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決然地離開溫馨的家園而去當牟尼。牟尼意爲離世獨居的修行聖人,亦即苦行僧。
曆史記載著:「苦行者喬達摩,在盛年之時,剃掉頭發及胡子,著上黃色袍子,離開自己的家室,過著「無家」的生活。家庭生活是牢固的枷鎖,只有離開家室才能擁有自由。這是當時他所想,所以他離開了家。」
據說釋尊在平時也能隨意入于心識俱謝的甚深禅定,所以說:「佛身常在定。」事實上這是由于釋尊熟娴于禅定之故。在佛教的傳記中孩提時代的釋尊,在一次全國性的農事豐收狂歡日裏,釋尊竟毫無困難的入定,贏得淨飯王與諸大臣的贊佩。甚至在舍棄王儲之尊而修行的時候,釋尊很快就證得那兩位外道仙人(即阿羅羅伽羅摩與郁頭伽羅摩)認爲是最高的理想——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可見釋尊在先天上就已經擁有易于入定的生理、心理特質。釋尊在定中夜睹明星而證道。證道以後,據說他還停留在定中七星期。往後的一生中,釋尊亦常常入定。例如原始佛典所載,釋尊曾入定半個月、兩個月,甚至叁個月;在此期間,除了供養食物的信衆外,釋尊不曾接見任何人。釋尊之弟子亦常常住于定中。
複次,在一天二十四個小時裏,出家比丘的標准生活型態是這樣的:晚上十點熄燈就寢,淩晨兩點起床;由淩晨兩點到早上六點打坐修定;早上六點到十點出定,並洗刷盥洗,打掃住處,外出乞食托缽;早上十點到下午兩點,齋後休息或打坐修定;下午兩點到六點,繼續打坐,或出定爲其它比丘、信衆說法:晚上六點到十點則繼續打坐修定。由此可看出:比丘大部份的時間都用在打坐修定的行持上。據說比丘在和合共住之時,所作爲有二事:一曰「聖默然」,一曰法談。前者是打坐修定;後者爲論究佛法義理。其它世俗的閑聊,則被譏爲無用的「畜生論」,這在和合僧團是嚴格禁止的。「比丘」言必爲「法談」,行必爲「默然」——修定。這恰好與定慧相應;因此舍棄世俗,割愛辭親,其目的就是證得正法與般若慧。
釋尊入滅以後的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習稱專門在禅定上下功夫的比丘爲「禅師」後來名之爲「瑜伽師」或「瑜伽行者」。由上述可知釋尊及其弟子舍棄世間貪愛,在長期的禅定中由定生慧,終于覺悟無上妙理。
禅定除了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來世」與「前生」輪回的現象,也開啓了更神秘的問題。「來世」的世界是一種怎麼樣的世界,由佛陀及其弟子長期禅定的經驗所流下來的教示,可知世間有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人住的是欲界,以粗重的俗欲爲生存的基本生活方式。在欲界的六欲天上,那五欲之追求轉變微薄而變成微妙的細欲。這細欲是精神上的靜思默涉定境。在色界的四天,粗俗的意念已消失,只剩下迷戀禅悅和形色之心欲。到了無色界的四天,那貪戀美麗形色之欲也被化爲沈醉于無形相禅悅的境界,但是這種禅悅並不是永恒的快樂,因爲它還必受定力的主宰,定心一衰,心即刻不穩定,煩惱仍有,故此天界的衆生也還不能完全擺脫痛苦的境界。叁界的衆生都有生死輪回,天界之樂並非永恒之樂,只有出叁界的湼盤才是常恒安穩不變。輪回的靈魂在叁界中生死輪回,雖然使死亡的憂慮減少,但如果靈魂不死而又得在叁界中長期輪回流轉,每次輪回都要面臨生老病死等苦痛,豈不也是人所面臨的一大難題
既然禅定提供了部份答案,更深入的禅定可提供更完整的答案。
據說喬達摩曾在菩提樹下入定,而這「十二因緣」就這樣展現出來。這時佛陀一定在問:什麼是老、病、死、痛苦悲傷的原因
或者到底什麼因素使我們會有老、病、死等遭遇
他找到了答案了,那就是「生」——是因爲有「生」,所以才有老、病、死、痛苦、悲傷。
那麼究竟爲什麼會有「生」呢
那是因爲「有」(becoming)是一種連續不斷存有的現象,是動態的存在。現在我們來看佛陀如何對阿難講解「有」的意思(取自《長阿含經》中的<緣起論品>):
「阿難,我曾經說過,「生」緣起于「有」,這就是說,假如不論在欲界、色界或無色界中,沒有任何形式的「有」存在,如果一切事物停止存在,那麼會有「生」嗎
」「不會。」 「所以「有」是因,是「生」的起因,「生」因「有」而起。」
「究竟什麼東西會導致「有」呢
」
「「取」,執取。」
「那麼什麼東西迫使我們去執取呢
」
「「愛」,愛欲。」
「那麼愛欲又是因何而生呢
」
「「受」,感受。」 「那麼什麼東西使我們有感受呢
」
「「觸」,接觸。」
「那麼「觸」又因何而生
」
「因爲知覺器官及外界事物相遇所致。」
佛教中的知覺器官有六,稱爲「六入」(或六根),除了眼、耳、鼻、舌、身五官知覺外,尚有意識,意識是專門處理思想理念的。
「那麼這「六入」又是怎麼來的呢
」
「由于「名色」,即心身。」
「而色身及心識又是從何而生
」
「是由于「識」所生。」
「那麼「識」又從那裏來
」
「來自「行」,身體或心智的行爲。」
「「行」又緣起何處
」
「緣起于「無明」。」
「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有支」,「有」即世間所有,「支」即支分,謂所謂生死流轉皆不出這十二支分。第一「無明」是心愚癡,癡暗義。第二「行」是造作義,依癡暗的念頭,而有所造作,因屬于身、口、心的行爲,故亦名「業」——這二支是過去的二因。由于過去世因熟,乃生現在世的五果,亦即第叁「識」,爲今生投胎的識(靈魂)。第四「名色」,「名」指心,謂其但有名而無質;「色」指質,屬于色法。「名色」即是五取蘊——色、受、想、行、識。第五「六入」,是六根,包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第六「觸」是六根與環境接觸,六根對六塵外境而生六識。第七「受」,「受」是領納、接受的意思,也就是五蘊心法中受、想、行、識的「受」。六根六塵相對,便引起苦、樂或不苦不樂的感受,對苦受厭棄,對樂受貪著。由現世所領受的苦樂遭遇,, 複種叁因。第八「愛」,于環境生種種愛欲也。第九「取」,因貪愛而生起執取之念也。第十「有」,「有」就是業的意思,由因愛而取,所造下的種種善惡之業,感召生死的果報。果報範圍含叁有,一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叁因中,「愛」、「取」與「無明」有密切的關系,「有」同于「行」。由現在世叁因,再生未來世二果。第十一「生」爲未來的受生。第十二「老死」既有生,必有死,法爾如是——以上共十二支,包括叁世起惑、造業、受生的一切因果,仍受業力支配。
「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此即緣起之定義。「十二因緣觀」者,實就老死問題,如實觀察,輔以禅定的證悟而建立。「十二因緣」中的「行」是有爲的造作心。在《佛陀的啓示》一書中,提及佛的證悟:「如果我將這純淨的舍心集中于空無邊處,而生一心與彼相映,是知該處乃心所造,是有爲法;如果我將此純淨舍心集中于識無邊處,于無所有處……于非有想非無想處,而生一心與彼相應,是知該等處皆是心造。」于是,他不再以心造作,亦不以意志求生存相續,亦不求滅;因爲他不造作,不求生存相續,亦不求斷滅故,他對世間心無執取。心無執取,則無所窒礙;無所窒礙故,心得徹底完全的平靜(內心的寂滅)。于是他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有爲的造作心,可對應到叁界,前述佛的證悟,顯示他在四空天無色界如此高級的禅定,仍是有爲心的造作。因此「行」可對應入胎前及禅定中,有爲心造作所對應的叁界;一旦有爲心的造作消失,無明消失,修行人即可證入涅槃。對于涅槃,佛曾說:「比丘們啊!有不生不長的非緣生法(無爲法)。如果沒有這不生、不長的非緣生法,則一切生的、長的、因緣和合,即無從得解脫。因爲有這不生、不長、非緣生故,生的、長的、因緣和合的,才能得到解脫。」又說:「此中沒有地水火風四大種。長寬、蟲細、善惡、色名等等觀念也一律摧破無遺。無此世間,亦無他世間,無來無去亦無停留,不死不生亦無根塵。」
在禅定中開顯了前世,以及來世的靈魂,而此一靈魂乃今生的心靈,由禅定中了悟心靈的造作感應叁世輪回,透過智慧與禅定的修行使心靈不再造作而證入湼盤,這是「十二因緣」中「行」及「無明」的消失而得到的解脫。由「十二因緣」中「無明」與「行」對應前世,而由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複種下叁因:「愛」、「取」、「有」,「有」含有叁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這是由今生開顯出「行」的叁界;亦即開顯出前世、來生,複由來生二果産生未來的「生」及「老死」。「十二因緣」以前世、今生、來生及生、老死配合,于今生開顯出叁界,即組成小乘有部的叁世兩重因果說。
「十二因緣」若照「流轉門」:「十二因緣」的每一支,皆有因緣果,因生故果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爲一切有情曆叁世,受輪回的因緣。很明顯的,由于「無明」既生,其下的十一支乃不得不生。若依佛的啓示,修行禅定,六根不貪戀六塵,開顯出「識」(靈魂),進而開顯出「行」(叁界),溯源至「無明」;由「無明」滅,而開顯出「十二因緣」的「還滅門」。「十二因緣」的每一支,皆由因滅故果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