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P13

  ..续本文上一页决然地离开温馨的家园而去当牟尼。牟尼意为离世独居的修行圣人,亦即苦行僧。

   历史记载着:「苦行者乔达摩,在盛年之时,剃掉头发及胡子,着上黄色袍子,离开自己的家室,过着「无家」的生活。家庭生活是牢固的枷锁,只有离开家室才能拥有自由。这是当时他所想,所以他离开了家。」

   据说释尊在平时也能随意入于心识俱谢的甚深禅定,所以说:「佛身常在定。」事实上这是由于释尊熟娴于禅定之故。在佛教的传记中孩提时代的释尊,在一次全国性的农事丰收狂欢日里,释尊竟毫无困难的入定,赢得净饭王与诸大臣的赞佩。甚至在舍弃王储之尊而修行的时候,释尊很快就证得那两位外道仙人(即阿罗罗伽罗摩与郁头伽罗摩)认为是最高的理想——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可见释尊在先天上就已经拥有易于入定的生理、心理特质。释尊在定中夜睹明星而证道。证道以后,据说他还停留在定中七星期。往后的一生中,释尊亦常常入定。例如原始佛典所载,释尊曾入定半个月、两个月,甚至三个月;在此期间,除了供养食物的信众外,释尊不曾接见任何人。释尊之弟子亦常常住于定中。

   复次,在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里,出家比丘的标准生活型态是这样的:晚上十点熄灯就寝,凌晨两点起床;由凌晨两点到早上六点打坐修定;早上六点到十点出定,并洗刷盥洗,打扫住处,外出乞食托钵;早上十点到下午两点,斋后休息或打坐修定;下午两点到六点,继续打坐,或出定为其它比丘、信众说法:晚上六点到十点则继续打坐修定。由此可看出:比丘大部份的时间都用在打坐修定的行持上。据说比丘在和合共住之时,所作为有二事:一曰「圣默然」,一曰法谈。前者是打坐修定;后者为论究佛法义理。其它世俗的闲聊,则被讥为无用的「畜生论」,这在和合僧团是严格禁止的。「比丘」言必为「法谈」,行必为「默然」——修定。这恰好与定慧相应;因此舍弃世俗,割爱辞亲,其目的就是证得正法与般若慧。

   释尊入灭以后的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习称专门在禅定上下功夫的比丘为「禅师」后来名之为「瑜伽师」或「瑜伽行者」。由上述可知释尊及其弟子舍弃世间贪爱,在长期的禅定中由定生慧,终于觉悟无上妙理。

   禅定除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来世」与「前生」轮回的现象,也开启了更神秘的问题。「来世」的世界是一种怎么样的世界,由佛陀及其弟子长期禅定的经验所流下来的教示,可知世间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人住的是欲界,以粗重的俗欲为生存的基本生活方式。在欲界的六欲天上,那五欲之追求转变微薄而变成微妙的细欲。这细欲是精神上的静思默涉定境。在色界的四天,粗俗的意念已消失,只剩下迷恋禅悦和形色之心欲。到了无色界的四天,那贪恋美丽形色之欲也被化为沉醉于无形相禅悦的境界,但是这种禅悦并不是永恒的快乐,因为它还必受定力的主宰,定心一衰,心即刻不稳定,烦恼仍有,故此天界的众生也还不能完全摆脱痛苦的境界。三界的众生都有生死轮回,天界之乐并非永恒之乐,只有出三界的湼盘才是常恒安稳不变。轮回的灵魂在三界中生死轮回,虽然使死亡的忧虑减少,但如果灵魂不死而又得在三界中长期轮回流转,每次轮回都要面临生老病死等苦痛,岂不也是人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既然禅定提供了部份答案,更深入的禅定可提供更完整的答案。

   据说乔达摩曾在菩提树下入定,而这「十二因缘」就这样展现出来。这时佛陀一定在问:什么是老、病、死、痛苦悲伤的原因

  或者到底什么因素使我们会有老、病、死等遭遇

  他找到了答案了,那就是「生」——是因为有「生」,所以才有老、病、死、痛苦、悲伤。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有「生」呢

  那是因为「有」(becoming)是一种连续不断存有的现象,是动态的存在。现在我们来看佛陀如何对阿难讲解「有」的意思(取自《长阿含经》中的<缘起论品>):

   「阿难,我曾经说过,「生」缘起于「有」,这就是说,假如不论在欲界、色界或无色界中,没有任何形式的「有」存在,如果一切事物停止存在,那么会有「生」吗

  」「不会。」 「所以「有」是因,是「生」的起因,「生」因「有」而起。」

   「究竟什么东西会导致「有」呢

  」

   「「取」,执取。」

   「那么什么东西迫使我们去执取呢

  」

   「「爱」,爱欲。」

   「那么爱欲又是因何而生呢

  」

   「「受」,感受。」  「那么什么东西使我们有感受呢

  」

   「「触」,接触。」

   「那么「触」又因何而生

  」

   「因为知觉器官及外界事物相遇所致。」

   佛教中的知觉器官有六,称为「六入」(或六根),除了眼、耳、鼻、舌、身五官知觉外,尚有意识,意识是专门处理思想理念的。

   「那么这「六入」又是怎么来的呢

  」

   「由于「名色」,即心身。」

   「而色身及心识又是从何而生

  」

   「是由于「识」所生。」

   「那么「识」又从那里来

  」

   「来自「行」,身体或心智的行为。」

   「「行」又缘起何处

  」

   「缘起于「无明」。」

   「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谓所谓生死流转皆不出这十二支分。第一「无明」是心愚痴,痴暗义。第二「行」是造作义,依痴暗的念头,而有所造作,因属于身、口、心的行为,故亦名「业」——这二支是过去的二因。由于过去世因熟,乃生现在世的五果,亦即第三「识」,为今生投胎的识(灵魂)。第四「名色」,「名」指心,谓其但有名而无质;「色」指质,属于色法。「名色」即是五取蕴——色、受、想、行、识。第五「六入」,是六根,包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第六「触」是六根与环境接触,六根对六尘外境而生六识。第七「受」,「受」是领纳、接受的意思,也就是五蕴心法中受、想、行、识的「受」。六根六尘相对,便引起苦、乐或不苦不乐的感受,对苦受厌弃,对乐受贪着。由现世所领受的苦乐遭遇,, 复种三因。第八「爱」,于环境生种种爱欲也。第九「取」,因贪爱而生起执取之念也。第十「有」,「有」就是业的意思,由因爱而取,所造下的种种善恶之业,感召生死的果报。果报范围含三有,一欲有、色有、无色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因中,「爱」、「取」与「无明」有密切的关系,「有」同于「行」。由现在世三因,再生未来世二果。第十一「生」为未来的受生。第十二「老死」既有生,必有死,法尔如是——以上共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的一切因果,仍受业力支配。

   「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此即缘起之定义。「十二因缘观」者,实就老死问题,如实观察,辅以禅定的证悟而建立。「十二因缘」中的「行」是有为的造作心。在《佛陀的启示》一书中,提及佛的证悟:「如果我将这纯净的舍心集中于空无边处,而生一心与彼相映,是知该处乃心所造,是有为法;如果我将此纯净舍心集中于识无边处,于无所有处……于非有想非无想处,而生一心与彼相应,是知该等处皆是心造。」于是,他不再以心造作,亦不以意志求生存相续,亦不求灭;因为他不造作,不求生存相续,亦不求断灭故,他对世间心无执取。心无执取,则无所窒碍;无所窒碍故,心得彻底完全的平静(内心的寂灭)。于是他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有为的造作心,可对应到三界,前述佛的证悟,显示他在四空天无色界如此高级的禅定,仍是有为心的造作。因此「行」可对应入胎前及禅定中,有为心造作所对应的三界;一旦有为心的造作消失,无明消失,修行人即可证入涅槃。对于涅槃,佛曾说:「比丘们啊!有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无为法)。如果没有这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则一切生的、长的、因缘和合,即无从得解脱。因为有这不生、不长、非缘生故,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才能得到解脱。」又说:「此中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长宽、虫细、善恶、色名等等观念也一律摧破无遗。无此世间,亦无他世间,无来无去亦无停留,不死不生亦无根尘。」

   在禅定中开显了前世,以及来世的灵魂,而此一灵魂乃今生的心灵,由禅定中了悟心灵的造作感应三世轮回,透过智慧与禅定的修行使心灵不再造作而证入湼盘,这是「十二因缘」中「行」及「无明」的消失而得到的解脱。由「十二因缘」中「无明」与「行」对应前世,而由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复种下三因:「爱」、「取」、「有」,「有」含有三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这是由今生开显出「行」的三界;亦即开显出前世、来生,复由来生二果产生未来的「生」及「老死」。「十二因缘」以前世、今生、来生及生、老死配合,于今生开显出三界,即组成小乘有部的三世两重因果说。

   「十二因缘」若照「流转门」:「十二因缘」的每一支,皆有因缘果,因生故果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为一切有情历三世,受轮回的因缘。很明显的,由于「无明」既生,其下的十一支乃不得不生。若依佛的启示,修行禅定,六根不贪恋六尘,开显出「识」(灵魂),进而开显出「行」(三界),溯源至「无明」;由「无明」灭,而开显出「十二因缘」的「还灭门」。「十二因缘」的每一支,皆由因灭故果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