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P17

  ..续本文上一页度热忱、强烈好奇」。其问答法中有各种虚实、动默、明暗、征审的假设,譬喻、联想,也符合创造思考促媒之「广泛想象」「触发灵感」「运用联想」等,因此公案这种密意商量,可以视为心灵之创造性思考活动,是纯粹化、净化的知觉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对创造力的训练,对真理的发现,应有积极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从创造思考关碍与禅修障碍、禅门三关对应来看,也可以看出公案的创造性能。

   创造思考的关碍(The Blocks To Thinking)一般可分为「认识」、「感情」、「习俗」三部份。由于人在认知基础上的不足,如真象不够清楚、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原因与结果不分、习惯性作风影响等等,造成认识上的关碍,将阻碍创造性思考的活力。感情上人的自卑、成见、骄傲、私心、急切、惰性或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等心理因素,也是思考的一大关碍。另外如倚靠常识、相信经验与社会风俗或习惯、相信权威等等,属于习俗性关碍,也妨碍创造力。(陈树勋,民78)

   禅公案参悟的障碍与上述创造思考的关碍也有相应合处。巴壶天认为公案索解不得的原因一是禅理障,二是摹写障。(巴壶天,民67)禅理障因个人情执未净、真象未明,可算是「认识」与「感情」方面的关碍。摹写障因譬喻与象征的语文难明、谚语方言的阻隔,可算是「习俗」方面的关碍。打破关碍,才能开启创造力,在禅公案来说也就是除盖去障,「打破漆桶」、「忽然碎地破」、「扫破太虚空」的证悟工夫。

   公案并非被理解的,公案是参证的,参禅看话,其实是要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无疑无悟」,疑情现前,正是关碍现前,才能扫荡疑情,尽除关碍,证得与公案完全一致的瞬间体悟。因此禅宗有初关、重关、末后关之说。清世宗《御选语录》以为初关是前后际断、重关是常住不动、末关无生无灭。融熙认为初关是下品转识成智的欢喜地、重关是后纯无漏的远行地、末后牢关是上品妙观察智的八地以上菩萨(融熙,民67)。惟觉老和尚说,初关是破本参,一下子把第七识参破,把疑团打破,也就是破我执,属于见道位的开悟;但开悟尚未了生死,悟后起修,破法执,除去八识田中的种子,此时就入圣位,能了生死,有感应、有神通,这是破了重关;如果再继续用功,破除无始无明,契入清净法身,才是破生死牢关。(释惟觉,民83,P.13~15)

   有关禅宗三关的说法纷纭,因证悟浅深难以语言文字传,但三关之说可以看出禅修对自我境界的除垢布新,层层开展,是禅宗公案具创造力的事实证明。

   五、公案的创造性思维举隅

   近年来创造思考教学在毛连塭及陈龙安等人的提倡下,已在国内中小教育界推介开来,市立台北师范学院甚至有《创造思考教育》的年刊杂志发行。但禅宗教法之多元、活泼、具创造性却乏人问津,截至目前,有关禅与创造性的文章只有赖国根(民79)《禅与创造思考》、府宪展(民84)《禅宗的创造性思维形式》二文,但讨论禅问答的文章倒不少,如吴怡(民69)《禅宗公案问答的十个格式》、杨新瑛(民73)《禅宗公案的基本法则及语言价值》、张育英(民84)《谈禅宗语言的模糊性》、杨惠南(民75)《论禅宗公案中的矛盾与不可说》等等。本文兹综合诸家之说,归纳思维方法,分类撮举公案为例,说明禅公案各种创造性思维的大端。

   1 直指式

   直指式思维即「当下即是」,是一元的,单指向的,突发性的思维形式。是快刀斩乱麻,去掉纷杂的假象,直接抓住中心和本质。例如《传灯录》载道明问法:(道明)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祖(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六祖对道明的指示不存在别的地方,不需要繁琐的方法,道明即识本来面目。又《五灯会元》载俱胝一指禅的公案:俱胝和尚凡有诘问,唯举一指,后有童子因外人问和尚说何法要,童子亦竖指头,胝闻,遂以刀断其指,童子负痛号哭而去,胝复召之,童子回首,胝欲竖起指,童子忽然领悟,胝将顺世,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言讫示灭。

   天龙一指禅也是直指人心的一种方法,「一指」本身没有意义,只是象征「直指本心」,当童子「无指」自然明白。

   2 平行式

   平行式思维是运用对比、借喻的形式,由彼即此的一种方法,如《金刚经》和《中阿含经》中的「筏喻」。《传灯录》载怀让「磨砖」的譬喻也是:有沙门道一住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

  」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砖作么

  」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

  」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

  」

   这段对话中马祖坐禅,怀让以「磨砖」为喻,点醒他冥思枯坐无益本心。「禅坐不能成佛」与「磨砖不能成镜」,形成平行的对照。

   3 双关式

   双关式指运用同音、同形予以联想,也就是一语双关的方式,如马祖道一警告到石头希迁处参学者「石头路滑」,大梅法常禅师得道,马祖道一说「梅子熟也」等等,以「石头」路暗指石头希迁,以梅子熟也暗指大梅法常已得道,都是双关语的应用。《六祖坛经》也有一则「风动幡动」的公案:六祖因风扬剎幡,有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六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这则公案中,从「动」之相关,把心应不动点出来,也是「动」字相关下的思维。

   4 遮断式

   禅宗有名的「德山棒」、「临济喝」都属于遮断式的思维形式,如:

   1 僧问:「如何是菩提

  」

   德山打曰:「出去,莫向这里!」

   2 僧问:「如何是佛

  」

   洞山回答:「麻三斤。」

   3 僧问:「和尚还得否

  」

   慧能回答:「我不会佛法。」

   4 梁武帝:「对朕者谁

  」

   达摩回答:「不识。」

   这些「不会」、「不识」、「喝」、「棒」和「麻三斤」等,都是对原问的阻断,令其无言开显,造成人和境的改变,临济禅师曾说:「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入境两俱夺,有时入境俱不夺」,便是这种遮断式思维的教法。

   5 反馈式

   反馈式是投桃报李的方式,以原问者之问答回去,也就是一种同义的反复,如「佛就是佛」「禅就是禅」等。例如:

   1僧问:「如何披露,即得与道相应

  」

   文益答:「汝几时披露,即与道不相应

  」

   2僧问:「祖师西来,当为何事

  」

   睦州答:「你道何事

  」

   3僧问:「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

   法眼答:「是曹溪一滴水。」

   6 背理式

   禅师常以违背逻辑、违背常理的方式另辟蹊径,这种可称为背理式思维,是二元的,逆向的,用超乎常识、反逻辑造成荒谬,于荒谬中见真理,是对既有的公理成义的背反,寻求出超越性的新见。例如「南泉斩猫」:

   (南泉普愿)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南泉斩猫是一种激烈的阻断,赵州倒置鞋子则是反常背理的示道,使垢净之间、内外之逆转一时显现,而「道」得,「道」不得正好是「倒」字的双关语,这则公案中同时显现多种创发性思维,学人使容易随机受教。又如「牛过窗棂」之教:五祖曰:「譬如水牯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什么尾巴子过不得

  」这则公案也须在常理之外倒着一只眼,才能转缠缚得开壑。

   7 矛盾式

   六祖慧能提醒门人教导弟子要动用「三十六对」法(《坛经》<付嘱品>第十),所谓三十六对指各种矛盾概念如有无、动静、阴阳、圣凡、虚实等等,矛盾相因,可以破除边见,生中道义。有名的善慧大士诗偈:「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就是展现这种矛盾之调和。公案中多矛盾性思维:

   1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

   师曰:「廓然无圣。」

   2神秀诗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慧能诗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3赵州和尚因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

   州云:「无!」

   4兴善惟宽问:「狗子还有佛性否

  」

   师云:「有。」

   从这几则公案中可知有无相生,中道义立的思维方式,凡夫求圣,故梁武帝问圣谛,达磨以无圣去其执,神秀执有修善,慧能以无遗执,赵州论佛性有无,因机不同,不沾滞在有无边上,这当是矛盾中的开显。

   六、结论

   坛经中指出:「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一切经书因人说有。」可见一切经典、说法皆为权说,皆无实相,公案中多吊诡、矛盾、背反的各种说法,多是为了免于文字相,让学人因机见性。因此公案中的思考形式不一而足,难以周延指陈,只能窥豹一斑,见其创造性功能与思维端倪而已,相信如果能以禅公案实验教法,对学人开创自我的启示应无可限量。本文谨以举隅方式就教先达,开启后学,敬祈各方指正。

   参考书目

   陈龙安(民79)<创造思考与问题解决>见《创造思考教育》第二期。

   杜松柏(民79)<禅宗与开创>,同上。

   赖国根(民79)<禅与创造思考>,同上。

   陈昭仪(民79)<创造历程之研究>,同上。

   卢雪梅(民79)<创造性的人格特质>,同上。

   郭有遹(民78)<创造的定义及其所衍生的问题>,见《创造思考教育》创刊号。

   吴怡(民69)<禅宗公案问答的十个格式>,见《鹅湖》六卷九期。

   府宪展(民83)<禅宗的创造性思维形式>,见《中华文史论丛》四十六辑。

   张育英(民84)<谈禅宗语言的模糊性>,见《苏州大学学报》一九九五年第三期。

   杨惠南(民75)<谈禅宗公案的矛盾与不可说>,见《台大哲学论评》第九期。

   杨新瑛(民73)<禅宗公案的基本法则及语言价值>,见《慧炬》242/243期。

   巴壶天(民67)<禅宗公案之透视>,见《禅宗思想与历史》P.35,大乘文化,67年版。

   无碍(民67)<禅宗公案的意义与价值>,同上,P.61。

   融熙(民67)<禅宗的三关问题>,同上,P.121。

   释惟觉(民83)<见性成佛>中台拈花第一集。

   廖阅鹏(民85)《禅门公案300则》圆神出版社。

   伊藤猷典(民71) 《碧岩集定本》弥勒出版社。

   陈树勋(民78) 《创造力发展方法论》中华企业管理发展中心。

   官如玉(民79)《如何开发你的创造力》哈佛企业管理顾问公司。

   J.P.Guilford,1967:Way Beyond the IQ.NY.Buffalo.P.159-185

   (选自圆觉文教基金会主编

  梁乃崇等著《第一、二、三、四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论文集》)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