了。或者比治愈身心症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当肉体死亡时,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死亡。人的灵魂不会随着肉体死亡,灵魂能在肉体生命结束后,继续另一种生命之旅。

   魏斯博士建议运用冥想的方法来探讨「前生」,这技巧能帮人放松心情,使心灵集中,浮现潜意识的资讯。只要你放轻松些,内心祥和,静观一切,心中无杂念,就是处于冥想状态。其实这和静坐与禅观是相吻合的。「前世」的探讨可归纳为打开潜意识,恢复前世的记忆,而体验到灵魂的存在。一般而言,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记得自己上一次死亡的情形;由于这种记忆上的缺失,绝大多数人都不记得前一次的死亡经过。正如他们记不起最近一次出生一样,但却不曾怀疑自己系由最近一次的诞生而来。他们有所不知,一般作用的记忆,只占吾人通常意识的一小部份而已;而我们的下意识记忆里面,却记录并保存着以往的每一种印象和经验,只是并非清醒的心所能追忆罢了。

   从潜意识探讨前世,与佛陀本身所留的言教互相一致,由《增一集经》中所讲恢复与生俱来的潜意识记录的瑜伽法门看来,可说十分显然。佛陀曾经亲口宣称他的一位名叫苏频陀的弟子为「宿命智」第一,能够有系统地回忆五百劫中的前世情形;并在同一品经中宣称他的一位名叫跋陀罗加卑梨耶的女弟子为「知前身」第一,能够溯知此生之前的历世蕴身。《清净道论》记载修行宿命通的方法,比丘必须修习禅定,从初禅逐一进至四禅。这四禅就是能得神通的禅定,从四禅出,他必须回忆细想一日一夜间他所做的所有的事,这一措施可使得那事记得很清晰。照这次序逆溯,他应当逐步追忆到前一天、五天、十天、半月、一月、一年、十年、二十年,一直到他此生在胎中受生的时候;接着他就必须回想在前一生临终时的名(精神)和色(肉体)。他应当一再地进入那能导致神通的禅定,而每次从此定出,他就可再追忆一段时间——这种由禅定所生的智能,使他能记起许多的前生。

   结合前世的经验可看出心灵与灵魂有极密切的关系,我们的潜意识贮藏着灵魂活动的记录;而魏斯博士也建议利用冥想探讨前世,这与禅定中开发「宿命通」是一致的。问题是禅定为什么可以开发「宿命通」来探讨前世,答案和前面解答禅定开发「来世」的经验是相关的,禅定中修行人开启了灵魂的能力,因此「前世」的神秘便被打开了。

   值得重视的是修行人的禅定是在「今生」进行的,显然我们可以在「今生」透过禅定修行的努力,开发「来世」与「前生」的奥秘。

   综合现代对来世和前生的探讨,显示我们必须在今生建立开显前世与来生的方法,才能解开生死之谜。由前述的讨论,很明显地在佛法中禅定及智慧的修证,是我们探讨生死轮回的重要工具。《憨山大师梦游集》中说:「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开创佛教传统的释迦牟尼佛以身作则,始于生死问题的探讨,终于生死问题的彻底解决。他当太子之时,虽在欢娱和乐之中,却深深感到世间的财宝和富贵之类都不能使他安身立命。有一天他出游城外,亲身睹见生、老、病、死等等苦患,更感人生的无常,众苦的悲切。二十九岁时,终于毅然舍离妻子、珍宝和王位,遁入山林,探求真实安稳的无上解决之道。经过一些名师的指点,也修过严肃的苦行,前后历六年之久,一日悟觉禁欲苦行对解脱毫无帮助,开始审谛思维良久。据说四十八日之后,释迦在夜晚进入禅定,思维真谛,终于了悟生灭因缘,妙契宇宙真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树下开悟成道之后的释迦牟尼佛开始宣扬佛教解脱之道,直至八十岁圆寂入灭为止,未尝间断。

   悉达多

  乔达摩本来应该继承他父亲的王位,但是他却放弃王位而成为「三尼耶新」(Sannyasin)。「三尼耶沙」(Sannyasa)的意思是「舍弃」或「除去」。「三尼耶新」不是僧侣,而是一个舍弃三界、独来独往的苦行僧。他之所以舍弃,是因为他厌恶世俗的一切欢乐和享受。「三尼耶沙」不是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它本身即是目的,是一种欢喜的解脱。印度的三尼耶新有很久的历史。在《梨俱吠陀》(Rig Veda)中有这样的记载:「苦行僧,穿着褐黄色的袍子,穿梭于风中,具有慑服诸神之能。」这样的超凡人物,显然无拘无束,想去那里,就到那里,「如风一样的自由自在」。

   从古老的传说及记载中,我们知道悉达多·乔达摩有妻也有子,但是他有一天毅然…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