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P10

  ..续本文上一页改变,也就是要把原先还没修行以前那些坏习惯、思考的方法都加以改变。如果这些不革除,光念经、持咒是没有办法成道的。

   ㈡在任何给定的系统中都有几个「四两拨千金」的点,在该处介入,可使系统整体行为产生持续而重大的改变。

   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分岔的点,正好是要做决定的这些点。在这些点上如果我们介入,这个系统整个行为就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也就是会选择不同的路发展。我们修行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些地方。也就是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要下功夫去修行可以得到快速地进步

  如果只是一味地念咒,一味地念经,而不在这些点上下功夫,功效就不会很大。实际上在这些点上下功夫,修行进展就会很快。

   ㈢系统越复杂,因和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也愈远。

   如果系统很复杂,现在的决定所得到的影响或者成果,和决定的时间或空间的关系就会拉得很远,二者因果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暧昧不明。系统如果太复杂,根本上就会趋向失控,也就是会变成浑沌的状况。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尽量不要让状况变得非常复杂,也就是要维持一个相对性比较单纯的状况才好。此外,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若太复杂,或者所做所为太过于细节,就会有这个现象。

   ㈣只要加入少数几个反馈回路,系统的行为即变得难以预测。

   我们要注意,只要有少数几个反馈回路加入,就可以使系统的行为变得难以预测。比如说立法院一直在通过一些法令,法令越通过越多。其实只要通过一点点,就会让我们的社会行为很难预测;若一直不断地通过,最后社会就会瘫痪。

   ㈤「四两拨千金」的点的位置与正确的拨法非显而易见。

   这些四两拨千金的点的位置,还有正确的拨法,都不是很清楚,不是显而易见的,这是这系统的特性。所以我们才需要明师及良友(指对整个修行过程已经清清楚楚的人)的指引帮助,才能看清这些关键点及操作的正确方法。

   ㈥在变好以前会先变坏,是「四两拨千斤」式政策向正确方向做改变时常见的结果。所以任何能立刻发生良好效果的政策改变,都应受到质疑。

   系统在变好以前越会变坏,就是说如果你正好碰到这些关键点的时候,在变好以前会先变坏。因为它既有的结构和回馈的线路被你改变了,此时这个系统会稍微混乱一阵子,然后才有新的结构产生。所以一个政策下去,如果立刻会变好,依这些专家的意见,这个政策就应受到质疑。

   ㈦复杂系统运转的趋动力是自生的,非外加的。

   注:这点是本文作者所附加,非原来理论所有。

   附带提到一点,这个系统要运作下去,必须有个趋动力,趋动力可以是外加的,也可以是内生的。所谓「内生」,就是它自己会产生结构的力量,这不是外加的。「外力」就是指「推力」和「拉力」。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像车子,要给它汽油,才会走路;如果汽油用光了,你不给它汽油,它就会停。但是生物不一样,肚子饿了,自己会找食物吃,不需要你塞给他。所以车子和生物不一样,也就是在厘定政策或者准备推动一个方针的时候,要想到这个方针的趋动力是什么。如果你有办法制订一个像生物体的趋动力的政策或法令,不需要去强力推动,它自己会动的。不像车子,我们要给它很多社会成本,要掷很多钱下去,并要花很多人力去执行;到头来,汽油用光了,我们还要给它油——「内生」和「外加」这二者主要的差别在这里。所以动用国家资源推动政策及法令时(例如健保法),如果只会使用外加的趋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五、结论

   从以上的观点看来,我们若要对这个宇宙有完整的认识,佛法还是超过这些新兴的自然科学,也就是说佛法还是比复杂科学高明很多。复杂科学只是研究被知的世界,佛法则是知道的、不知道;有心的、无心的,都是它要弄清楚的范畴。为何如此

  《圆觉经》<清净慧品>有段经文说:「众生国土,同一法性;……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我们会想这个「有性」当然会成佛啊!可是为什么「无性」也能成佛道呢

  本文应该可以解释这句话。此外,《老子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是没有识心的,万物生活在里面,它把万物当成是祭品。圣人如果能够体察这一点,也要像天地一样没有识心,去统治百姓——这个地方要讲清楚,才不会误解。我看过很多人把这段解成:这个圣人可以对百姓随便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把百姓当成他的祭品,毫无慈悲之心,这是错误的解法。他应该要先看看前面这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如果能够领略这句话的真义,才可以解释后面这一句。

  

  从来生、前世、今生谈佛法

   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教授

   喻冀平

   想知道前世、来生的奥秘吗

  佛法的三世因果轮回说及禅定智慧的修持,可以帮助您参透前世及来生!

   摘要

   生命的真相,究竟如何

  生从哪里来,死从哪里去

  我是谁

  对于这个自古以来的大疑问,是许多哲人、思想家、宗教人士都直接或间接地贯注精神以谋这个问题的解决。

   南传《大般涅槃经》:「诸因缘合和法皆归老朽!」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在其名著《存在与时间》,下定义说:「人是向死的存在」。而每一实存主体一人,必须单独的面临死亡,人在个别的人生旅途做种种生命的抉择,生死是一个人孤独的经历。生死的探讨也是个人责无旁贷的挑战。

   穆迪在一九七五年出版了一本叫《来生》的书,他搜集访问一百五十位濒死而复生的个案,进行临死经验的研究,他发现大部份的人都体验到人死后,还有一个灵体存在与延续,他建立了濒临死亡的心路历程模式。透过临死经验与佛教禅定的研究,可以发现禅定能帮助人们了解来生的世界。

   文拜在一九七七年出版了一本叫《前世》的书,他报导运用催眠帮助人们进行转世投胎经验的回溯,使其从眼前的自我,回到生命的源起。他结合前世的经验与禅定中开发宿命通的研究,指出禅定可以帮助人类揭穿生死轮回的奥秘。

   综合现代来世前生的探讨,显示我们必须在今生中建立开显前世、来生的方法,才能解开生死之谜,透过佛法禅定及智慧的修证,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给现代人的迷惑提供了深刻而圆满的解答。

   正文

   生命的真相,究竟如何?生从哪里来?死从哪里去?我是谁?对于这个自古以来的大疑问,是许多哲人、思想家、宗教人士都直接或间接地贯注精神以谋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既是如此的大,而人行的现象及其内涵又极其复杂,且富有非常的变动性,就是大思想家的观察与诠释,也往往偏执一隅,难窥全貌,因此不易于下一个最适切的综合性的解释,但这个问题又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如果由这三十多年来,在美国及其它欧洲、日本等先进国家逐渐酝酿而发展出来的新近热门「死亡学」(thanatology or studies of death and dying)的特别角度重新考察,则不难发现一件耐人寻味而发人深省的铁定事实:人人终必死亡,皆逃不过死亡关卡。南传《大般涅槃经》:「诸因缘合和法皆归老朽!」也是直指这一点。德国哲学家海德格(Martiu Heidegger)在他的名著《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进行一种实存分析,其它事物(如草木鸟兽)只不过存在着(iS),仅有人的存在才真正实存(exist)。人的存在本质即不外是单独(孤单独特)的存在,每一单独的实存不得不在各人的人生旅途,做他(她)种种生命的抉择;而每一实存主体——人,必须单独的面临死亡。生死是一个人孤独的经历,生死的探讨也是个人责无旁贷的挑战。实在地说,人人终必死亡,生命的每一时刻即是一步一步走向死的时刻,因此海德格下定义说「人是向「死的存在」」。西方存在主义者把死亡规定为人的内在本质,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死亡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自然阶段。

   死亡是一个存在的实体在生命中忽然消失,人丧失生命及其所拥有的一切,死亡的不可挽回性,产生了悲剧感,是人生难以接受的生命上的挫折,要探讨它的内涵与实质却是很困难的。「死亡」自古至今一直是神秘莫测,其神秘性迄今未完全揭开。人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是由于对死亡的无知。也许有人争论说,凡是还没有死的人,都没有资格谈论死亡之事;既然死了不能复活,那会有人知道死亡是个什么

  死后的情形如何

  西藏人将会回答道:「实在说来,世上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生物,不曾死而复活过。我们每一个人,在转生来到此世之前,不知死过多少次。」近年西方的一些研究对这个说法提供了值得深思探讨的信息。

   穆迪(Raymond A.Moody,JR,M.D)在一九七五年出版了一本叫《来生》的书,他搜集访问一百五十位濒死而复生的个案,进行临死经验的研究。他发现受访者都体验到人死后,还有一个灵体存在与延续,他建立了濒临死亡的心路历程模式。

   穆迪大夫把受访者临死或死时所看到的情境整理出比较完整的经验如下:

   「有人濒临死亡,在肉体痛苦达到最高点时,听到自己被大夫宣布为死亡,然后传来一种永世难忘的噪音,一种巨大的铁钟声或嗡嗡声,又感觉在快速通过黑而且长隧道。一旦通过,就发现离开了自己的肉体,但仍在肉体的环境内。他似乎变成观众,在一段距离之外,处在有利的位置,瞅着自己的身体,观察人工呼吸的急救行动,思潮汹涌。

   其后,他逐渐控制住自己,也慢慢习惯于这种奇特的状况。同时发现自己仍然拥有一个「身体」,只是性质已大不相同,和留下来的那个身体相比,力量已大有增进。

   紧接下来的是:有人来和他见面,并帮助他。隐约之中,他看到了…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