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P11

  ..续本文上一页已经去世的亲友,以及一位非常可爱而又温煦的灵魂,前所未见的灵魂——光之人——山现了。这个人问他一个问题——不是用声音问的,要他评估一下自己的一生。并且用全景立即显象,帮他回溯一生中的大事。在这趟经历的某一点时,他发现自己正在接近一道又像障碍又像边界的东西,看起来似乎是尘世一生与来生的分野。然而,他发现他还是应该回到尘世去,因为死期未到。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开始了挣扎,因为他当时已经体验到来生,而不想再回尘世。他已完全浸淫在欢乐、友爱与和平之中。虽然如此,他又跟肉体重合,活了过来。

   后来他想说出这件事,但是麻烦来了。第一,他找不到人类的字句,足以描写那些非尘世的情节。其次,他遭到人们的嘲笑,而不愿再向人诉说。然而,这次经验对他一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尤其对死亡及生死关系的看法上。」

   一般西方人大部份都认为人只有这一生,要好好把握,尽全力追求目标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掌握这一生。但是由穆迪的研究显示有一个灵魂离开死者的身体,这种离开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濒临死亡的人在那个境界里心里很平静,同时他们会从肉体外看到自己的肉身。中间他会通过一个「非常黑且深的隧道」,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另外他们所说的另外一个身体,好似纯粹是一个意识。

   有一部份的人认为「东西没有重量,碰到别人,别人也不会感觉到。他也可以感觉到自己可以穿过房子,要到什么地方,都可以随心所欲而去」。此外,还有人把灵体形容成一片雾、一片云,是一种「能」的形状;同时在那种情形下,没法感觉时间的变化!有一部份人就认为这是他的自我、人格、或一种能量的显示,但目前科学仪器似乎都没有办法探测到这种东西。这个称做灵体或灵魂的,他的视觉、听觉都非常灵敏,可以直接感觉人的心灵的想法。如果原来脚受过伤而少一条腿的,会发觉他的灵魂是完整的——原来灵魂与肉体是不相干的。在那时候,他会感觉很孤独。接着会出现一种光,如果有宗教信仰的就会和宗教牵连在一起,例如有人认为那光是基督或天使等等,有一些人则把见到的叫做「光灵」。这光灵似乎在一旁强调人生两件大事:学习去爱人,并努力去求知。当这些人回到阳世后,他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改变,会不太重视物质,对人生命最终的哲学变得非常灵敏;有人认为心灵最重要,事实上躯体的表像则是次要的(肉体只是心灵暂住的躯壳)。大部份经过这种历程的人,对于死后还有生命这一点不会有任何怀疑。他们认为「死亡」是一种状态转化成为另一种状态,也可解释成为进入一个更高的意识或生命的状态。为数不多的几个当事人在通过这些经验之后,突然得到所谓「通灵」的超能。值得注意的是,在濒临死亡的人在灵魂离开肉体之后,通过黑暗,而后光明显现,他的肉身和这个尘世就消失掉了。《来生》一书中提出一篇相当曲折的报告;光灵曾经预告一个人的死亡,并在他濒临死亡时来接他,这个人也预备好离开人世;但后来耽心他太太无法教养好所收养的侄子,他觉得如果他在,侄子的问题就可解决,所以来接他的光灵就对他说:「你是为别人活下来,所以会如你所愿,你要继续活下去」。

   穆迪在死亡的探讨中尝试寻求平衡的例证,也就是要从古往今来各种文明的玄奥典籍中去找出相关的例证来。像柏拉图极力主张理性及逻辑的运用,并从辩论获取真理及智慧,但他认为也只能到达某一层次。因为他是一个冥想家,认为人只有在通过启蒙性及探索性的神秘经验后,才能得到终极性的真理。他相信除了感官性及物理性的世界之外,另有不同水准及不同容积的实体存在;因此他认为物理性的国度只有在参考那「更高」水准的实体之后才能真正地加以了解。根据这些认识,他的兴趣大部份集中到人类无实体性及意识性的灵魂,而只把肉体看作灵魂暂时的载具而已,难怪他对灵魂在肉体死亡之后的命运特别感到兴趣。他的《对话集》中,<费多篇> 、<葛吉亚篇>及<共和国篇>就是针对这个题目的论集。

   柏拉图的作品充满了与本文前一章中完全相同的描写。举例来说,柏拉图给死亡下的定义是:一个活人的非实体性的那一部份(灵魂)和物理部份(肉体)的分家。他更进一步说,人类非实体性的那一部份所受到的局限远比物理部份所受的局限要少。因此柏拉图特别指出,时间在感官性世界之外的那些国度中并不是一个基元。那些国度是永恒的。若用柏拉图惊人的语句来解释,我们叫做时间的那个东西不过是永恒的「动态」而不真的反射罢了。

   柏拉图用了很多章节去描写灵魂如何脱离躯体,如何跟去世之人的灵魂相会、交谈,如何藉护灵的协助使自己从物理世界转化到另一国度。他也提到,有些人在死亡之后会遇到一艘船,船载他通过一片辽阔的水域,到达死后人生的「彼岸」。在<费多篇>中,不论剧情的安排也好,穿插的辩论也好,以及使用的语句也好,处处都集中到一个论点:人的躯体就是灵魂的牢狱,而死亡正是灵魂的越狱逃亡,是解脱。

   除了柏拉图的著作外,穆迪大夫还引用了相关《圣经》、《西藏度亡经》,及瑞典科学家记载的资料都可以与他所搜集的濒死经验互相验证。

   《来生》一书说明几件事:

   ㈠灵体离开肉体后,没有肉体而有存在的感觉。

   ㈡灵体没有肉眼,却可以看。

   ㈢灵体可以看到自己的肉身。

   ㈣光灵的存在。

   ㈤灵体可以以心意与光灵互相沟通。

   如果能够验证灵体的存在与否,可以帮助我们解答死后的世界——来世。《来生》中所提到的灵体与我们的意识与心有密切的关连。为了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先思考我们是否离开肉眼而有看的能力。答案是确定的,当我们睡觉作梦的时候,我们在梦中可以看到东西,而在梦中看的时候,我们并不是靠肉眼而有看的能力。一般而言,梦是心灵的活动,所以心灵有看的能力。其次如果我们能够在活着的时候开显出自己的灵体,就可以证实灵体的存在,也可以消除对死亡的不了解。证实有来生,正如容格所说:「我们不可忘了生命得以无穷尽延续,对许多人是有重大意义的。他们因而能活得更通达,感觉更好,也较安稳。」

   下面要举几个例子来帮助我们思考活着的时候开显出灵体的可能性:

   【例一】:圆瑛法师是中国佛教协会的第一任会长,他在廿一岁的时候,从福建去苏州参一位禅宗大德,叫作治开和尚。然后他就参「什么是我本来面目

  」他连参三年,决心要见本来面目,了此生死大事。三年后,他廿四岁,曾闭关打禅七,一心参究,到了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的程度。一切时一切处,他的心就照在这一句话头上:「什么是我本来面目

  」到了第十天的下午,打了二板香,止静之后,参究间得力,心身忽然空了,身也没有了,心也没有了,内外都虚融,环境也没有了,入了一种定境。这个时候的法乐,实非言语所能形容。

   【例二】:虚云禅师五十七岁闭禅七,一次手拿着杯子接开水,没想到水浇到手上了,杯子掉在地上,「啪」的一声响,虚老悟了,当时写了两个偈子:

   ㈠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㈡烫着手,打碎杯,家玻人亡语难开,春来花香处处香,山河大地是如来。

   【例三】:太虚唯心的自传中记载,当他十九岁那一年(一九0九)他在慈溪汶溪的西方寺,阅读《大藏经》中的《大般若经》而得的悟境如下:

   积月余,《大般若经》垂尽,身心渐渐凝定。一日,阅经次,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剎,焕然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边。坐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

   【例四】:《憨山大师年谱》记载大师的悟境。憨山大师二十八岁到处参学,曾到盘山顶上,见一茅蓬,有一个和尚在里面打坐,不理憨山大师。那和尚吃饭,憨山大师跟着吃;那和尚喝茶,他也跟着喝。后来吃饭时间到了,憨山大师就给那和尚做饭;喝茶时间到了,就煮茶;吃完了就自己经行。如此到第七天,那和尚才跟憨山大师说话,那和尚说:「我住此岩三十余年,今日始遇一个同风。」有一晚吃粥,憨山照样在山顶行香,站在那里定住了,觉得天地世界,在一片光明中。他进了茅蓬后,那和尚一看,就开口了:

   「告诉你,此乃色阴区宇,你功夫作到这个境界也不过如此。老僧在此三十年,夜夜经行都在此境中,有啥稀奇!」

   【例五】:泰国阿姜查的弟子在《静止的流水》一书中记载他的禅定经验:

   那天下午,在我修习的禅坐中出现了一种身体好像消失了一般的特征。我无法感觉到手或脚的存在,而且也没有身体的感觉——我知道身体是在那里,可是却感觉不到。下午,我有机会去跟阿姜查作礼,我便向他详细说明我的体验。他说,这些是心和三摩地(正定)结合时所出现的特征,所以我应该继续练习。

   综合上述的例子,这些修行人都有在禅定中身心世界消失,进入一种光明的境界——没有身体的感觉,可是有存在的感觉;同时现前的世界消失,但可以看到光明。把临死的经验与禅定的经验相结合,可以看出其相似处。这说明禅定时可以开显出灵魂的境界,一个人如果有多次如上禅定的经验,他可以确定即使身体消失了,他仍然存在,有一个不随身体损毁而消失的心灵。在印度佛教所传说的轮回观念,并不是一种信念,而是可以借着深入禅定而证实的。问题是为什么禅定中可以开显出部份临死的经验

  答案是:一个人死亡时,他的肉体已经因病、意外、伤亡,使他的灵魂觉得这个肉体不堪继续使用,因此灵魂便暂时脱离肉体,而使人们体验到灵魂的存在。长期静坐参禅的人深入定境时,因不运用肉体与这个世界打交道,因此心灵便开显了…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