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P9

  ..續本文上一頁有選,他選擇上面這一條。遇到第二個分叉點這裏,他又可以做選擇的時候,他選其中一條路,不選其它兩條路……,這樣子一路下來。像一個國家的曆史,比如說先發生了一個事件,他們做了一個處理;然後遇到一個危機,他們也做了一個處理;後來又遇到一件特別的事情,他們又做了處理——我們會想知道爲什麼他會選這條,不選另一條

  原因就是剛才我們曾提過的,複雜性的系統都有許多平行作用的單元,它所有的運作都是經過那些正、反性的回饋所産生的。這些回饋帶給這個系統一些訊息,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這些訊息對于他們的選擇是有影響性的。譬如說這個國家在以前曾經發生過什麼重大的事情,下一次遇到類似的狀況,它的選擇勢必要受到影響。這個選擇往往不只一個,而有許多個,所以如果選擇這個,另一邊的發展就不會發生;也就是在時間的曆程裏面,沒有被選擇的可能的就消失了。所以從這些事情會分叉的過程來看,時間是不可能倒回去的,因爲我們不可能從這裏再追溯回去,所以普裏戈金認爲每一個系統有它內生的時間。

   圖二 (圖略)

   在這個圖(指圖二右邊)上,每一個時間用一個一個箭頭代表,這個比較大的箭頭是這些小系統的一個母系統的時間;這些系統的時間合在一起,就結合成一個更大的系統。如果從這個圖形來看,這個複雜性的科學探討時間爲什麼不可逆,是因爲這些事件存在分叉狀況,所以回不去。另外一個理由是熱力學的第二定理,所以時間是不可逆的。至于時間是怎麼産生的呢

  他們還沒有辦法做解釋,只是把時間看成是一個有向性的向量,但沒有辦法解釋時間究竟是從那裏來的。

   從這一個角度來看,這個時間和事件的圖有點像曆史;而依我的看法,則更像是佛法講的阿賴耶識(第八識)。佛經上有一句話說:「阿賴耶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們這個世界有所謂的因果問題,像我們先做了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會影響下一件事情。比如說我們做了一件壞事會得到報應,報應可能有好幾種情況,爲什麼結果是這樣子,而其它情況不會發生呢

  這些不會發生的事情,在普裏戈金的觀點裏面就消失了;可是在我們心靈裏面,雖然這些事情沒有發生,只是沿著這條路走,但它仍然對我們有影響。因爲我們的心是一個整體,不是我們所走過的支離破碎的道略而已,所以其實還包括了沒有發生的事情。曾經發生過的事情當然對我們有影響,但是這些沒有發生的事情,還是對我們有影響,因爲整個系統的特性就埋藏在裏面;如果我們遇到下一個選擇點的時候,這些還是對我們有影響的。所以普裏戈金的時間觀念,從我們學佛的人的觀點來看,其實還只是個片斷而已。阿賴耶識雖只是我們心靈中的一部份,但所包含的內容已經比複雜科學廣大很多。

   ㈡生命及非生命的分界何在

  

   複雜科學還提出一個問題,比如有人就問:電腦病毒算不算是生物

  因爲它可以有生物的特性,像它可以繁殖,可以適應不同的程序環境,可以改變自己等等,如此一來科學家就搞不懂這個電腦病毒究竟是不是生物

  我們可以看這個圖(見圖叁),比如右邊這裏是一條有生命的蟲,左邊則是一個物質分子。在單獨一個的時候,有生命的東西和無生命的物質中間差別是非常大的,可以一眼就望出其中的差別;可是一大群蟲和一大團分子之間的群體行爲則是分不出來的,就是說特性是一樣的。亦即如果從整個群體來看,生物和物質中間是沒辦法分清楚的:生物這邊會有什麼性質,另一邊物質也會有什麼性質,分不出來,竟然特性一樣;可是從個體來看,差異就很大。如果我們把這二者混合在一起,性質也是一樣;亦即生物這邊如果是人,而物質那邊是我們的世界,人住在這世界裏,這叁個根本是同一性質,分不出來。所以會變成這個狀況,是這些科學家搞不清楚有什麼問題在。我覺得他們沒有看清楚的一點就是:這一個個不同的個體,如果用一個很大的整體族群觀點來看,其性質是一樣的。亦即生物和無生物之間還是有共通的性質存在,只是必須要在整體的狀況下這個性質才會明顯;如果數目不多,或只是個體,很清楚就可以區別,這是有生命的,那是沒有生命的。

   圖叁 (圖略)

   ㈢渾沌與秩序

   我們這個世界從有秩序變成混亂,到最後會趨向敗亡。這種狀況,我們佛法是用成、住、壞、空來看:一個世界有成的時候;有住的時候;有壞的時候;也有空的時候——這是由秩序到混亂的過程。反過來說,這個世界從沒有中又生出來了,如此循環不已。重點就是這是個開放的系統,有個母系統比它高,在這個母系統之下,才能定義這個世界。我們的世界也是個開放的系統,有一個超過我們居住的這個物質世界存在。

   ㈣因果論

   我們都知道牛頓的物理學是這樣的:比如說我給了一個衛星的特征,又給了它現在的位置,我們就可以推測這個星球的未來軌道是什麼,過去的軌道又是什麼——這是牛頓的「因果論」。但複雜性科學的「因果論」不太一樣,就是我們做了這個決定以後,它會走這條路;做了另一個決定以後,它就走那條路。這裏有這麼多可能性,我們不能預期下一步走到分叉點這裏的時候會選到哪一條路。換句話說,複雜系統告訴我們:未來是不能預測的,也就是不能夠明顯預測出將來會怎麼走,沒有辦法清楚預測未來是什麼;但是如果要預測,我們可以預測整個系統的行爲,也就是這整個系統我們知道有這些分岔在,但是它要走那一條,我們不知道,這是複雜系統的「因果論」。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如果我們對時間有一個比較清楚的反省之後,可以知道事情是從這裏發展到第一個分叉點,做了一個選擇後,又跑到第二個分叉點;這裏再做一個選擇,又跑到第叁個分叉點(參看圖二)。比如說我做了一個決定,它會影響到未來;至于爲什麼我在這裏做這樣的決定

  其實這又是受到過去的影響。如果我們現在的視野只局限在某一點的時候,我們會想過去是過去,未來是未來;如果有辦法整條線都看清楚,或者所有路徑都看清楚,那麼當我們在某一點這裏做了一個選擇的時候,過去、現在、未來對我們來講其實是同一件事情;亦即過去、現在、未來對我們來講,沒有順序的差別,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一連串演變而已。比如說你現在告訴我你做了一個決定,我馬上就知道你將來會怎麼樣,而你過去一定是如何;也就是說你過去做的一些事情和你現在做的決定,以及你未來結果會如何,是同一件事情。所以我們在這個選擇點上,可以先問如果走這一條會怎麼樣,走那一條會怎麼樣,走另一條又會怎麼樣;得到的結果當然不同,而你決定走其中這一條。總之,如果你了解時間的本質,整個路徑都是同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修佛法的人可以預知未來,有預知未來的神通,也有知道過去的神通。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是怎樣的呢

  那是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他爲什麼會預知呢

  如果在分叉的地方可以知道你選哪一條,結果就會怎麼樣。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若走另外一條路,他的預測就不會實現。這可以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就是算命,如果你去算命,算命先生就會告訴你,你將來的情況一定很不好,是怎樣的狀況,最後問你要不要改運

  你說:如果你講的是對的,那一定很准確啰!是不會變的,既然不會變,你怎麼問我要不要改運

  ——如果他原先講的是正確的,改運一定沒有用;因爲這個既然可以改,就表示他說的不一定會實現。所以未來的事情,就是在這個分岔的地方不能預測。你做了選擇以後,當然可以知道將來是怎麼樣的;但是你還沒有做選擇的時候,或者你另外做選擇的時候,就不能夠預測究竟將來會走哪一條路。雖然無法正確預知未來會走哪條路,但是你可以知道走那一條路的機率比較大,因爲這個可能性是系統內生特性的關系,系統一産生的時候,注定就是如此。所以像在醫學上有很多現象,比如産婦在生頭一胎的時候,遇到什麼問題,在生第二胎的時候,也容易遇到相同的問題,我們這個世界幾乎所有的系統都是這樣。比如第一次遇到的問題怎麼處理,第二次再遇到,差不多也會采取類似的模式,所以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㈤最終母系統不可定義

   最後,最終的母系統是不可定義的,因爲它都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如果它的母系統是可以被定義,只要它一被定義,那個系統就不是一個完全開放性的系統,所以最後的母系統沒有辦法定義。這就好像我們佛法裏面常講的,最後的這個東西(指「知者」、「本來面目」)是不可被知的,不可被定義的,有這個味道在。但是複雜科學這個不可定義,和我們修行上所描述的「知者」、「本來面目」不可被知、不可被說的狀況又不一樣。這些科學家在討論一個複雜系統的行爲時,一定先有它的母系統,這個母系統一定要先存在,在這個母系統下面,才能定義及討論這些開放性子系統的行爲,還有它們之間相互的關系;但是根本的母系統他們不能夠定義,只能討論下面子系統的行爲,所以才有這個性質出來。所以會如此,是因爲複雜科學研究的是一個被知的世界,盡管他們想要研究一個整體的東西,但他們研究的還是一個被知的世界,也就是我們心靈能夠知道的世界。而無論「知者」和「被知」的世界,都是佛法要了解的。

   四、修行與複雜系統

   我們可以從複雜系統的研究成果來看和修行有什麼關系。我剛才提到既然我們人是一個複雜系統,我們的心靈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那我們究竟能從複雜性科學得到什麼修行上的啓示

  

   ㈠如欲永遠改變一系統,必須改變其構造。

   複雜科學得到一個規則,就是如果你要永遠改變一個系統,必須改變它的架構;如果不改變,這個系統雖然改變了,可是它的本質變不了。所以我們如果要修行,就是要把我們的不好的習性徹底…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