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P10

  ..續本文上一頁改變,也就是要把原先還沒修行以前那些壞習慣、思考的方法都加以改變。如果這些不革除,光念經、持咒是沒有辦法成道的。

   ㈡在任何給定的系統中都有幾個「四兩撥千金」的點,在該處介入,可使系統整體行爲産生持續而重大的改變。

   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分岔的點,正好是要做決定的這些點。在這些點上如果我們介入,這個系統整個行爲就會發生重大的改變,也就是會選擇不同的路發展。我們修行的時候,就要注意這些地方。也就是到底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我們要下功夫去修行可以得到快速地進步

  如果只是一味地念咒,一味地念經,而不在這些點上下功夫,功效就不會很大。實際上在這些點上下功夫,修行進展就會很快。

   ㈢系統越複雜,因和果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也愈遠。

   如果系統很複雜,現在的決定所得到的影響或者成果,和決定的時間或空間的關系就會拉得很遠,二者因果之間的關系也會越暧昧不明。系統如果太複雜,根本上就會趨向失控,也就是會變成渾沌的狀況。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盡量不要讓狀況變得非常複雜,也就是要維持一個相對性比較單純的狀況才好。此外,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若太複雜,或者所做所爲太過于細節,就會有這個現象。

   ㈣只要加入少數幾個反饋回路,系統的行爲即變得難以預測。

   我們要注意,只要有少數幾個反饋回路加入,就可以使系統的行爲變得難以預測。比如說立法院一直在通過一些法令,法令越通過越多。其實只要通過一點點,就會讓我們的社會行爲很難預測;若一直不斷地通過,最後社會就會癱瘓。

   ㈤「四兩撥千金」的點的位置與正確的撥法非顯而易見。

   這些四兩撥千金的點的位置,還有正確的撥法,都不是很清楚,不是顯而易見的,這是這系統的特性。所以我們才需要明師及良友(指對整個修行過程已經清清楚楚的人)的指引幫助,才能看清這些關鍵點及操作的正確方法。

   ㈥在變好以前會先變壞,是「四兩撥千斤」式政策向正確方向做改變時常見的結果。所以任何能立刻發生良好效果的政策改變,都應受到質疑。

   系統在變好以前越會變壞,就是說如果你正好碰到這些關鍵點的時候,在變好以前會先變壞。因爲它既有的結構和回饋的線路被你改變了,此時這個系統會稍微混亂一陣子,然後才有新的結構産生。所以一個政策下去,如果立刻會變好,依這些專家的意見,這個政策就應受到質疑。

   ㈦複雜系統運轉的趨動力是自生的,非外加的。

   注:這點是本文作者所附加,非原來理論所有。

   附帶提到一點,這個系統要運作下去,必須有個趨動力,趨動力可以是外加的,也可以是內生的。所謂「內生」,就是它自己會産生結構的力量,這不是外加的。「外力」就是指「推力」和「拉力」。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像車子,要給它汽油,才會走路;如果汽油用光了,你不給它汽油,它就會停。但是生物不一樣,肚子餓了,自己會找食物吃,不需要你塞給他。所以車子和生物不一樣,也就是在厘定政策或者准備推動一個方針的時候,要想到這個方針的趨動力是什麼。如果你有辦法製訂一個像生物體的趨動力的政策或法令,不需要去強力推動,它自己會動的。不像車子,我們要給它很多社會成本,要擲很多錢下去,並要花很多人力去執行;到頭來,汽油用光了,我們還要給它油——「內生」和「外加」這二者主要的差別在這裏。所以動用國家資源推動政策及法令時(例如健保法),如果只會使用外加的趨力,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五、結論

   從以上的觀點看來,我們若要對這個宇宙有完整的認識,佛法還是超過這些新興的自然科學,也就是說佛法還是比複雜科學高明很多。複雜科學只是研究被知的世界,佛法則是知道的、不知道;有心的、無心的,都是它要弄清楚的範疇。爲何如此

  《圓覺經》<清淨慧品>有段經文說:「衆生國土,同一法性;……有性無性,齊成佛道」。我們會想這個「有性」當然會成佛啊!可是爲什麼「無性」也能成佛道呢

  本文應該可以解釋這句話。此外,《老子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就是說天地是沒有識心的,萬物生活在裏面,它把萬物當成是祭品。聖人如果能夠體察這一點,也要像天地一樣沒有識心,去統治百姓——這個地方要講清楚,才不會誤解。我看過很多人把這段解成:這個聖人可以對百姓隨便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所以把百姓當成他的祭品,毫無慈悲之心,這是錯誤的解法。他應該要先看看前面這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他如果能夠領略這句話的真義,才可以解釋後面這一句。

  

  從來生、前世、今生談佛法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喻冀平

   想知道前世、來生的奧秘嗎

  佛法的叁世因果輪回說及禅定智慧的修持,可以幫助您參透前世及來生!

   摘要

   生命的真相,究竟如何

  生從哪裏來,死從哪裏去

  我是誰

  對于這個自古以來的大疑問,是許多哲人、思想家、宗教人士都直接或間接地貫注精神以謀這個問題的解決。

   南傳《大般涅槃經》:「諸因緣合和法皆歸老朽!」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在其名著《存在與時間》,下定義說:「人是向死的存在」。而每一實存主體一人,必須單獨的面臨死亡,人在個別的人生旅途做種種生命的抉擇,生死是一個人孤獨的經曆。生死的探討也是個人責無旁貸的挑戰。

   穆迪在一九七五年出版了一本叫《來生》的書,他搜集訪問一百五十位瀕死而複生的個案,進行臨死經驗的研究,他發現大部份的人都體驗到人死後,還有一個靈體存在與延續,他建立了瀕臨死亡的心路曆程模式。透過臨死經驗與佛教禅定的研究,可以發現禅定能幫助人們了解來生的世界。

   文拜在一九七七年出版了一本叫《前世》的書,他報導運用催眠幫助人們進行轉世投胎經驗的回溯,使其從眼前的自我,回到生命的源起。他結合前世的經驗與禅定中開發宿命通的研究,指出禅定可以幫助人類揭穿生死輪回的奧秘。

   綜合現代來世前生的探討,顯示我們必須在今生中建立開顯前世、來生的方法,才能解開生死之謎,透過佛法禅定及智慧的修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給現代人的迷惑提供了深刻而圓滿的解答。

   正文

   生命的真相,究竟如何?生從哪裏來?死從哪裏去?我是誰?對于這個自古以來的大疑問,是許多哲人、思想家、宗教人士都直接或間接地貫注精神以謀這個問題的解決。這個問題既是如此的大,而人行的現象及其內涵又極其複雜,且富有非常的變動性,就是大思想家的觀察與诠釋,也往往偏執一隅,難窺全貌,因此不易于下一個最適切的綜合性的解釋,但這個問題又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如果由這叁十多年來,在美國及其它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逐漸醞釀而發展出來的新近熱門「死亡學」(thanatology or studies of death and dying)的特別角度重新考察,則不難發現一件耐人尋味而發人深省的鐵定事實:人人終必死亡,皆逃不過死亡關卡。南傳《大般涅槃經》:「諸因緣合和法皆歸老朽!」也是直指這一點。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u Heidegger)在他的名著《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進行一種實存分析,其它事物(如草木鳥獸)只不過存在著(iS),僅有人的存在才真正實存(exist)。人的存在本質即不外是單獨(孤單獨特)的存在,每一單獨的實存不得不在各人的人生旅途,做他(她)種種生命的抉擇;而每一實存主體——人,必須單獨的面臨死亡。生死是一個人孤獨的經曆,生死的探討也是個人責無旁貸的挑戰。實在地說,人人終必死亡,生命的每一時刻即是一步一步走向死的時刻,因此海德格下定義說「人是向「死的存在」」。西方存在主義者把死亡規定爲人的內在本質,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態,死亡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自然階段。

   死亡是一個存在的實體在生命中忽然消失,人喪失生命及其所擁有的一切,死亡的不可挽回性,産生了悲劇感,是人生難以接受的生命上的挫折,要探討它的內涵與實質卻是很困難的。「死亡」自古至今一直是神秘莫測,其神秘性迄今未完全揭開。人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由于對死亡的無知。也許有人爭論說,凡是還沒有死的人,都沒有資格談論死亡之事;既然死了不能複活,那會有人知道死亡是個什麼

  死後的情形如何

  西藏人將會回答道:「實在說來,世上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生物,不曾死而複活過。我們每一個人,在轉生來到此世之前,不知死過多少次。」近年西方的一些研究對這個說法提供了值得深思探討的信息。

   穆迪(Raymond A.Moody,JR,M.D)在一九七五年出版了一本叫《來生》的書,他搜集訪問一百五十位瀕死而複生的個案,進行臨死經驗的研究。他發現受訪者都體驗到人死後,還有一個靈體存在與延續,他建立了瀕臨死亡的心路曆程模式。

   穆迪大夫把受訪者臨死或死時所看到的情境整理出比較完整的經驗如下:

   「有人瀕臨死亡,在肉體痛苦達到最高點時,聽到自己被大夫宣布爲死亡,然後傳來一種永世難忘的噪音,一種巨大的鐵鍾聲或嗡嗡聲,又感覺在快速通過黑而且長隧道。一旦通過,就發現離開了自己的肉體,但仍在肉體的環境內。他似乎變成觀衆,在一段距離之外,處在有利的位置,瞅著自己的身體,觀察人工呼吸的急救行動,思潮洶湧。

   其後,他逐漸控製住自己,也慢慢習慣于這種奇特的狀況。同時發現自己仍然擁有一個「身體」,只是性質已大不相同,和留下來的那個身體相比,力量已大有增進。

   緊接下來的是:有人來和他見面,並幫助他。隱約之中,他看到了…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