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P16

  ..续本文上一页能以任何思维模式范限的,然而也唯其如此,禅宗才更具不可周延的创造性。

   本文为了初识禅宗的教育方法,了解禅祖师示法的路径,因此尝试从唐宋五家七宗中找寻历代禅师应机示教的语录,对应于西方创造性思考的相关理论,加以比论参究,归纳几种思维模式,一方面彰显禅宗所具有的创造性,一方面或许可以裨益学人开发自我,寻绎参悟途径。

   二、关于创造性思维

   关于「创造性」思考是西方心理与教育学界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屡屡涉及的问题,陈龙安认为Alex F.Osborn应是推动创造性思考及问题解决教学的第一人,因为他在一九五五年发展了《应用想象力》一书,并于Buffalo大学创立「创造性问题解决机构」(Annual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Institute),成为创造性思考提倡的先期人物(陈龙安,民79)。近二十年来,许多研究教育理论者都实验性的试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善个人的状态——尤其是语意单位的扩散性思考(DMU)、语意类别的扩散性思考(DMC)和语意转换的扩散性思考(DMT)的能力,这些都是开发创造性思考的各种教育实验。广泛运用这种教育实验的是Sidney J.Parnes和Rarth B.Noller在Buffalo州立大学学院的实验,其结果显示「创造性思考」教育能增强人的扩散性思维、认知能力,甚至也有益聚(左佥右欠)性思考及自信心。(陈龙安,民79)

   如果要简单定义「创造性」思考相当困难,因为创造本身以新奇为尚 ,代表不可周延不可范限的新创发,而且是对每一个不同个体而言,譬如某甲的创造,对某甲是新的开创,对某乙可能是不新奇的,郭有遹定义「创造」为:「创造是个体或群体生生不息的转变过程,以及智情意三者前所未有的表现。其表现的结果使自己、团体、或该创造的领域进入另一更高的转变时代。」(郭有遹,民78)

   要了解创造思考需从人类智力结构了解起。基尔福特(T.P.Guilford,1967)认为智力乃处理资料(information)的能力或功能。资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事物,因为其内容有所不同,处理的方式亦有区别,其结果也有差异,因此人的智力应分为内容、结果、运作三个面,内容是思考的材料,结果是资料的组织,运作乃智力的功能。(T.P.Guilford,1967)。基氏这种「智力结构」(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简称SOI)模式,最能看出创造思考活动进行时,这些要素共同的运作关系。陈龙安先生根据基氏这种模式表列一名为SIPS的「问题解决的智力结构模式」(如表一),可以供我们检查任何疑惑、任何困境的information输入到被输出之间的各种影响因素。

   表一:问题解决的智力结构模式 (图略)

   日本学者山本通隆曾由禅学的观点来分析创造性。他将意识分为十个层次,称之为「十在意」,来观察创造性意识之发展过程。「十在意」包括:无知(意识以前的领域)、幼智(意识领域)、理智(理论意识的觉醒)、开创(聆听教训而有所领悟)、缘创(由于某些机缘而得到灵感)、行创(顺应需要所导致的灵机)、空创(顺应一切行为的灵机)、真创(所作均为真实)、至创及极创(最高的创造领域)(见陈昭仪,民79)这种说法使禅之创造性能初步被分析出来,但仍然只是意识层次的各种不同开发境界,与禅悟的最终目的——破生死牢关应不相同。然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禅在趋向超悟障碍的道路上能予人智力上的开发是可以肯定的。

   「量子理论」之父Max Panck认为科学家应该「对新构想有活泼的想象力,不是由演绎法推论出新构想,而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想象。」(哈佛管理丛书,民79,p.11)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性虽为智力之开发,但不等于智商(IQ),它只是一种统合与利用左右脑的开发工作。人的左脑与右脑各有所司,如表二,创造性思考教育旨在开发这种统合应用的能力,禅修训练也是能带来这种开发。因此有高智商低创造力的人,也有高创造力低智商的人。(卢雪梅,民79)

   表二:人类左右脑分司图

   左脑:

   说

   读

   写

   分析

   思想的联贯

   摘要

   分类

   推论

   说理

   判断

   计算的数学能力

   字句的记忆

   使用符号

   管理时间  

   右脑:

   不经描述,即能知晓

   立即看出整个事物

   看出相同之处

   了解类推和隐喻

   直觉

   洞察力

   感觉剧情内容

   综合

   相像

   空间的认知

   视觉的记忆

   分辨类型

   以自己的方式感觉

   使所有的事物与目前相结合

   三、何谓公案

   所谓公案是指禅宗祖师们内在禅经验被记录下来的语录,内容多为佛法示机的问答。这些问答妙旨不在文字,所以《碧岩集》云:「参得一句透,千句万句一时透」(《碧岩集定本》p.13)其间「棒如雨点,喝似雷奔」「一机一境,一言一句,且图有个入处」(同上P.1 P.9)。

   巴壶天综合《碧岩录》、《云栖正讹集》及《中峰广录山房夜话》的解释,定义「公案」是:「公府的案牍,所以剖断是非;祖师们对机垂示所用的语言和动作,所以剖断迷悟。」「公案是能喻,祖师的垂示是所喻」(巴壶天,民67)

   据无碍《禅公案的意义与价值》云:「禅学上的公案是于一般佛学中很难看到的「特色」「可以认为是禅学的中心」「颂古、拈古或评唱等公案的提撕、解释,为禅僧的一重要事业。」(无碍,民67)因此,历代祖师的教法是成为后来禅僧参学与教育的重要材料,公案语录的编著也就成了禅门重要工作,今日可见的重要公案如下:

   1《汾阳录》(汾阳善昭颂古、慈明楚圆集》百则

   2《碧岩录》(雪窦重显颂古、圜悟垂示著语评唱》百则

   3《空谷集》(投子颂古、林泉从伦评唱》百则

   4《虚堂集》(丹霞颂古、林泉从伦评唱》百则

   5《从容录》(宏智颂古、万松示众著语评唱》百则

   6《无门关》(无门慧开颂古评唱》四十八则

   7《宗门拈古汇集》(清

  净符编》一千三百则

   8《禅苑蒙求》(宋

  志明编、元

  德谏注》五百则

   除此而外,颂古、拈古仍多,元善俊曾以《五灯会元》为中心辑成《禅林拔类聚》二十卷,集得公案八百十三则。日人乙部魁芳编《禅门公案大成》,集得五千五百公案。(以上见无碍,民67)现今佛典今译的整理中,也有廖阅鹏《禅门公案三百则》有白话新唱与分析(廖阅鹏,民85)。

   四、禅宗公案的创造性促媒与思考关碍

   美国教育家荷姆(O.W.Holm)指出人类智能发展的三层楼理论(如表三),其中第三层楼人是较具创造力的人,是以统合一、二层楼的认知,进入创发性的作为。换句话说,创造力的基础是通过吸收、记忆、理解的智能,加上不拘泥传统旧说、不断求新的思考而有的灵感。(陈树勋,民78,P.4~22)

   表三:O.W.Holm三层楼理论

   一楼人

   他除了吸收过去的智识以外,别无其他目的。读书好比为了消遣或好读书不求甚解。遇有困难即行躲避,所谓食古不化,或是学而不思,只为消磨时间而已。

   二楼人

   他要求理解,而且把各种智识予以比较,分辩真伪,加以推断。他利用了古人的努力,同时加上自己的努力,去伪存真,发掘真理,做到格物致知的地步。

   三楼人

   他不以致知为满足,还要运用思考构成理念。运用想像力产生新的观念,运用新的方法解决旧的问题,或是改良旧的产品,甚或创造出前所未见的产品,这才是智识的果实。

   陈树勋归纳这种创造性思考的促进剂(The Impetus Of Creative Thinking)包括:「充份准备、广泛想象」、「高度热忱、强烈好奇」、「交换环境、触发灵感」、「运用联想、伸缩组合」等,特别是想象力的开发,包括:臆测想象(Specula-tive lmagination)、重现想象、构造性想象(Structural Imagination)、代替性想象(Vicarious Imagination)、预期性想象(Anticipative Imagination)(陈树勋,民78,P.59~68)。从这些具联想、代替、重现、想象等特质的创造性思考,可以对应公案的各种问答形态来看。《汾阳集》中,汾阳善昭设十八问如下:

   1请益问:乞请师家解决胸中疑团。

   2呈解问:问自己见解是非。

   3察辨问:提出难解问题,要评价师家轻重。

   4投机问:试问自己所证与师家所证同别。

   5偏僻问:急迫师家验问。

   6心行问:虽得悟更问师家

   7探拔问:探查他人见解深浅。

   8置问:直即利用古人问答而问。

   9故问:质问故事。

   10不会问:未会得的质问。

   11擎担问:妆似敬他人而愚弄的问。

   12备事问:借故事譬喻或世间一般事情而问宗乘。

   13实问:由事实上问而检查师家。

   14假问:以假设问其目的。

   15默问:不以言语表现而依动作进问。

   16明问:明一事后,更向他事。

   17审问:呈不审之点而问。

   18征问:征诘难问师家。

   从这十八问(无碍,民67)可知,禅宗公案中充满对传统及师教的挑战性,这正符合创造思考促媒之「高…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