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P17

  ..續本文上一頁度熱忱、強烈好奇」。其問答法中有各種虛實、動默、明暗、征審的假設,譬喻、聯想,也符合創造思考促媒之「廣泛想象」「觸發靈感」「運用聯想」等,因此公案這種密意商量,可以視爲心靈之創造性思考活動,是純粹化、淨化的知覺活動。通過這種活動,對創造力的訓練,對真理的發現,應有積極的意義。

   另一方面,我們從創造思考關礙與禅修障礙、禅門叁關對應來看,也可以看出公案的創造性能。

   創造思考的關礙(The Blocks To Thinking)一般可分爲「認識」、「感情」、「習俗」叁部份。由于人在認知基礎上的不足,如真象不夠清楚、先入爲主的觀念影響、原因與結果不分、習慣性作風影響等等,造成認識上的關礙,將阻礙創造性思考的活力。感情上人的自卑、成見、驕傲、私心、急切、惰性或瞻前顧後、患得患失等心理因素,也是思考的一大關礙。另外如倚靠常識、相信經驗與社會風俗或習慣、相信權威等等,屬于習俗性關礙,也妨礙創造力。(陳樹勳,民78)

   禅公案參悟的障礙與上述創造思考的關礙也有相應合處。巴壺天認爲公案索解不得的原因一是禅理障,二是摹寫障。(巴壺天,民67)禅理障因個人情執未淨、真象未明,可算是「認識」與「感情」方面的關礙。摹寫障因譬喻與象征的語文難明、諺語方言的阻隔,可算是「習俗」方面的關礙。打破關礙,才能開啓創造力,在禅公案來說也就是除蓋去障,「打破漆桶」、「忽然碎地破」、「掃破太虛空」的證悟工夫。

   公案並非被理解的,公案是參證的,參禅看話,其實是要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無疑無悟」,疑情現前,正是關礙現前,才能掃蕩疑情,盡除關礙,證得與公案完全一致的瞬間體悟。因此禅宗有初關、重關、末後關之說。清世宗《禦選語錄》以爲初關是前後際斷、重關是常住不動、末關無生無滅。融熙認爲初關是下品轉識成智的歡喜地、重關是後純無漏的遠行地、末後牢關是上品妙觀察智的八地以上菩薩(融熙,民67)。惟覺老和尚說,初關是破本參,一下子把第七識參破,把疑團打破,也就是破我執,屬于見道位的開悟;但開悟尚未了生死,悟後起修,破法執,除去八識田中的種子,此時就入聖位,能了生死,有感應、有神通,這是破了重關;如果再繼續用功,破除無始無明,契入清淨法身,才是破生死牢關。(釋惟覺,民83,P.13~15)

   有關禅宗叁關的說法紛纭,因證悟淺深難以語言文字傳,但叁關之說可以看出禅修對自我境界的除垢布新,層層開展,是禅宗公案具創造力的事實證明。

   五、公案的創造性思維舉隅

   近年來創造思考教學在毛連塭及陳龍安等人的提倡下,已在國內中小教育界推介開來,市立臺北師範學院甚至有《創造思考教育》的年刊雜志發行。但禅宗教法之多元、活潑、具創造性卻乏人問津,截至目前,有關禅與創造性的文章只有賴國根(民79)《禅與創造思考》、府憲展(民84)《禅宗的創造性思維形式》二文,但討論禅問答的文章倒不少,如吳怡(民69)《禅宗公案問答的十個格式》、楊新瑛(民73)《禅宗公案的基本法則及語言價值》、張育英(民84)《談禅宗語言的模糊性》、楊惠南(民75)《論禅宗公案中的矛盾與不可說》等等。本文茲綜合諸家之說,歸納思維方法,分類撮舉公案爲例,說明禅公案各種創造性思維的大端。

   1 直指式

   直指式思維即「當下即是」,是一元的,單指向的,突發性的思維形式。是快刀斬亂麻,去掉紛雜的假象,直接抓住中心和本質。例如《傳燈錄》載道明問法:(道明)乃曰:「我來求法,非爲衣也,願行者開示于我」。祖(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六祖對道明的指示不存在別的地方,不需要繁瑣的方法,道明即識本來面目。又《五燈會元》載俱胝一指禅的公案:俱胝和尚凡有诘問,唯舉一指,後有童子因外人問和尚說何法要,童子亦豎指頭,胝聞,遂以刀斷其指,童子負痛號哭而去,胝複召之,童子回首,胝欲豎起指,童子忽然領悟,胝將順世,謂衆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禅,一生受用不盡」。言訖示滅。

   天龍一指禅也是直指人心的一種方法,「一指」本身沒有意義,只是象征「直指本心」,當童子「無指」自然明白。

   2 平行式

   平行式思維是運用對比、借喻的形式,由彼即此的一種方法,如《金剛經》和《中阿含經》中的「筏喻」。《傳燈錄》載懷讓「磨磚」的譬喻也是:有沙門道一住法院,常日坐禅,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禅,圖什麼

  」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磚作麼

  」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

  」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禅豈得成佛耶

  」

   這段對話中馬祖坐禅,懷讓以「磨磚」爲喻,點醒他冥思枯坐無益本心。「禅坐不能成佛」與「磨磚不能成鏡」,形成平行的對照。

   3 雙關式

   雙關式指運用同音、同形予以聯想,也就是一語雙關的方式,如馬祖道一警告到石頭希遷處參學者「石頭路滑」,大梅法常禅師得道,馬祖道一說「梅子熟也」等等,以「石頭」路暗指石頭希遷,以梅子熟也暗指大梅法常已得道,都是雙關語的應用。《六祖壇經》也有一則「風動幡動」的公案:六祖因風揚剎幡,有二僧對論,一雲幡動,一雲風動。六祖雲:「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這則公案中,從「動」之相關,把心應不動點出來,也是「動」字相關下的思維。

   4 遮斷式

   禅宗有名的「德山棒」、「臨濟喝」都屬于遮斷式的思維形式,如:

   1 僧問:「如何是菩提

  」

   德山打曰:「出去,莫向這裏!」

   2 僧問:「如何是佛

  」

   洞山回答:「麻叁斤。」

   3 僧問:「和尚還得否

  」

   慧能回答:「我不會佛法。」

   4 梁武帝:「對朕者誰

  」

   達摩回答:「不識。」

   這些「不會」、「不識」、「喝」、「棒」和「麻叁斤」等,都是對原問的阻斷,令其無言開顯,造成人和境的改變,臨濟禅師曾說:「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入境兩俱奪,有時入境俱不奪」,便是這種遮斷式思維的教法。

   5 反饋式

   反饋式是投桃報李的方式,以原問者之問答回去,也就是一種同義的反複,如「佛就是佛」「禅就是禅」等。例如:

   1僧問:「如何披露,即得與道相應

  」

   文益答:「汝幾時披露,即與道不相應

  」

   2僧問:「祖師西來,當爲何事

  」

   睦州答:「你道何事

  」

   3僧問:「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

   法眼答:「是曹溪一滴水。」

   6 背理式

   禅師常以違背邏輯、違背常理的方式另辟蹊徑,這種可稱爲背理式思維,是二元的,逆向的,用超乎常識、反邏輯造成荒謬,于荒謬中見真理,是對既有的公理成義的背反,尋求出超越性的新見。例如「南泉斬貓」:

   (南泉普願)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師遇之,白衆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衆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

   南泉斬貓是一種激烈的阻斷,趙州倒置鞋子則是反常背理的示道,使垢淨之間、內外之逆轉一時顯現,而「道」得,「道」不得正好是「倒」字的雙關語,這則公案中同時顯現多種創發性思維,學人使容易隨機受教。又如「牛過窗棂」之教:五祖曰:「譬如水牯牛過窗棂,頭角四蹄都過了,因什麼尾巴子過不得

  」這則公案也須在常理之外倒著一只眼,才能轉纏縛得開壑。

   7 矛盾式

   六祖慧能提醒門人教導弟子要動用「叁十六對」法(《壇經》<付囑品>第十),所謂叁十六對指各種矛盾概念如有無、動靜、陰陽、聖凡、虛實等等,矛盾相因,可以破除邊見,生中道義。有名的善慧大士詩偈:「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就是展現這種矛盾之調和。公案中多矛盾性思維:

   1帝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

   師曰:「廓然無聖。」

   2神秀詩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慧能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3趙州和尚因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

   州雲:「無!」

   4興善惟寬問:「狗子還有佛性否

  」

   師雲:「有。」

   從這幾則公案中可知有無相生,中道義立的思維方式,凡夫求聖,故梁武帝問聖谛,達磨以無聖去其執,神秀執有修善,慧能以無遺執,趙州論佛性有無,因機不同,不沾滯在有無邊上,這當是矛盾中的開顯。

   六、結論

   壇經中指出:「佛本爲凡夫說,不爲佛說」、「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一切經書因人說有。」可見一切經典、說法皆爲權說,皆無實相,公案中多吊詭、矛盾、背反的各種說法,多是爲了免于文字相,讓學人因機見性。因此公案中的思考形式不一而足,難以周延指陳,只能窺豹一斑,見其創造性功能與思維端倪而已,相信如果能以禅公案實驗教法,對學人開創自我的啓示應無可限量。本文謹以舉隅方式就教先達,開啓後學,敬祈各方指正。

   參考書目

   陳龍安(民79)<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見《創造思考教育》第二期。

   杜松柏(民79)<禅宗與開創>,同上。

   賴國根(民79)<禅與創造思考>,同上。

   陳昭儀(民79)<創造曆程之研究>,同上。

   盧雪梅(民79)<創造性的人格特質>,同上。

   郭有遹(民78)<創造的定義及其所衍生的問題>,見《創造思考教育》創刊號。

   吳怡(民69)<禅宗公案問答的十個格式>,見《鵝湖》六卷九期。

   府憲展(民83)<禅宗的創造性思維形式>,見《中華文史論叢》四十六輯。

   張育英(民84)<談禅宗語言的模糊性>,見《蘇州大學學報》一九九五年第叁期。

   楊惠南(民75)<談禅宗公案的矛盾與不可說>,見《臺大哲學論評》第九期。

   楊新瑛(民73)<禅宗公案的基本法則及語言價值>,見《慧炬》242/243期。

   巴壺天(民67)<禅宗公案之透視>,見《禅宗思想與曆史》P.35,大乘文化,67年版。

   無礙(民67)<禅宗公案的意義與價值>,同上,P.61。

   融熙(民67)<禅宗的叁關問題>,同上,P.121。

   釋惟覺(民83)<見性成佛>中臺拈花第一集。

   廖閱鵬(民85)《禅門公案300則》圓神出版社。

   伊藤猷典(民71) 《碧岩集定本》彌勒出版社。

   陳樹勳(民78) 《創造力發展方法論》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

   官如玉(民79)《如何開發你的創造力》哈佛企業管理顧問公司。

   J.P.Guilford,1967:Way Beyond the IQ.NY.Buffalo.P.159-185

   (選自圓覺文教基金會主編

  梁乃崇等著《第一、二、叁、四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